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向千年文化要真知——专访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
诗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把它圈起来
北京,中华书局后面的一排居所,在这个雨季安静的沉默着,就像程毅中毕生打交道的传统文化,执著而孤独。
1995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的程毅中,其研究领域是中国传统的诗词戏曲,但程坚持对记者说:“我自己的业余研究,多少年来主要以小说史为主。”
受教于书香门第出身的祖母,程幼时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学做对子,这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外面的细雨停了,程有些自嘲的回忆起当年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时光,那时候他还忍不住要在板报上写一些诗词。
尽管后来的程也写一写旧体诗,但他觉得“写诗的时代已经被废弃了。”
知古倡今
程认为诗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把它圈起来。
中央文史馆馆员白少凡先生认为:传统的格律诗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很赞同他的观点。但程表示,这样的说辞并不意味着要把格律诗保护起来,问题是在于现在有的人写诗没有掌握格律。对此,程称之为“建设性破坏。”程认为“他的建设就是像创造一个新的诗体,运用了旧的形式,结果不伦不类。”
怎样保护文学遗产?程认为诗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予以保护,但这种保护不是把它圈起来。
程提倡要知古倡今:“让你懂得古,然后再来提倡今天的创新。”
程一直欣赏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美,程认为中国诗歌从《诗经》以来都是押韵的,自五四以后的自由诗,便脱离了这个传统。
诗是从歌词独立出来的,在中国古代,先有歌,后有诗。由于古人没有记谱的手段,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词”,但是程毅中强调“历来都有人强调——能唱的就是好诗。”不过程不欣赏“用古人的词牌来装点自己的新作”。
程毅中曾提出,把中国诗词格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格律对于写诗,的确是一种束缚。前人往往说写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程觉得,对于艺术来说,镣铐也可能是一种道具。而程毅中的意见如若成真,他认为,将会激发中小学语文教师、报刊编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传承的责任感,对诗词创作亦会取得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是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节点。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对现代诗没有研究,但是程坦诚他对胡适所谓的“解放”有点看法,“他那种破坏性的东西太多了,好象过去的都不能要”。
程毅中注意到,现在的写作方式有很多,一种是完全仿古,没有新的内容、元素与题材,“这样不好,而是要在用旧的前提下,逐步脱离旧体创造新体”。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曾经讲过,如果一个精练的散文押上韵,可以成为新式的词,因为词是一个长短句的形式,但是它还有诗的味道。
作曲家、中央文史馆馆员王力平也曾说古诗就是歌词,程同意这个观点。
整齐也是中国诗歌的特征之一。程认为《诗经》时代是以诗为主,屈原时代是散文化。从诗歌史上来看,楚辞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折时代——即从严格的四句向散文化转折。
但是散文化的结果呢?
求正容变
程毅中最怕有一些人以创新的名义来破坏,破坏了格律,使人误解。而且有些人的作品连文字都不通,那还讲什么!
程毅中觉得,诗歌到了汉代就分化了,其一是楚歌体,汉朝的皇帝都爱写楚歌体。其二是赋,赋就是散文化的诗歌。但是散文诗绝大部分仍讲究押韵。所以,很多人说宋代以后就是词的时代了。到元散曲时代显得更自由、更开放,但是诗歌始终没有被取代,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因为幼时做过对仗训练,程毅中有时也会将对仗当成一种爱好。当然爱好也有偏颇的群体,程曾参与过楹联学会的一些活动。他注意到,现实中很多人有一个倾向,即太追求“巧对”,甚至是“绝对”。“这个当然是偏向。某种意义上讲,那种对子都是无情对。(即上联与下联没有联系)。”而诗歌的上句与下句要有联系,基本是在同一个时空或者同一个因果范围之内。
例如京剧演员需要程式化,但是好的演员可以在程式里求得突破。他们能在有限的时空舞台上表现出特有的艺术形象。
当下诗歌是否依旧陷在困境中?程毅中认为,当下,诗歌的困境已经过去了,例如诗词协会有自己的刊物——《中华诗词》。其他各地诗词组织也都有自己的刊物,“我说文化不怕失传,有那么多人在做工作,但是就怕有一些人以创新的名义来破坏,破坏了格律,使人误解。而且有些人的作品连文字都不通,那还讲什么!”
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小说的学者,程认为,中国“五四”以后的小说成就最大,而且没有什么阻力,因为宋代开始就有白话小说,所以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诗歌的突变就太快了。
程毅中觉得他们这些写旧体格律诗的人“恐怕做不出多少贡献”,原因在于“一个是生活局限,另一个是创作时间较少”。“所以我跟王力平先生说,你多写点好的歌词,作为新(诗)三百。”
虽然,程尽管曾表示文学应该“求正容变”,但是也“不要追求突变”。
建言献策
面对层出不穷的盗版,程建议,由国家出资制作数字图书馆,供读者免费下载使用。
1995年,已经从中华书局退休的程毅中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文史馆内爱好诗歌的老先生们自己编了一个内部刊物,叫《诗书画》,程毅中得以在这方园地里继续耕耘诗词文化。
温家宝总理及国务院马凯秘书长鼓励馆员们提建议,建言献策。程毅中在工作中注意到,当下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亟待予以重视。
出于专业的认知,程告诉记者,古籍有很多难点,这些难点体现在电子工程方面并不是朝夕可就。此外,市面上相当一部分软件质量不好,甚至出现盗版或变相盗版。
曾有公司出版电子书籍《国学宝典》,很多内文直接采用的是中华书局的资料,但是经过随意删减后就直接出版了,并引发了法律纠纷。
古籍要做成数字化,就需要认真地较刊标点。程强调:首先要选好版本,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版本,哪个版本最好就做底本,然后要再加工,要加标点。而“古书的标点不是容易的事情,是最最费功夫的事情。”
程认为,在古籍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数字图书馆没有好版本。加上层出不穷的盗版鱼目混珠,程建议,由国家出资制作数字图书馆,供读者免费下载学习。
文史馆内部有杂志名曰《国是咨询》,用于刊登馆员相关文章及建议。“领导都能看得到,都是给内部领导看的。”经程毅中提出建议,文化部亦找程沟通,如今新闻出版署正在着手进行相关工作。
吟诵也好,泼墨也罢。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要有一批文化精英们站在历史的大潮中守望良知。
从青涩学子到耄耋大儒,程毅中编校人生。当年,得益于中华书局为其提供了虎啸龙吟之地。而今,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文化,八十一岁的程毅中以文史馆研究员的身份继续耕耘在这方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