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争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十七大以来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林金华 驻广东记者 黄宪广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2012年2月,深圳市召开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这是继2004年深圳市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以来,再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一次专题性文化工作会议。会议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从六个方面对深圳如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进行了部署。其中之一便是,要着力发挥深圳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文化产业与京沪三足鼎立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决策。自2003年以来,深圳创造出了文化发展的“深圳速度”,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2005年,深圳更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着文化产业创新突破。
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2.5%到2009年达到6.5%。2010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80亿元,同比增长5.4%,同时,还呈现出这样几方面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一批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二是印刷、工艺品等一批传统优势文化制造类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创意设计环节,推动了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快了“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发展,产业集聚带动效应逐步呈现;四是文博会已经成为推动全国特别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龙头文化企业撑起半边天
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企业,深圳涌现出华侨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等众多领跑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不断输入到全国其他城市及世界各地。而中小文化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新增涉及创意设计领域的企业1.2万多家,新增注册资金超过150亿元。
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从文化立市这一政策层面上发现了文化产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利用已拥有环幕4D影院、球幕电影等多类领先技术,短短几年发展便跻身中国文化企业30强。华强集团总裁梁光伟多次表示,华强取得今日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所创造的灵活机制和良好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文博会、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个国家级平台的互动配套,在深圳形成了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和投融资服务的一体化平台,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三驾马车。
文博会历经8年,为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博览、交易和信息交流平台。深圳文博会从“出生”就与众不同——将办展交给了市场。文博会公司承办整个展会,政府负责统筹协调。从2004年创办至今,深圳文博会交易额从首届的356.9亿元增至第七届的1246.8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深圳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项目正是在文博会的拉动下发展壮大的。第四届文博会期间,梅沙音乐基地落户盐田;第五届文博会期间,挂牌运营;第六届文博会期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中国首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资质;第七届文博会期间,获得2.5亿元投资,组建北大青鸟音乐集团,成为中国音乐产业最大的公司之一。
勇当产业发展探路先锋
深圳是中国文化产业改革的“探路先锋”。深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创新组合为特色,以优势产业为资源进行大胆和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个又一个文化产业创新的“深圳模式”,并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闯出“文化+旅游”路径,其思维方式的创新让人津津乐道。由于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全球瞩目,这种高人气对旅游非常有利,但深圳人文旅游资源非常匮乏。为此华侨城人创造性地“借”中国文化打造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1989年11月,锦绣中华作为“文化主题公园”的景点,以独特的主题概念、设计理念在全国独树一帜,而其以文化主题承载的旅游景点形式,更令人称奇。开业3个月,吸引全国超过百万的游客。当时文化产业在全国还远未成为热门产业,但深圳却已逐渐拓展出了一条产业路径,并迅速为市场所承认,这就是深圳为全国文化产业开创出的一种模式——“文化+旅游”。
目前深圳还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模式。科技、金融、创意是深圳本土的优势产业,文化植根于深圳本土优势产业,接上了地气,产生了聚变,达到“1+1>2”的效果。深圳文交所为文化与金融之间搭建了平台,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让深圳文化产业如鱼得水。科技和金融好像文化产业的翅膀。近年来,文化创意已渗透到深圳各个行业,为深圳文化产业创造了优势资源组合的模式,完成“深圳效率”向“深圳质量”“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