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诗词创作很热 能否带来佳作
2011年9月4日,南京新街口一家商场内,一首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诗句高高悬挂在店堂中,带来别样风格。CFP
赵仁珪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王立平
作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9月7日,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挂牌。当前社会的诗词创作很热,许多县级单位都设有诗词学会,全国每年诗词作品数以万计,如果结集出版,一年就是一部《全唐诗》。但这些诗词作品,旧体诗往往不合格律,似是而非;新体诗常常刻意标新,晦涩难懂。诗词创作的热度能否带来优秀作品,来浸润我们的心灵?
在当代社会,谈起文学,小说成为主流。不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是因为自己的小说作品获奖,将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给世界,也往往首选小说。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被视为“街谈巷议”的小说相比,诗词往往更被看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赵仁珪:谈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常以经、史、子、集四部归类。我觉得在这四部中,诗词所在的集部当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大成者。毋庸置疑,经部中也有很多精华,如《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但经部中的很多思想观点都和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思想相联系,存在根本性的局限和错误。史部是传统文化的重镇,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中,保留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使后人能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但这些精华往往被大量的统治权谋所淹没,所以糟粕也不少。子部能较全面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和智慧,尤其是先秦诸说开启了后代学术思想和哲学的体系,但它的问题是越到后来越变得缺乏创造力,变得越庞杂、越玄虚以致荒诞。而集部有几个优点:一是编排体例的系统清晰;二是时间跨度大,能反映出学术、思想、文学创作不断发展变化的脉络,诚如王国维先生所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三是内容全面广博,举凡哲学、社会、历史、学术见解和各类骈散文章、诗词歌赋无不收录其中。其中的诗集,尤其值得我们格外重视与探讨。
王立平: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话真不是溢美之词。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体现出中国人对诗的崇尚,无论是在统治阶层还是在民间,人们都通过诗来表情达意,正所谓“诗言志”。诗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文明古国”的集中体现。在古代,诗能吟,词可唱,可惜因为缺乏有效的记录手段,与诗词相配合的音乐失传了,只能见到诗词的文本。因为不再吟唱,诗词的格律也渐渐不为人所熟悉。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方面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写诗,一方面为了翻译外国诗歌,有了新体诗。新体诗使诗歌焕发了活力。
我中学、大学时都是诗的爱好者,但后来我和新诗渐行渐远,感觉诗越来越看不懂,后来干脆连韵脚也不压了,诗的美感也丧失了,别说背,念都念不顺,更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以致我很长时间不大看新诗,我知道有不少人跟我差不多。其实每个时代都不缺乏好诗词,它们会对人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年轻人都是念着诗走上了自己梦想的道路。传统不继承、不发扬就会断裂,在当前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中华诗词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责任。
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明代诗家钱谦益编注杜甫诗词“以诗证史”,近代学者陈寅恪依据诗词著《柳如是别传》,而诗词中记录的民风民俗,更是不胜枚举。诗词可谓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因此应将当代创作的诗词编辑整理
赵仁珪:诗词不仅是作者抒情的手段,也是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张九龄、苏轼、辛弃疾等许多诗人词家,其作品都记述了一些节日的情景,而这方面的文化专著相对较少。《荆楚岁时记》等相关书籍文字较为简略枯燥,诗词的记述则很鲜活,如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卖痴呆词》,就反映了南方春节的独特风俗。这些文化内容,在史书中往往找不到记载。
我觉得对于今天的诗词创作,应加强编辑整理,提倡精品意识。要想搞好当代诗词研究,首要条件是必须全面而清晰地了解当前诗词创作的具体情况。目前它是当代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日后它是研究这一段诗词创作的历史资料,所谓“诗词存史”。现在的诗词创作太繁荣,社会上诗词的结集出版,又普遍存在重公关、拉关系、拉名人、傍大款的风气,因此对当今创作诗词的编辑整理,要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干扰,较公正客观地做好这项存史工作。我建议一是通盘考虑,以某种最适宜的形式,比如规模适当的年鉴形式,长期系统地整理出版当代诗词选集,包括评论集。二是建立健全严格的机制和程序,确保整理出版的质量。
王立平:民歌其实就是民间的诗词,是时代的记录。比如依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体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恋爱、婚姻的观念。诗词根植于社会生活现实,同时作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整理一个时代的诗词,其实就是整理一个时代的文化。
今年是2011年,自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已经过了整整100年。在这100年间的沧桑巨变中,中华儿女经历了太多事情,也产生和流传了许许多多诗词作品。我建议编一部近现代的《新乐府》,借用唐朝已有过的《新乐府》名称和概念,把反映百年来包括大陆、港、澳、台在内的整个华人圈的奋争、求生、探索、追求心路历程的歌词归纳在一起;把影响最大、影响最久、影响最深的作品;把最有影响的词作家的代表作;把代表100年来最有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歌词作品汇总起来,编成这部《新乐府》。《新乐府》的编辑,应本着尊重历史、体现包容、以大局为重、镌刻时代印迹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认为这件工作既是文,又是史,也有研究分析和总结,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将不愧对时代,不愧对子孙。
押韵、平仄、对仗……辩证看待诗词的格律,中国的诗词应该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要提高当代诗词作品的质量,诗词就要回归教育,注重和音乐相联系
赵仁珪: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对初学者而言,格律的确对遣词造句有束缚,但中国语言词汇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做到诗词符合格律并不太困难。而且格律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名句,其本身意思未必多高妙,但仅仅是平仄对仗之美,就可流传后世。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如果运用得好,“镣铐”就可变成“红绸”、“长袖”。从这个角度看,如当代词家叶嘉莹所言:作好新体诗比作好旧体诗难。
要提高当代诗词的创作水平,需要进一步回归教育。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小学教材六年只选了28篇诗词,初中三年选了48篇,而高中三年只选了11篇,数量不多,且以绝句为主。在高等教育中,绝大部分高校的中文专业都未把诗词格律纳入教学之中,致使中文系毕业生都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现在有很多的诗词爱好者,有些水平还相当高,但如果问他何以如此,大多数人回答都是因业余爱好,基本没有人回答是得益于学校教育。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要想继承传统文化,繁荣诗词事业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人作为骨干队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教育入手。
王立平:诗词格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了解、欣赏格律,甚至按照格律创作一些诗词,这些都能体现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但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作一些变化。比如我的作品《驼铃》中,有两句歌词“默默无语两行泪,耳边响起驼铃声”,它有一些古典诗词的元素,同时又有新体诗通俗易懂的特点。不能片面认为,旧体诗雅,新体诗俗,雅俗不是手段,是一种境界。
说到当代诗词的创作和研究,我觉得应该注重和音乐、音乐文学——歌词相联系。本来词就是唱的,既然是词,就要能唱。我们国家现在有两支庞大的队伍,一支是写诗、写词的,但这里的词不是为谱曲和演唱的。另一支是专写歌词的,主要是为谱曲和演唱创作歌词。两支队伍都很庞大,都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但两者相互很少沟通,尽管有人横跨两界,但对于两个界别来说,甚至可以说是“老死不相往来”。原本词之所以讲究格律,讲究平仄,是为了歌唱,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调。因为当时没有科学的记谱法,也没有记录音乐旋律的技术手段,音乐失传了,便只剩下了不同格律、而没有旋律的词。可能也是因为没有许多作曲家为之谱曲,便形成了后来按格律填写的词却往往无曲调可唱。而专门为歌唱而写歌词的却脱离了诗词界。我希望能改变当前不正常、不合理的局面,给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更多好的作品不断涌现,服务人民大众,讴歌伟大时代。
(本报记者 殷燕召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