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王蒙:当前文化生活的繁荣与歧义——能代表今天的文化成果的是……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1-11-22
字号:/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从贫穷落后,甚至封闭,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有的说是崛起,但我们国内一般不说崛起,就说是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究竟靠什么来代表我们的精神面貌,精神高度,精神成果。当年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每个时期都有代表那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那今天的代表作是什么?有一位同志开玩笑说,今天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手机短信和电视小品了。但我们不能仅仅有这些啊,我们几千年的国家,我们有那么长的历史,我们有过先秦诸子,我们有过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有过曹雪芹。这样一个国家,我们今天确实还缺少应有的能够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的东西。但是我又不主张过分地攻击和贬低我们今天的文化事业。
  曾有人问:五四时期的那些作家都是忧国忧民的,他们的作品里面关怀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而现在,从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这样一种关怀,是不是说现在的作家堕落了?当一个国家面临土崩瓦解,风雨飘摇的时候,作家忽然变成了社会的中心。就像毛主席说鲁迅,说鲁迅是最勇敢、最坚决的人,他不但是一个文章、小说、散文诗的写作者,而且还成为我们精神的导师。巴金也很喜欢引用高尔基的故事,是一个比喻:一群人夜晚在森林里迷了路,面临生命的危险,一个人就把自己的心挖出来,变成了火炬,带领着大家走出了森林。这当然是非常令人肃然起敬的比喻。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另一面,我们现在的社会和当时的社会很不一样。
  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文化生活,我们现在提的口号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有发展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还有其他很多需要,消费需要。而且现在很多消费品是以精神消费来被群众所购买,所使用。我们的人民,尽管有困惑,有牢骚,有批评,但是我们从全国来说,并不是处于一个无限悲情的状态,我们不是这样一个状态。如果说一个文化人,他把自己定位为我就是你们的精神领袖,我就是你们的精神导师,我就是那个把自己的心挖出来当火炬的人,这种定位在今天未必能够取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同。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