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好一个“贯通先生”
贾平凹是王蒙近几年来一直想邀请到海大来的著名作家之一。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邀请的我不大清楚,这2-3年来,王蒙先生一直在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渠道邀请他。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最近一次邀请他是2009年,他都已经同意来了,后来因为身体不适,终是没有来。
我最早知道贾先生是1990年代初他的小说《废都》在十月上发表,引来众多的批评。我那时在驻越南使馆工作,我看到这篇小说时已经是1994年春上了。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贾先生写的作家怎么都这个德行啊!我得承认,从那以后我没有更多地关注过贾先生及他的作品。
后来常听王蒙先生讲课,他有很多场合讲到贾先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贾先生当硕士生导师的故事。有记者怀疑贾先生当硕士生导师的能力,他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脾气不好,性子急,与孩子们搞不好关系,教小学是不可以的,教中学吧,我普通话不好,根本达不到当中学教师的标准,教大学本科吧,我理科不好,教不了,最后看来看去,只好去带研究生了。王蒙先生还讲过贾先生的朋友写文章气他,说贾先生舍不得钱,用北方话叫很扣门,向他借钱他不借,拿出一叠子汇票,让朋友摸,抽到哪张就借哪张汇票的钱。还有就是1978年王蒙先生与贾先生同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奖金200元。王蒙先生的小说《最贵的》2000多字,而贾先生的小说《满月儿》4000多字。王先生开玩笑说你看,我的字比你的少,可奖金一样。在那个多少有点以谈钱为耻的年代,这个玩笑也算是惊世骇俗了。
2009年12月,王蒙先生应邀前往陕西安康参加活动,当地朋友邀请贾平凹一起前往安康,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久仰大名的作家。初见的感觉是贾先生身材不高,略有点发福,可能是因为熬夜写作的原因,头发稀疏,显得脑门很高很亮,不过脸上时刻带着纯真、还有点憨厚的笑。话不多,一口陕西话给人印象深刻。常常看到他不是接电话,而是低头写短信,这也许是因为他不喜欢语言交流的缘故吧。我也就明白了我打电话的时候他为什么经常不接,而一发短信他很快就回的原因了。他一个人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写短信,多半你可以看到他手里在夹着一根烟。网上有一张他在烟雾后面的照片,那张照片实在是他吸烟时状态的极好写照。在安康期间,王蒙先生与贾先生一起参观了安康的博物馆、三沈纪念馆,最重要的是两人还一起飙歌。王先生唱他的苏联歌曲,而贾先生呢,则唱起他的陕西民歌来。他唱歌的时候喜欢站在椅子背面,躬腰扶着椅子,十分投入。陕西民歌用他的陕西话陕西腔唱出来,确实别有风味。他说以前他不喜欢唱歌,最近突然想唱歌了。他说过他不喜欢交往,害怕交往,不敢讲话,不喜欢讲话,但他喜欢唱歌了,而且唱得那样投入,听他唱歌,真的有唱的比说的好的感觉。为此王蒙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与贾平凹飙歌的事,引为一趣。
结束在安康的活动之后我们来到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是这所大学慧眼识材,没让贾先生教本科,直接请贾先生出任人文学院的院长,并视贾先生为该校的宝贝,为他设计建造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王蒙先生在平凹先生的陪同下去参观过,对该馆的规模与设计十分称道。艺术馆里展示了贾先生从事写作的过程,他的文学、绘画、书法作品及根据他的作品创作的艺术品,内容极为丰富。在那里,贾先生请王蒙先生坐他老家常用的那种小木椅子,一起欣赏由他亲自配音的,介绍他写《秦腔》经历的电视片。这部作品获得了矛盾文学奖。在离开艺术馆前,王蒙先生在留言本上写下了“永驻深情喜平凹”。我理解这是讲平凹那一片对于陕西的深情。此行陕西最大的收获,我相信就是贾先生答应在2010年合适的时候到海大来。
2009年王蒙先邀请莫言、王海、谢有顺等到中国海洋大学来举行小说对谈,由于渐入高龄,身体与精力大不如前,加上各种活动不断增加,王蒙先生向海洋大学校领导提出以后自己不再主动组织活动了,改由学校组织活动,他来参加。2010年年初,王蒙先生的新作《庄子的享受》出版发行。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前两年成功组织《王蒙自传》、《老子的帮助》研讨会的基础上,想到了组织一次《庄子的享受》研讨会,并希望趁机邀请贾平凹先生来加盟海大,由于有2009年底的那次陕西之行,这次邀请贾先生到海大就比较顺利了。
本来是6月24日可以见到贾先生的,但由于飞机晚点,加上一到青岛就又碰上车辆刮蹭,他到海大作家楼的时候就已经是零晨了。我跟王先生见到他时已经是25号早上,在海大崂山校区图书馆的报告厅等候活动开始的贾先生由于休息得不够,脸上还带着些许倦容。此外,可能还与他不爱运动,却酷爱看体育比赛节目也可能有关系,谁让这是足球世界杯时间呢。
贾先生很开心地接受海大的聘请,成为王蒙先生创建海大驻校作家制度后第十位海大驻校作家。在他的前面是毕淑敏、余华、张炜、尤凤伟、迟子建、莫言、王海、严力、郑愁予等。由于海大兼职教授谢有顺主持有度,在小说对谈会上,我一点也没觉得贾先生不善言谈,他就小说的创作与市场,小说的人物塑造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话语中多有贾式的幽默,会场气氛极好。
6月26日是王蒙《庄子的享受》研讨会。由于贾先生当天要回西安,他是第一个发言的。他没有提前写好论文,做的是读书笔记。他讲到了王蒙先生从小说写作到古典文学、哲学研究,从小说到诗到文论,从作家又到行政官员再到作家之间的不断的学术、角色的转换,而且能够把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东西融会贯通起来。会后,在王蒙、王海、谢有顺等的陪同下,他来到了王蒙文学研究所所在地一多楼(闻一多先生旧居)。他认真看了研究所里陈列的王蒙的作品与各种证件、材料,似有所思。该所所长温奉桥老师请他为研究所题词,纸墨笔砚都备好了,他却一时不知写什么好了。他与谢有顺商量了一会,运了运气,一气呵成四个字“贯通先生”,我认为这是对他会议发言的最后总结。王蒙先生开玩笑,说要用这个贾体字刻一枚闲章。他以前有三枚“无为”、“不设防”、“逍遥”,这些也许只说明了王蒙先生一个方面,而根是这枚“贯通先生”刻成,则是一枚具有定位作用的闲章了。谢有顺等则说,即使《庄子的享受》研讨会什么成果都没有,最后王蒙先生因会议得到一个“贯通先生”的名号,就是莫大的成功。其实在这个研讨会上,不仅贾先生这样说,不少与会的先生女士们都谈到、感受到了王蒙先生在古今、东西、文理之间贯通的可能与能力。但王蒙先生却不这样认为。“贯通先生”一写好,他就说“其实不通”,“有时不通”。说如果刻了“贯通先生”这个章,他还得再刻一方“其实不通”的章。后来有人出主意,可以改为“通也不通”,他说“通乎不通”。大约就在通与不通之间吧。现在不是讲模糊哲学,云计算嘛,不那么精确了。
后来我得知,其实这不是贾先生第一次谈到王蒙先生贯通的能力,1983年王蒙先生与贾先生一起开关于清理精神污染的会,贾先生在发言的时候就说,王蒙不但得道,而且得通。就是王蒙先生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并已经做到了融会贯通。这次不过是贾先生再次肯定了自己的认识。我想起王蒙先生讲的《智慧的五个层次》,智慧的第一个层次是博学:博闻强记,知识丰富,而第二个层次就是融会贯通。后面三个层次是总体把握与决策能力,多向思维与重组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要从这个定义出发的话,前面两个层次只是后面几个层次的基础。这可说明两点,一是可见达到智慧最高层次之难,二是贾先生对王蒙先生的评价是比较中肯,并不过分的。
贾先生离开海大回陕西去了,他受聘海大驻校作家仪式后说,他的一个朋友因为妻子是青岛人,而青岛比陕西发达,所以动不动就跟他说自己是青岛人。贾先生说,成了海大的驻校作家,以后他也可以跟那位朋友说自己是青岛人了。他说今年夏天他还要到青岛来的。其实不管他能否再次成行,他的声音,他的形象,他的智慧与他的影响已经留在青岛了,他的名字将刻入海大作家楼前的碑上,他的照片将出现在海大斯文堂中,他已经走进海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