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周敬飞:一部厚重的县域历史文化通览

信息来源:作者:周敬飞
发表时间:2011-05-09
字号:/

 

山西省文史馆员   周敬飞
辛卯年仲春,薄生荣先生历时两载撰著的《洪洞春秋》一书与读者见面。薄先生将这本书定位为“乡土社会的文化通览”。
《洪洞春秋》是一部全面挖掘、梳理、记述洪洞这一地域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宏篇臣著。这部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视觉的新颖和篇目的丰富,它所呈现出的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之内容,更成为值得认真阅读和长久珍藏的好书。
洪洞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洪洞县的文化博大精深,洪洞县的文物数不胜数,洪洞县的名人灿若繁星。30年前,我曾一度在洪洞县政府供职。洪洞那片“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被称为“神圣之邦”的广袤沃土,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头。窗前灯下,品读着《洪洞春秋》的篇篇文稿,我的心就像在洪洞地域文化的长廊中频频穿行,良久地沉浸在悠长、深远、丰瞻、厚重的槐乡大地历史文化的意境之中……
这部皇皇巨著,虽然是写洪洞的地域文化,但绝不囿于一地一事。始终把洪洞文化置于中华文明的大格局之中,既看到华夏文明对洪洞这一地域的影响,又呈现出洪洞这一地域对华夏文明的突出贡献。作者在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在内在逻辑上大面积地展开,将《洪洞春秋》写成了一部有血有肉、原生的文化史,把一幅跨越5000年甚至1万年时空的洪洞历史文化画卷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全书写出了“天下洪洞”的气势,也写出了“人文洪洞”的深邃。一卷《洪洞春秋》在手,就仿佛读到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的浓缩史。此非大胸怀、大手笔者绝难做到。
综观《洪洞春秋》,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特点或亮点。最突
出的是: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考证严谨,史论结合;内涵丰厚,
文化信息量宏大。在这部10章20万言的著述中,作者从5个方
面对洪洞县历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展开了叙述:
洪洞这一地域是最具生命力的热土。黑格尔曾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山是一方水土的脊梁,水是一方水土的灵气。洪洞之所以成为华
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就是因为它有“中镇霍山父亲的厚爱”
和“汾水霍泉母亲的哺育”。这山的阳刚之气,这水的灵秀之魂,
造就了洪洞文化独有的内核,也铸就了洪洞人民独有的气质。可
以说,正是这自然天成的河山之魂,造就了洪洞这一地域独有的
“历史大势”。从本书开篇第一章和第五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洪洞地理环境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路径,不只是在书斋内就事论事,也不只是囿于有限的资料说来说去,而是更注重田野调查,更注重文化现象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先后二十多次到洪洞县考察,走街串巷,进村入庙,查古籍,读碑文,看庙会,访长者,把洪洞的历史文化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研究,放在生态的、社会的、包括人的因素中去研究,从而生发了富有新意的创见,得出了“风水宝地与天府之国”的论断。这种把环境史与社会史融为一体进行研究的做法,是当前学术新潮的一种体现。
洪洞这一地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论及晋文化的渊源时认为,山西晋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构成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他说:“这一地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所以,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洪洞县域正处在这个“直根系”的地域之内。《洪洞春秋》一书,将考古、典籍、传说“三结合”,以考古为依据,以典籍为佐证,以传说为参照,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反复考证,证明了伏羲、女娲是人不是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远古先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先躯。伏羲、女娲正姓氏,置婚姻,道行媒,造网罟,制八卦,作甲历,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圣火,对中华民族的演进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洪洞县境内,就是女娲最初生活的地带之一。这就是说,远在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的一万年至八千年前左右,我们的先祖伏羲、女娲就在洪洞这一地域营造家园,创建文明。洪洞境内共有伏羲女娲的陵寝、庙宇、卦地等遗存十几处,其中侯村女娲陵墓是全国唯一被历代皇家确认,并遣官祭祀规格最高的陵庙。与洪洞相距不远的吉县人祖山和柿子滩,也留存着伏羲女娲共同创造人类的珍贵遗迹。所有这些都佐证了洪洞这一地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历史告诉人们,一种绵延不断的古老文明,必有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贯穿其中,并成为支撑其生命的坚强支柱。女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女娲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最本质的当属根祖文化,或曰本根文化。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护文明的作用。近年来,在洪洞兴起的规模宏大的“大槐树寻根问祖”活动,正是这种根祖文化的延续,只不过在内涵上略有不同。正如作者所阐释的,崇拜女娲,是为了缅怀“人文始祖”。大槐树寻根,则是为了缅怀当年移民的“始迁祖”。
洪洞这一地域是孕育时代精英的摇篮。南京大学历史系编纂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对远古人物列有26位,其中有18位能够在洪洞找到他们的传说及文化遗存。除了伏羲、女娲外,洪洞存有大量的尧和舜的活动遗迹,延续了四千余年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被作者称之为是一部活着的《尧典》和《舜典》。洪洞甘亭镇士师村的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他不仅是中国礼法制度的奠基人,是中国的“法源”,也是一位东方伟大的哲人。士师村“华夏司法博物馆”内皋陶的铜像,便是国家司法部特意赠送的。洪洞曲亭镇师村的师旷,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不仅有高超的琴艺,还有着系统的礼乐理论,被称为中国的“乐圣”。2009年中国——奥地利联合发行的“古琴与钢琴”特种邮票,首发式便是在“乐圣”故里洪洞召开的。还有赵氏始祖造父、杨姓始祖叔向、智勇双全的纪信、阳平侯徐晃,以及爱国僧人力空、辛亥革命时期山西省军政副都督温寿泉、中国社会主义金融机构的创建者南汉宸、书画大家董寿平等等,举不胜举,灿若星辰。这些中华文明的远古先导、叱咤风云的帝王之尊、忠诚修德的贤士名相、忠义骁勇的良臣武将、引领时代的政治轿子、潇洒倜傥的文人骚客,无一不昭示着洪洞大地是一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繁庶之地。
洪洞这一地域是一个佛道文化非常丰富的地方。广胜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兴建的寺院,其稀世珍宝《赵城金藏》、鬼斧神工的琉璃宝塔、珍贵无比的元明壁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到了唐代,洪洞又成为道教发展的核心区域。到明清时代,洪洞的佛教庙宇多达50余座,道教寺观多达150余座。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品格特征,正是由儒家思想提供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家思想提供了中国人思维的哲学方法,释家思想提供了对中国人的宗教关怀”。的确如此,佛道至善圆满的教育对洪洞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形成了深厚的佛道文化,而且积累了精深的佛道艺术,使洪洞进一步“广大于天,名胜于世”。
    洪洞这一地域是一座浓缩的华夏文明博物馆。洪洞的古代建筑,是一幅立体历史画卷,凝聚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谱写出华夏文明的勃勃生机和不朽魅力。在洪洞,既有着丰富的地下遗存,又有着众多的地面文物。这里有秀峙中区的中镇霍山,有神人居住的藐姑射山,有原始部落凿建的窑洞,有六千年前的大房遗址。而广胜寺、大槐树、苏三监狱,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正如著名作家李存葆所言:“在这里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文明的汁液。”
    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对洪洞地域历史文化的记述,绝不是一般化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历史感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叙事、析人、骘史、论述的过程中,既有考稽,又有论证;既有比较,又有厘定。特别是在勘史析人的过程中,作者对槐乡大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既包含着浓郁的感情,又不失去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认知,总是在鲜明的比对与强力的质证下,变得确当、明晰而凸现。作者的这种严谨学风和审慎态度,对于本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论述历史文化,往往涉及到对一些历史事实的抉择与辨谬,甚至还担负着廓清历史迷雾和沉淀学术混沌的任务。不这样做,就可能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以讹传讹。而当作者这样做了以后,就会看到一种独辟蹊径的知识新天地。
还应该提及的是,薄先生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自家人”的情怀,以现代化的视觉和人文考辨的观点,在全书的许多地方特别是结尾部分,陈述和表达了自已对“增强文化自觉、重铸洪洞精神”的深刻见解和宝贵建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历史是未来的财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我们今天对洪洞的历史文化进行回望梳理,并不是为了流连古旧的历史遗迹,也不是为了猎奇消逝的云烟尘影,而是要思索深邃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感悟在沧桑历史长河中寓积的深刻道理,从而把沉睡的文化激活,将文明的碎片整合,让激情的感悟融入理性的反恩,使历史文化萌生出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引领未来。
人贵识见,书贵明达。薄生荣先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长期关注、研究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为省人民政府参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具有广阔的宏观思维,又有着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在《洪洞春秋》一书中,珠玑之语屡出,神来之笔时现,很好地做到了史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