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甄嬛传》:时代造就“传奇”

从热门类型小说到引发“收视风暴”的电视剧

信息来源:《文学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2-04-25
字号:/

        

    本报记者 金莹
  《甄嬛传》是什么?《甄嬛传》是一部长达76集的古装电视剧。在平时足以吓退许多观众的长度,这次却丝毫没有阻碍大众的收视热情。每天晚上一到播放时间,上至老,下至少,数量庞大的观众都津津有味地收看这部被称为“宫斗剧中的战斗机”的鸿篇巨制,收视屡创佳绩,据电视剧《甄嬛传》官方微博近日宣布,4月15日,东方卫视播出的该剧收视再破纪录,同时段排名全国第一。
  《甄嬛传》讲述的是后宫斗争。而“后宫”一直很热,尤其是从2004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的《金枝玉孽》开始,“宫斗”便成为历史电视剧的焦点所在。近几年,“宫斗剧”可说是此起彼伏:《宫心计》、《宫锁心玉》、《宫锁珠帘》、《美人心计》、《倾世皇妃》、《美人天下》……“宫斗剧”中有什么?除了以偶像明星为选角标准之外,有网友总结了宫斗剧的“必备招术”:姐妹反目,是几乎所有宫斗剧都涉及到的情节安排;毒药则是宫斗剧的必需品,“下什么毒,如何下毒,怎样下毒才不会被发现,是确定一个角色是否为宫斗高手的重要指标”;剧中人物最常用的计策莫过于苦肉计,角色或为了排除异己,或为了自保,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赚取别人的信任和同情……
  在“宫斗剧”偶像化、模式化的时代,《甄嬛传》似乎脱不了这些“窠臼”。但它无疑又是与众不同的,它不“穿越”,不“雷人”,“正当下古装剧的视听”、“回归正统”的诉求,让它一开始便与许多模式化的作品拉开距离。在从原著虚幻架空到电视剧历史落地的设定上,导演过《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的郑晓龙显然占了大部分功劳。对人物命运、不同人性的着力刻画,则使这部作品有了寻常“宫斗剧”所不具备的深度,从而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在其中各取所需。而服饰道具上的精益求精,宫廷礼仪上的细节再现,更使得这部“宫斗剧”显示出历史正剧的精致。服饰道具上,剧中上至皇后妃子,下至宫女小主,都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发型;词曲创作有专门的古曲专家把关;人物对白颇有“红楼”风范。借电视剧热播之际,宣传方在传统媒体、博客、微博全方位上阵,也构成了浩大声势。炙手可热之余,《甄嬛传》附会出很多“衍生版本”。除了“宫斗剧中的战斗机”,《甄嬛传》还是清宫版的“杜拉拉升职记”,是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到职场CEO的成长史。有网友从电视剧中甄嬛的起伏归纳出职场生存四个步骤:第一步:初来乍到学会蛰伏;第二步:不发则已一发惊人;第三步: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第四步:演技要高心肠要狠。有人从中演绎职场生存指南:“职场中最忌讳的不是没有才干与智慧,而是不知道老板要什么。优秀的判断力首先就要能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无论是职场‘菜鸟’还是‘老鸟’,永远要揣摩老板的心思,不要公开跟老板唱反调,没人真正喜欢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这样才能酝酿实力,在最有把握的时机把敌人扳倒。”“在充满危机的职场,对自己要比对别人更狠。想让敌人被假象迷惑并放松警惕,就要在不忘记目标的同时把演戏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甄嬛传》还是“大家来找茬”的群体游戏。今年3月首播《甄嬛传》的安徽卫视,特意开辟节目和讲坛,“厘清甄嬛背后的真真假假”。凤凰视频组织了《甄嬛后纪》,历史教师纪连海逐集梳理电视剧与史实相悖之处,顺带普及历史常识,比如去追究电视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为了符合清史,剧集将原著中的‘清河王’改成‘果郡王’。名字虽是套上了,但人物故事却不相符———史书中的十七阿哥允礼虽然也是英俊倜傥、聪明好学,但并不那么‘闲云野鹤’、不理朝政。剧中果郡王为了保护甄嬛,喝下雍正的毒酒;实际上,允礼是在雍正死后三年多才死的。”他以超乎一般观众的严谨和专注,助大众厘清正史和戏说的区别。还有网友戏称《甄嬛传》是“阿胶传”:剧中的主要人物吃过“东阿阿胶”、后妃宫女太医都念叨“东阿阿胶”,甚至连皇帝的赏赐中也出现有商品商标的盒子。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的频频现身,成为众多观众和网友的戏谑对象……当然,出现这么多的连带效应,自然只有一个原因:《甄嬛传》很火。
  而最初的最初,《甄嬛传》是一部由大三学生流潋紫写的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彼时,网络小说方兴未艾,架空言情与穿越、奇幻等等类型小说一样,还只是一种小众的热情,他们有一群固定的写作者和固定的读者,颇似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圈子。只是后来,《甄嬛传》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出版若干“传奇”中的一个。全七册《后宫·甄嬛传》被曾策划过畅销书《北京娃娃》《草样年华》《诛仙》《明朝那些事儿》的磨铁文化以“10万册首印”、“10%版税”的高价以及一整套全面系统的宣传方案赢得出版权。借由磨铁文化的宣传和策划,《甄嬛传》从一部小众的类型小说,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电视剧的拍摄,更使这部小说得以跳出架空、言情、通俗的“小圈子”,一跃成为坊间的流行话题。而当初与《后宫·甄嬛传》一同在晋江文学网站连载的《斛珠夫人》、《寂寞空庭春欲晚》、《冷宫》、《红楼隔雨相望冷》、《凌妃》等有着相似关键词的作品,却仍依旧沉浸在“小众”之内。
  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传奇”,依然在上演。只是,这“麻雀变凤凰”的“程序”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它现在多了一道手续:大众传媒的电影或者电视。《甄嬛传》是时势造就的这个时代的“成功神话”。但传奇会以何种方式落幕,我们尚未见到足够成为代表的先例。或许,网络上还有很多没有遇到磨铁文学,没有遇到郑晓龙,没有遇到各方机缘巧合的“甄嬛”。而正是时代的推波助澜,使得《甄嬛传》成为大众的宠儿。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