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两次战地美术生活的回忆
我自幼喜爱美术,在11周岁那年因我有绘画之长考上了原晋冀鲁豫边区平东抗日高等学校。学校里有位美术教师叫李秀明,听同学们说这位老师是广东人,留英学美术的,后来又听大同学们说,李老师是新加坡华桥,为了抗日回到祖国,经彭德怀介绍到了抗大二分校,学习后分配到我们这所学校当教师的。在他 的美术教育下受到了严格的美术基本功训练和创作实践。后来我住师范,干部班以及在民教馆,县政府、教师等工作岗位上都没有放弃过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由打倒法西斯画到刘邓大军下江南。那时在当地我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了。
四六年解放区的范围逐步扩大,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学校向新解放区靠拢,当时我是一名师范学生,但也是学校的美术骨干了。47年正太战役开始了,我们学校组织支前宣传队,先在柏井、柏木井一带演出做宣传。随着,根据支前指挥部的指示,将我们宣传队分成两个队,一个队是演戏宣传为主,向还未解放的娘子关方向进发;另一个队是随军宣传队,由我们三四个队员组成,队长由郝华英老师担任,必要时还有几个带枪的战士保护我们,我们和战士们一样战斗在最前方。我们的任务是画宣传画,写标语,通过绘画、标语等宣传形式,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打击敌人。当时白杨墅还未解放,我们在上下盘石、乱流等地一带铁路沿线活动。为了防止敌人的反攻,支前民工的任务主要是破路为主,沿线挖坑,把道轨烧弯,将铁路桥拆毁。记得在一个晚上,我们宣传队,小心而勇敢地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拆毁的铁路桥上通过。铁路沿线,喊声阵阵火光冲天,在这熊熊的火光下,乘着火光照亮村庄的墙壁上,我们画起了鼓舞斗志的宣传画来,在未烧焦的枕木上和各个墙头上都刷上了标语,使这种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增强了一种战无不胜的气氛。一次岩会正在解放,我们随军进村,枪炮声震天,残敌还在四处逃窜,我们就在大街上画起宣传画和写起标语来,用画笔做武器,与战士们共同战斗在第一线。战争形势逐步推进,平定东关已解放准备攻城,我在一个大幅的墙面上写了两条标语,“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毛主席万岁”,每个字有两米多高,当时我是站在一个同学的肩上,另一个同学给我提颜色桶写的。刚写完,指挥部指示敌人增援,我们暂时迅速撤退,一口气跑了30多里路,太紧张了。因我年岁小,体力不足,我将我带着唯一的一条毯子仍掉了(那时都要自带被子),但我的画笔和画色桶决不会丢掉。在指挥部的指示下,返回来时,我写的两条标语“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蒋介石”三个字被涂改成“毛泽东”,把“毛主席万岁”的“毛”字被涂改成“蒋”字,我们又把它重新改过来。平定解放了,我们进了城,这时中央指示整个形势有了决定性的转折,我们所解放的地区只能保护不能破坏了。这时阳泉也刚解放,我们通过一座小山到阳泉,正在山顶休息时,一片枪声传来,使我们一震,后来才知道这是一股残匪在逃窜。到了阳泉,阳泉市政府正在筹备组建,在市政府驻地前一个大照壁上,我画了很大的一幅毛主席像,这也是阳泉解放后的第一幅主席像了。后来返回平定继续做宣传,在当时学校住地姑姑寺的大礼堂内,画了幅毛主席像,写了一条标语,还记得标语的内容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战争结束后我被分配到平定县民教馆工作。这些标语和画像保持了很久,四九年后半年我调回平定县政府工作时,政府驻地也搬到了姑姑寺,这些标语和主席像还在。
第二次参加战役是1948年,我在平定县崔家峪村学校当教师,上级命令调我支前。我们先到平定、阳泉培训了一段,就开赴前线了。记得1949年1月1日,我们到了榆次,太原东面的牛驼寨刚刚解放,三打牛驼寨的英雄事迹振奋着前方的战士们,我看到部队送给支前民工的一面旗子上写的“抢救如兄弟,运输一顶三”。程玉英的戏班子正在演庆功戏。我们的具体工作单位是前方支前总指挥部,驻地是榆次黄土坡,队长王满堂,政委白江河,我和王宇田负责战地油印画报。我到战地去写生,然后创作成连环画或单幅画,如军民关系、支前模范、战地生活等一类题材,刻在腊纸上,王宇田负责刻写文字、印刷,印成后我负责上色,再将画报发送到前方阵地的战士和支前民工手中。支前工作虽紧张而艰苦,但个个意气奋发,情绪高昂,战斗力非常旺盛。我们是支前总指挥部,生活还好一些,当时有位负责供应的赵献如同志,调来一些豆子等杂粮,调解了伙食。大批的民工运输弹药,抢救伤员,扛送门板小檩,挖沟筑工事等,特别是在东山上,有时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晚上在地塄上挖个土洞住宿,一般是三个人一组,一条被子当门帘,一条铺一条盖,在太原寒冷的冬季,条件艰苦是无法想象的,但他们有一股必胜的能量,困难是阻挡不住的。部队战士们的生活也非常艰苦,同时还要帮助住地的老乡们干活。在前方军民团结战斗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人人都争先为解放太原,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使我同样融入到了这个战斗气氛之中。我只能用手中的画笔和我们办的“战地画报”去鼓舞斗志,消灭敌人。这份画报虽然印刷简陋,但非常及时的送到战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战斗作用。
由于画报的传播与影响,徐向前部队得知在支前干部中有位搞美术的,就在这个春节的前夕,把我调到了部队的民运科帮助工作,当时民运科驻太原东山上的黑沙坪机器煤窑。部队派了两位战士保护我,我们一早就开始出发,一路上门板小檩堆积如山,快到东山时从弯弯曲曲的备弹壕中通过,到达了目的地。这个科里唱的、拉的都有,就是没有搞美术的,男女战士们对我这个支前的地方干部非常热情,使我立即开始了战斗宣传画的创作工作。当时太原还未解放,从东山上往下看,太钢和双塔寺这段火车还再开。敌人的飞机往下投红大米,城里被围困的老百姓吃了红大米,眼睛都看不见啦,他们不断向城外我驻地逃出。我方为了让敌人听到我们过年的声音,民运科的战士们不顾敌人的冷枪冷炮,在战地的最前沿,连啦带唱,让敌人听到我们过年的欢乐声,我负责的战地宣传画自然在紧张的创作之中,随时可张贴出来。这一段同战士们在一起紧张而愉快的战斗生活,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大年,使我一生难忘。太原解放了,战役结束了,我调回平定县政府秘书处工作。
两次参与了正太战役、太原战役的战地美术创作工作,在我一生的美术生涯中是不可忘记的一段经历。它不仅给了我美术创作的锻炼机会,更孕育了我对美术事业奋斗,克服困难的坚强精神。
( 作者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