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潘立纲:孔望山见闻思
庚寅虎年的岁尾,是人们辞旧迎新最为繁忙、最为感恩也最为欢快的时刻,应江苏连云港市安徽商会曹立新会长邀请,由安徽省文史馆张杰副馆长带队,两位画家和我参加了商会换届大会。三天时间,我们高兴地见证了又一批亦儒亦商的身居外地的老乡富了后更加关爱教育、热衷慈善事业的义举,他们大会议程中的重要两项一是为第四批20名贫困大学生当场颁发每人2000元的助学金;二是初步设立100万元的助学基金,并将逐步增加基金把扶困助学当成一个事业。我们也高兴地参加了两场笔会,为徽商们挥毫泼墨,创作了30余幅感恩时代、歌颂盛世的书画作品。我最为高兴地还是参观了连云港市的几处经典景区,特别是在孔望山颇有些感慨。
从连云港市区驱车向南没跑不多远即到了孔望山。先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遗训实在是至理名言,海拔仅仅123米的石丘,实在难以称其为山,可它满目皆是国宝,还是中国第七十一福地,又与孔老夫子联亲,它不仅是山而且举世闻名。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很古很古以前,孔望山叫朐山,相传到了2500多年前的时候,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驾临朐山,他相遇老渔夫的经历很受教益也很有启发,便对众门生说:大家记住,凡事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据说就因为这个原故,人们便把朐山改名叫孔望山了。今人为纪念他,在山顶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因为我们在山腰即被迷人的景点留住脚步,不久天就黑了下来,未能前去祭拜这位旷世圣人。
孔望山因孔子而得名,后世儒家弟子自然纷纷慕名而来,历代诗人墨客更是接踵而至,于是乎各种书体、各种尺寸、各种形式、各种流派的碑刻布满了山崖,演绎出了五彩缤纷的各种故事传说。限于篇幅,这里只说几句罕见的“抹子碑”。抹字碑《看龙洞偶成》是一首五言绝句:“幻化起溟濛,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诗的意境很美,写出了孔望山寿山福地的秀美,写出了龙洞善解人意的灵气,写出了大自然待人不计贵贱、宠辱、贫富而一视同仁的公平与宽容。作者林廷玉,福建人,本是明代的工科都给事中,这是个可以代表皇帝处理工部上报文件的官职,因言语冒犯了明孝宗朱佑樘,被贬谪到海州任通判,明弘治十二年也即1499年重阳节,他来到孔望山龙洞前,大自然幽美的风光和自己无尽的愁绪交织在一起,诗兴大发,五言绝句连同一段题跋一气呵成。笔者意外看出,林廷玉虽遭贬谪,海州人却并没有冷眼相看而是待他不薄,将他的作品居然镌刻在高于龙洞口的右方,古人右为上,这上上的位置就是很高礼遇的佐证。等林老前辈看到自己的即兴诗作被人刻出来才发现跋文中有七字不妥,哪七个字?不得而知,但肯定于他不利,于是命人铲去,成了继武则天“无字碑”后出现的“抹字碑”,歪打正着也就填补了中国碑刻史上的一项空白。
孔望山景点众多,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有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最大也是世界最早最大的汉代圆雕石象、有北齐年间的千年龙洞、古刹,等等。最负盛名的是位于孔望山南麓的汉代佛教造像,它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三百多年(前秦国王苻坚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敦煌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也因此取代了敦煌莫高窟“中华母窟”的桂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史学界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大小石刻100多尊,最大的1.55米,最小的仅10多公分。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着丰富的佛学内容,其中“涅磐图”表现了释迦牟尼离开尘世,到极乐世界去时众弟子“或悲戚,或哀号”等痛苦情景。摩崖石刻中的“舍身饲虎图”、“汉代宴饮图”、“叠罗汉图”等,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它的出现说明了汉代连云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大量的海浪石更验证了“东海三为桑田”的沧桑之变;这还有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1981年7月为孔望山题诗为证:“海上丝绸路早开,阕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象,及见流沙白马来。”国学大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生前也有题词:“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陪同我们的安徽商会顾问黄冲和海州区旅游局副局长高沣说了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对孔望山情有独钟,上世纪80年代初,他来到神秘的孔望山考察,通过细致观察、多方比较和认真鉴别后,发表了语惊四座的结论:“这是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早期宗教造像群”,他还力排众议进一步地肯定“它的开凿年代比敦煌莫高窟至少要早200年!”九年后也即1989年,史树青先生激情洋溢的以诗记事:“锦屏山下草萋萋,孔望岩头望欲迷。省识佛陀浮海意,群雕汉刻复奚疑。”2007年,史老辞世的前百十天,他竟然再次莅临连云港,竟然让人用轮椅把他推抬到孔望山,竟然反复观赏巨型汉代圆雕石象,凭他一辈子的阅历见识发出感叹:这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石象在龙洞西侧,是利用一块巨石的自然形状巧妙地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而成,这件巨作刀法明快,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写意传神。面向东南方向的石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象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并富有动感。石象的鼻下、腿间、腹部、尾巴等处都没有镂空,体现了汉代圆雕的重要特征,代表了汉代圆雕的风格。象身西侧有一高约0.9米,宽0.5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长方框,内刻双线隶书“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凿刻了一个脚带镣铐高近1米的驯象奴,他头梳“丁”字形发髻,着斜领、紧身小袖衣衫,右手持象钩。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用之术,象奴所持象钩与汉墓中出土的铁钩相同,再次印证这尊石象为汉代所刻。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于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此处石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进一步体现了佛教中神通广大的六牙白象王在水中亦能步步莲花的传说,也与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组成了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90年,经中国文物研究所贾瑞广等专家确认,象石左前腿凹进去的部分有纪年题刻:“永平四年四月篆”,即东汉明帝刘庄的“永平四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将孔望山摩崖石刻雕造时间确认为公元61年,也将佛教传入中国、佛像雕造时间提前了127年,比历史记载的敦煌莫高窟要早3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国宝石象则成了孔望山镇山之宝,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一行对“象石”二字颇有些耿耿于怀,这么神形皆备的圆雕硬性突出二字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恐怕不是同期所为。高局长还说,这个象奴的浮雕,平时要求讲解员不对游客解说,怕遭到破坏。我觉得对任何人都还是讲解出来的好,怕破坏当然不是无病呻吟、杞人忧天,现在的景点再遭“到此一游”之类乱画乱刻甚至被偷被盗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但可以采取防范措施,如立牌警示,如安置护栏,如增设安保,等等。我又在想,孔夫子来了一趟朐山,人们把它改名为孔望山,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史树青先生数次登临孔望山考证,为孔望山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当地似乎也应该为其留点文字抑或雕像之类来纪念这位以考古鉴定驰誉中外、一生为国“捡漏”“淘宝”的“国宝级”无党派爱国人士。
在即将完稿时,想到一件不提不快的事。网上《洞天福地记》、《天地宫府图》等关于中国七十二福地或道教七十二福地的条目挺多,都把孔望山说成是“第七十二福地”。那么多的作者和编辑,难道没有一个人到过孔望山?难道一个人也没有发现自己搞错了?在龙洞右上侧由右向左镌刻的横幅“第七十一福地”六个大字可是赫然在目啊,我不禁又想到了孔老夫子在孔望山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作者潘立纲: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