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民主人士的大家风范
本书是继《家风》、《帅府家风》之后,“家风”系列中的第三部。书中讲述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周建人等大家巨擘的故事。他们求学、求变的一生,始终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休戚与共。他们身上那种自强不息、奋力勇为的品格,为民进步、为国富强的作为,昭示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黄炎培:“不为个人做官”
为表爱国,不进租界黄炎培被称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这两个称号他当之无愧。在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爱国不是一句口号,是要实实在在付出的,有时甚至需要付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黄炎培自己被人“杀过”,也曾要“杀别人”。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他与史量才、沈钧儒等组织国难会,到处讲演,鼓励抗日群众。
一次,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演讲,全校千余名同学集中听报告,他的儿子黄大能也站在台下。讲着讲着,黄炎培激动起来,他突然指着儿子大声说:“大能,你站起来听着,日本人打起来,如果你贪生怕死,投降做汉奸,日本人不杀你,我们也会杀掉你,如果你上战场牺牲了,我们全家将感到光荣。”
黄炎培突然之间的发问,震惊了全场师生,一时间,满场静寂,一片愕然,黄大能呆呆地立着。父亲要“杀掉你”的话,像一颗子弹嵌入了他的身体,永远挥之不去。这大概算是黄氏教育法吧!
黄大能回忆说:“父亲非常爱国,比一般的青年都爱国,我们在上海,他每天打听战争的消息,打胜仗他非常高兴,打败仗他痛哭流涕。他戴着黑纱,—般不拿下来,而且他从不进租界。”
身处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黄炎培却要求家里只能购买国货。有次他生病住院,女儿给他买了件棉毛衫送给他,他看了—眼,雷霆大怒,问女儿为什么买洋货送给他,结果女儿翻出里面的商标,告诉他说,这是国产的,他才息怒。
1949年,国民党政府已是日薄西山,垂死挣扎。黄炎培己决意跟着共产党走,蒋介石一直希望黄炎培能跟着他走,显然他失望了。就在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说话了:“绝不能放过黄炎培的二儿子。”特务们把黄炎培的二儿子黄竞武抓去了,黄竞武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前夕,他被特务打断腿活埋了。这惨无人道的举动震惊国共两党,消息传开,毛泽东仰天一叹,特派周恩来到黄家慰问。
不愿敛财,不肯做官
黄炎培还有两个清名:一曰不愿敛财,二曰不肯做官。
黄炎培一生兴学,不遗余力。他口才甚好,善于筹款,获捐甚多,但是面对各方资助,黄从不据为己有,不贪不占,不挪用乱用。
抗战中,黄炎培曾被推举为国民参政会的抗日募捐委员会秘书长,主持民间募捐工作,人们看重的也正是他不贪财的声望。为此,黄炎培先后六下南洋,游说华侨,为国家抗战募得巨款,但他依旧是两袖清风。困境时,他还曾卖字为生。黄炎培去世后,没有一份家产,有的就是清名。
黄炎培另一个清名是“不做官”。
辛亥革命之后,声望日隆的黄炎培是各派争相拉拢的对象,拉拢的手段就是封官许愿。黄炎培两次拒绝出任当时政府的教育总长。
不做官,不等于不做事。1939年11月,他就与梁漱溟、章伯钧等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3月,他与张澜、罗隆基等人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45年,他又与胡厥文、章乃器等筹组了民主建国会,开创了中国政党建设的新局面。
毛泽东很看重黄炎培在工商界的影响。进城后,再与黄炎培见面,就请他出马办两件事,一是希望他做新中国民营经济的牵头人,二是希望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及早向民营实业家传递共产党的声音。黄炎培心有灵犀。第二天,他就把3份草拟好的电报交给李维汉代发,分别向上海、香港、新加坡工商界朋友传递信息。
随后,周恩来总理两请黄炎培“出山”。这次黄炎培没有再推辞,以72岁的高龄出任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复出做官,他对子女们解释说:“现在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是自家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不做。我现在是为人民做事,不是为个人做官。”
周建人:“我不想做官,也不善于当官”
为官:严于律己
20世纪初,周家三兄弟成为当时的活跃人物,周建人的两个哥哥不仅成为新文化的领袖,而且还都曾入仕为官,鲁迅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里当过科长,周作人则在伪政权里做过教育委员会的长官,当然这是为人不齿的。只有周建人一直在从事编辑、教学工作,远离官场,他做的最大的官就是家乡小学校的校长。
然而,正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解放后,远离官场的周建人仕途很顺。他被高层看中,先后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等职。更于1958年开始担任浙江省省长,直到1967年“文革”开始才卸任。短暂沉寂后,他又连续担任了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位列国家领导人。
周建人的好友柯灵对他职务的变化,有过精彩的叙写。他说:“到了枫林日晚,忽然因为积年的革命劳绩,平步青云,被送上权位的高层,‘霜叶红于二月花’……他无意追求权位,而权位送上门来。境况的变化有若天壤,只有一样丝毫未变,就是他的书生本色。”
1958年,已经70岁的周建人被任命为浙江省省长,他在浙江主政1O年,这在当时,颇引人注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省长大都是从战火和硝烟中走过来的老革命,虽然周建人也是共产党员,但他的身份是保密的,公开身份还是民主人士。由一个民主人士出任一个大省的正职,他恐怕是唯一。据说周建人几次恳辞不就,说:“我不会做”,但最终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为官之道,—在律己,二在律人。
律己就是要管住自己和家人,为政清廉。这方面周建人堪称表率。就在周建人当省长时,为了女儿周晔的工作问题,他专门写信给好友柯灵,请他帮忙给周晔在上海找份工作。柯灵十分诧异,说,你是省长,怎么还要我帮忙?
周建人非常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疾苦。1960年大饥荒时,浙江临海县的一个女社员饥饿难耐,偷吃了队里几个玉米,被村干部发现后,剥光衣服游街示众。周建人听后大为震惊,解放前他就一直致力于解放和保护妇女和儿童权利,维护人权。而现在这丑陋一幕,竟然在新中国发生?周建人愤而上书,直接向毛泽东汇报,要求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省长上书告状,要为一个普通的农妇讨公道,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恐怕也只有周建人这么做!
柯灵说得好:“权位是对人性最严酷的考验……人的价值观,如果用真纯和正直做砝码,乔峰老人(周建人)是完美无疵的。但是这种人可以是忠诚的革命者,却不可能成为城府深严的政治家。”
周建人曾对家人说:“我不想做官,也不善于当官,最好当一个大学校长,或者当图书馆馆长。”他在任省长期间,曾多次向中央提出,辞职返京,可惜未能如愿。而且,官还越做越大,直至当上了国家领导人。
1980年9月1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周建人辞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职务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为人:性格很硬
周建人给人的印象,是忠厚长者、徇徇儒者,为人平和低调,不事张扬,有长者之风。在60岁前,周建人一直在为生活打拼,做编辑、写文章、当教师,挣钱养家。他要做的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独立地生活,独立地面对一切挑战。当年他随母赴京,走得很坚决。在京生活的不如意,因为家庭不和,他只身离京赴沪,也没有犹豫。解放前,他携妻带女,冒险离开上海到解放区,走得还是很果断。这一切,都显示了他不凡的个性。
女儿周蕖评价父亲说:“他的性格很硬。”女婿顾明远说:”他比较倔,不愿意做的他绝对不做。”
有硬的一面,肯定就有软的一面。周建人与人相处,很在意他人的感受,处处在为别人着想。他常常喜欢和普通的老百姓交往,却很少见到他与官场的人来往。
在北京他住的是四合院,为了安全,有关部门就在墙上架设了铁丝网,他搬进去后,就让人拆了。因为是平房,自己要烧锅炉,烧锅炉的鼓风机声音很大,有些吵。隔壁的邻居有意见,后来他听说了,就把鼓风机搬到靠近自己房间的一边,搬完以后隔壁邻居好了,却吵了自己。后来北京消声器厂的几个年轻人听说了这事情,就琢磨着搞了个小发明,专门给他做了个消声器要安在锅炉上,但被他拒绝了。为此他还写了一篇小文章,感谢这些年轻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建人往来较多的是叶圣陶、茅盾、杨之华等几位老朋友,他们之间常有走动。他把叶圣陶看作挚友,他说:“这位老同志是我结交的朋友中最好的一位”。周建人怕老友们不便,有事经常是自己主动去看望。友人登门,他也是早早迎候,唯恐失礼。
晚年常常有家乡的人来看望周建人,如扮演孙悟空的六龄童、六小龄童等。在他的朋友圈中,大家没有利益纠葛,都是君子之交。
周建人和嫂子许广平、侄子周海婴早年也有来往。他比许广平大几岁,因此他对许广平直呼其名,周海婴则叫他“三爹”。而他的几个女儿则按照上海人的习惯,管许广平叫“妈妈”。
摘自《大家风范》 肖伟俐 著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010年3月8日上海《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