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张德一:太原辛亥起义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11-03-08
字号:/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德一
 
“太原辛亥起义”在整个辛亥革命中,不仅时间较早,而且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翻了满清在山西的统治,而且使晋、陕两省的革命势力连成一片,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还截断了反扑湖北武昌起义清军的退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一、同盟会山西分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山西留日学生中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人士纷纷参加了同盟会,并成立了以谷思慎(山西神池县人)为总干事的“同盟会山西分会”。
时隔不久,同盟会山西分会会员景定成(安邑县人)首先回了太原,在山西大学堂发表演说,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又与同乡李鸣凤创办回澜公司(取“挽回狂澜”之意),名义上经销药品,实际是负责传送进步书报及与革命人士接头。同盟会山西分会随即又派荣炳(阳曲县人)回太原活动,荣炳原是武备学堂派出赴日学习军事的学生,他根据同盟会的指示,在太原武备学堂和山西新军中秘密发展了许多同盟会员。1906年,谷思慎、丁致中、赵戴文(五台县人)、荣福桐(太谷县人)等同盟会会员相继回国,赵戴文担任了农林学堂庶务和晋阳中学堂斋务长,介绍王建屏(忻县人)、杨沛霖(霍县人)、李嵩山(代县人)、张树帜(崞县人)等参加同盟会。1907年,回国的山西留日学生在太原创办了同盟会机关刊物《晋阳公报》,这是山西的第一份民间报纸,经理刘绵训,主笔王用宾(猗氏县人)。该报与北京《国风日报》遥相呼应联络在一起,用通俗流畅的文笔介绍新思想,评论世界时事,巧妙地揭露清政府的腐败与黑暗,极受民众之欢迎。《晋阳公报》不仅是宣传革命的重要喉舌,同时报馆(遗址即今五一路54号)也是同盟会员互通声气,进行革命的活动场所。此时的太原已经成为同盟会在山西进行革命活动的中心,有桥头街基督教浸礼会、宁化府五台会馆、《晋阳公报》报馆等主要联络点。
正值同盟会在太原、晋南、晋北等地逐步开展革命活动之时,日本士官学校的山西留学生们也于1908年陆续回国,其中一部分人经过清政府陆军部会试以后,在山西新军中担任了比较重要的职务。如温寿泉(洪洞县人)任山西督练公所帮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黄国梁(陕西省洋县人)、阎锡山(五台县人)分别担任山西新军第85标、86标教练官(后来升任了相当于团长的标统),张瑜、乔熙、马开松、李大魁等担任陆军小学教官(后来张瑜、乔熙升任相当于营长的管带)。同此同时,同盟会员景定成又在红市牌楼开设“大恒客栈”,作为同盟会的联络机构。
同盟会山西分会的策略是“以军人为骨干,掌握新军实力,等待时机,发动武装起义。”他们除设法掌握新军领导权外,还在普通士兵中间秘密发展组织,成立了“山西军人俱乐部”。同盟会员杨彭龄是新军85标第二营正目(中士班长),他将许多正目介绍入会或交为厚友。宣统三年(1911)正月十五,杨彭龄趁休假日,与另外8个正目到城东南永祚寺,在13层塔顶上开秘会。杨彭龄满怀激情地说:“满清政府十分腐败,让外国人任意欺辱百姓……我们都是有血性的男子汉大丈夫,岂能看着人民当亡国奴……三人同一心,黄土变成金,咱们9个人都是正目,一个人还能带上15个兵,合起来力量就大了。现在我们结为兄弟,今后有福同享,有祸同当,一人遇难,大家相救。”一席话说得大家热血沸腾,随即9个人磕头结义,同喝血酒。此即有名的“双塔寺结义”。
二、起义前的准备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西安起义也于10月22日举行,山西革命党人也加快步伐,积极准备武装起义。时任山西巡抚陆钟琦坐卧不宁,十分害怕,召集官员们商量对策;他们认为新军不可靠,应该调离省城。于是陆钟琦调兵遣将,让平阳总兵谢有功加强对黄河的防守,以防陕西同盟会入晋;同时下令新军85标开拔晋南风陵渡,86标开拔晋北雁门关,而且必须在10月28日前离开太原,违令者“砍头论处”。大多同盟会员认为,假若新军调离太原,势必会影响太原起义。值此紧急时刻,温寿泉、阎锡山、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人连夜在五福庵黄国梁寓所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提前起义的决定。
10月28日夜晚,是山西同盟会员最紧张最关键的一夜。同盟会员张树帜85标驻地狄村(今属小店区),会见一营见习军官高冠南和班长王泽山,向他们传达起义的计划,并动员30余名士兵盟誓,到时一致行动;随后又动员督队官苗文华、叶夏元、王灵泉等一起到二营,与杨彭龄、张煌商量具体部署。大伙商定由杨彭龄带领80人组成先锋队,由张煌带60人组成奋勇队,由马孔清带领10人组成侦察队;又一致共推二营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司令,负责统一指挥。
姚以价(1881-1947),字维藩,号龙门,山西河津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他受温寿泉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曾参加李烈钧等人推翻清廷的秘密会议;回国后先担任山西督练公所教练,后任新军86标管带,旋又转任85标二营管带。姚为人正派,领导有方,在新军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当杨彭龄等人动员一道起义时,姚以价当即表态:“我虽不是同盟会员,但众人均不瞒我,既已开会,吾当从众。”欣然接受司令之职。姚以价立即行施司令职责,派人将反对起义的旗人队管带岳桂看押起来,又电话通知阎锡山让驻扎在后小河一带的86标早做准备,又砍断通往城里的电话线以防泄漏消息,最后连夜起草了起义的计划书。
三、推翻满清统治
1911年10月29日凌晨3时,太原起义正式开始。司令姚以价出发前在狄村大操场进行了慷慨激昂的誓师讲话“……要救我们中国,非先推翻满清不可,我宁愿拼个死活,也不愿当亡国奴。”两营官兵高喊“愿拼死!愿意服从大人命令!”姚以价随即宣布起义并颁布军令:(一)不服从命令者斩;(二)不直前力战者斩;(三)扰害百姓者斩;(四)无故伤人者斩。10月29日凌晨4时,起义部队正式出发,当部队路过85标三营驻地东岗村时,三营王建安、赵凤桐等率部分士兵越墙而出,参加起义部队。同时,姚以价又派人去菜园村联络新军炮兵一同起义。
起义部队急行军抵达新南门(起义成功后称首义门,遗址即今五一广场)时,天尚未明,便先伏在城壕隐蔽。不一会儿,预先约好的清道队队长杨沛霖和巡缉队排长李成林(寿阳县人)在城内接应,起义部队一涌而入。杨彭龄带领80名先锋队直冲在前,张煌的奋勇队紧随其后,部队经海子边、桥头街、柳巷、北司街直奔巡抚署。先锋队的士兵们用石条砸开大门,杀死守门卫士,开始四处搜索,枪杀了巡抚陆钟琦,又击毙了陆的儿子陆光熙。当张煌搜查完毕走出巡抚衙门往东时,迎面碰上协统谭德喝问“你们是哪一部分的?谁让你们造反?”也被起义军连发数枪击毙在地。
与此同时,苗文华率领一营攻打旗兵和满族人集中的新满州城,杨沛霖的清道队也一同参战。满州城的旗兵们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正当苗文华部攻城受阻时,杨彭龄、张煌等人已攻下巡抚署赶来增援。张煌派人至东夹巷天主教医院找到姚以价,拿上盖有司令手章的纸条,让炮兵营速来增援。炮兵们将炮位设在小五台附近的城墙上,居高临下向满洲城开炮轰炸。不多时,太原满洲城守尉使增喜便竖起白旗,缴械投降。
太原起义战斗从佛晓5时开始,经过3个小时激战,偷袭新南门、攻夺巡抚署、炮轰满洲城、夺取子弹库和军装局,一切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统治山西200余年的满清政权从此结束了。起义成功后,领导人员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山西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军政府出榜安民,将起义宣言通电全国,同时发表“春雷动地,千年之醉梦惊回;旭日当空,万里之妖氛尽扫”檄文。太原的历史开始走上另一个时代。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