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蔡世平:敞开思维,让汉字在诗词创作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辉
蔡世平
对汉字的深入认识,是我近年来在“当代旧体词”创作中确立的。在创作中,汉字一个个被激活,活蹦乱跳地与我一起完成创作过程。中华诗词是汉文字的直接产物,对汉字的依赖是唯一的。只要你使用它,汉字就是动态的,亲切的。汉字的多义性,即便在规定的范围内,也使它具有表达的无限可能性。这正是汉字的神奇处,也是汉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地方。诗词是汉字的艺术,通过诗词的创作可以释放汉字的巨大能量,保持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鲜活。重新认识汉字的这种特殊功能,对当下的诗词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一、汉字是动态的,在规定的范围内仍具有表达的无限可能性。
我说的是“可能”,能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一定就有”表
达的无限性,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是今天这样认识问题是必要的,它不会造成我们诗词写作的感觉迟钝或思路阻塞。诗词是一门文字限制性很强的艺术,给你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今天纯粹意义上的诗词写作起码有两个婆婆管着你,一个是字数和平仄格律,一个是几千年的诗词传统作品。你接受了诗词写作,你就同时要接受婆婆对你的管束。第一个婆婆接受你的方式是你要听她的话,因为她告诉你中华诗词极端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美质,且经过一千多年(唐以来)的时间检验(当然你也可以不受她管制,另外建立起自己的诗词程式,但这需要横空出世的大天才,要不时代根本不会买你的帐)。第二个婆婆接受你的方式,是看你怎样听她的话。这个婆婆慈眉善目,给你提供了无数种写作模式,并且把创造这种模式而又经过时间淘洗留下来的经典作品,一一摆到你面前。你以为她要你照着这样子写吗?错了,她给你亮了红牌。这个和蔼可亲的婆婆其实是最严厉的。她告诉你前人已经写过了,再这样写就没有价值了。你必须消化传统,然后变成营养,滋养今天的写作。但是面对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的诗词传统,我们总会感到茫然。
那么,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诗词写作的出路呢?我以为唯一可行的办法,还是在“汉字”里找答案,找出路。要知道只有方块汉字才是你诗词写作的亲密伙伴,你的同盟军。汉字是你指挥的千军万马,你可以调动和驱使任何一个汉字,去完成一次写作历险或是一次愉快旅行。逻辑告诉我们,既然汉字创造了民族伟大的诗词传统,那么今天仍能够创造伟大的诗词艺术,成为明天的诗词传统。生命没有终结,诗词就不会终结。逻辑还告诉我们,既然汉字在规定的范围内具有表达的无限可能性,那么我们的诗词传统就一定有汉字没有抵达的地方。传统诗词并不是把什么都写尽了,而是什么都没有写尽。她仍然留下了“无限多”的表达空间,等待人们走进去又走出来,去创造又一个人间奇迹。
韩美林先生数十年呕心沥血,整理中国数千个符号、记号、图形和金文、象形文字,汇集而成一部《天书》,我为此感到震撼,并写了一首《浣溪沙》的词,其中两句是:“横可弯圆旋日月,点能浸露湿江湖”。这就是汉字!一“横”弯成圆圈,能作日月旋转;一“点”洒成甘露,便能情满江湖。这就是汉字的“可能性”。一个诗人一个创造,千万个诗人千万种创造,如此就完成了汉字表达的“无限”创造性和“无限”可能性。
二、汉字可以推着或者拉动作者的思维,与作者一起完成诗词创作。
汉字似乎是一种自身会思维的文字,尤其在诗词创作中
是这样。
文学创作一般情况下都是作者的意识推着文字往前走,但诗词创作是个例外。“汉字”不是时时处在被动地位,它有时会主动找上门来帮助你,推着或者拉动作者的思维前行。在作者还没想明白之前,由于汉字的及时出现,一首作品就顺利完成了,而且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汉字对作者思维的主动刺激,是诗词写作的最为激动人心处。举我最近的一个例子:2011年9月我写了首《鹧鸪天》的中秋词,其中有两个对偶句子:“疏星远送无穷碧,俗眼能留一段蓝”。那晚盯着天上的星星,一个接一个望不到边,于是就有了前一句。接下来,“蓝”、“一段”、“留住”等汉字几乎是瞬间争相出现了,于是就有了这两句词。后来越想越觉得这句子好:一个人虽不能穷尽所有的事物,成就所有的事情,但至少可以把眼前的,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做好,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但当时根本就没有去想这么多。这就是汉字的“主动思维”,简约而且传神。这便是中华诗词几千年来被人们喜爱的原因。我不知道西文是否也有这种文字思维,西文总是不惜笔墨把一件事情交待得清清楚楚,要不读者就不能理解。而我们的诗词却能“言有尽而意无穷”,我想这正是汉字写作的特殊魅力。
汉字主动配合作者思维,是诗词写作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相信大多数作者都有这种写作体验和写作快感,只不过没有人总结或指出来罢了。这也证明,汉字的确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汉字能通神,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汉字,就会发现汉字的这种自身“能动性”,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意思。它的这种“独立性”又使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尤其在一个未完成的诗句里,它来去自由,一个又一个相近或完全不相近的汉字随意跳进来又跳出去,直至找到满意的一个为止。有时候一个句子可以推敲两三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一是作者愿意这样做,二是“诗词”本身要求作者这样做,不这样做作者会寝食难安,似乎汉字也会“寝食难安”。作者在进行诗词写作时,汉字就是一个活的灵魂,时时在与你讨论、交流,拉着你的思维前行,“痛并快乐着”。
三、敞开思维,让汉字在诗词创作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拨开历史的尘埃,让汉字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是今天诗词写作者需要清醒认识的一个问题。汉字因为几千年的反复使用,习以为常,人们对它感觉变得疲劳并且迟钝,因此极容易遮蔽汉字的许多功能和十分生动处。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汉字书写费时费力,就以为妨碍了时代的进程。曾经一个时期,人们把中国的落后归根于中国文化,归根于汉字。近当代的一百多年来,有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多的国人对汉文化失去自信,甚至提出废除汉字,这当然是人们认识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表明,中华文明一点也不落后,使用汉字仍然可以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在今天处理日趋复杂、矛盾加剧的世界事务中,汉文化开出的药方也许是人类和谐相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在我们重新获得民族文化底气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时候,古老的汉字在诗词创作中一定会显示它的时代光辉。关键是我们的思维如何向世界敞开,向传统敞开。要知道只有敞开思维,才可以发现并激活汉字的无穷活力,抒写出我们时代伟大的文字乐章。
敞开思维,是要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国家和人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饱满的热情,以细腻的情感和文字,传达这个时代的心灵呼吸。
敞开思维,是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丰富我们的诗词写作。今天,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庄,这给我们的诗词写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西方文学的许多表达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它只会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写出来的诗词仍然可以成为纯粹的中华诗词,你会惊讶今天的诗词创作怎么会出现如此鲜活的精神面貌和产生如此奇异的文字效果。
敞开思维,是要深入到我们民族伟大的诗词传统里。这一次进去是你必须从传统里出来后的再进入,这样你的视角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敞开思维进去与没有敞开思维进去,效果会大不相同。这一次你是抬着头进去的,你在惊叹我们民族伟大诗词传统的同时,会发现我们的诗词传统里,居然还有“无限多”的没有表达过、没有创造过的东西。你发现我们的诗词传统为今天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参照系。你会从中获得许多写作密码。你还发现李白、杜甫只不过是唐诗的绝对高度,王维、杜牧也不过只是唐诗的平均高度,而我们今天也会创造自己的时代高度。这正是你积蓄力量,施展拳脚的地方。你在传统面前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你认识到对传统的盲目崇拜,传统的完美无缺,穷极天下,以至未来,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表达方式。要相信在“机器人”还没有成为“人”之前的时代,既是我们的诗词现在,同时也是我们的诗词未来。
我们重新审视了汉字,认识了汉字的无穷活力,我们把握住了这个时代,我们正经历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就是必然的,那么继唐宋后出现又一个诗词高峰,应当不是痴人说梦。
今天,当我们获得中华诗词写作艺术自由和艺术自信的时候,我们会备加珍爱祖先创造的方块汉字,感受她的温暖,维护她的尊严。我们还会对时下汉字书写的任意涂抹、汉字字意的任意解构的现象,保持一双警惕的眼睛。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根,也是中华民族需要长期坚守的基本文化立场。作为中华民族母语诗词的书写者,我们更有责任保持汉字的纯洁和鲜活,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汉字的现在和未来,培育汉字生存的文化土壤,建设良好的汉字文化生态,而这也是我这篇文章想要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