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对话吴红波大使: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为何偏见较多

信息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戴闻名
发表时间:2012-07-17
字号:/
    我在德国看过一场中国杂技演出,论演技,绝非国内一流,但经德国人编排、包装、解说变得妙趣横生,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要学会利用外国公关公司,利用外国人的经验和方式,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瞭望东方周刊》: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似有非常多的偏见,你如何评价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觉得怎样才能扭转、改善这个情况?
  吴红波:涉华负面报道在西方媒体是普遍现象,不仅是德国,美、英、法等国也是如此。
  德国在1990年统一前曾存在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是西方大国中唯一有此经历的国家。因此,德国人在看中国时往往将中国与前东德比较,这种思维自然也反映到德国媒体上。
  2010年我陪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恰巧当天是她的生日。当默克尔女士结束参观走出博物馆时,等候入场的数百名中国民众高喊“生日快乐”!她很感动,直接走入人群致谢。她问,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大家说,看报纸啦,你访问西安这天是你的生日。
  而德国记者怎么报道呢?有位记者说,此刻默克尔找到了昂纳克(前东德领导人)的感觉。这就将耐心等候入场参观多时的中国各地游客自发的生日祝贺,变成了有组织地给领导人“擦鞋”。这明显是意识形态偏见和误导。
  德国媒体涉华报道偏见较多,“冷战思维”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在接受德国《日报》采访时,已明确说明了我的观点。
西方国家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看待对方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也不同。因此,西方媒体对华意识形态偏见将长期存在,但我们并非无所作为。
  首先,要主动发声,介绍情况,增信释疑。他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不能听不到我的声音。
其次,要及时发布消息,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不能让谣言大行其道,以假乱真。
  第三、要改进话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多用对比、多讲事实、以小见大、少说空话,使外国人爱听、想听、听得进去。
  第四、要加强双方媒体的沟通和交流。中国媒体和记者与外国媒体的交流,甚至是交锋,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更加准确、客观地报道对方。
  第五、客观报道不意味着全是正面报道,也应包括提出批评的负面报道。应逐渐习惯批评性报道,要有以平常心面对刺耳批评的胸怀和气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中国在西方国家形象的改善和软实力的提升,有什么建言?
  吴红波:纵观历史,先后崛起的传统大国具有相同和相似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利益之争。而中国则不同---我们与传统大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阶段均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树立和软实力的增强,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要做的事很多,谈点自己的感受。首先,要把我们国内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办好了,自然在国际上有良好影响;没办好,何谈在国际上有好形象?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四川抗震救灾等等,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第二,要加强中国文化传播力。大国应有强大文化感召力。目前,中西文化交流存在极大“逆差”。在西方国家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很少,外国公众了解中国的渠道也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要努力改变此状况。
 第三,要学会利用“外力”和“外脑”。我在德国看过一场中国杂技演出,论演技,绝非国内一流,但经德国人编排、包装、解说变得妙趣横生,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要学会利用外国公关公司,利用外国人的经验和方式,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第四,要提高国民素质。现在中国人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但有些同胞的表现实在令人担忧:他们一面疯狂购物,另一面举止不雅,给人“发了财的土财主”的印象。这也许是个人习惯,但却反映了国民素质,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切不可小视。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一个长期塑造的过程,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回顾共和国走过的60多年历史,我们在树立国家形象和增强中国软实力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我们的路还很长,中国国家形象和软实力与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还不相称。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软实力强国。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资深外交官,你觉得中国崛起、在世界上地位越来越强之后,应如何给自己在国际体系中定位?如何处理与传统强国美国和英法德等主要欧洲国家的关系?
 吴红波: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不少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还出现了“中美国”的说法。
  简单地说,我们从人均GDP看中国,而其他国家从综合实力看中国,这种看法差异会长期存在。我们不能被溢美之辞“忽悠”,要看到我国在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的巨大差距,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国强必霸”是一种惯性思维。传统大国都有对外扩张和海外殖民史,对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既有失落感,也怀有戒心。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主宰世界事务的时代正渐行渐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利益的交融程度和相互依存度空前提升。在地球村里,各国已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中国和传统大国有需要、也有条件加强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在处理与传统大国关系时,应该多沟通与交流,增加相互了解,避免误判;应该求同存异、超越意识形态不同发展双边关系;应该将共同利益蛋糕做大,增强经贸合作,使双方国家和人民受益;应该制定危机管控机制,维护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