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甲谐正源之争

信息来源:作者:肖涛 崔士鑫 王杰
发表时间:2009-10-24
字号:/

  争田地、争草场、争牲畜,或许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一谈到争文化,你可能会面带诧异、似信非信。这里所说的“文化”,具体指甲谐,争抢的双方则是萨嘎县两个邻近的村子——夏如乡拉亚村和旦嘎乡旦嘎村。

  这场关于谁是甲谐正源的争论,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牧民文化意识“觉醒”的体现,不但“可爱”, 而且可贵。

  溪水伴奏 青稞伴舞

  2008年对于萨嘎的甲谐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甲谐洗去历史的尘埃,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甲谐从一个“无名小子”迅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什么是甲谐?其表现特征是什么?

  带着这种好奇与疑问,记者于金秋时节赶赴萨嘎县,去体味甲谐艺术的魅力。

  有“甲谐艺术之乡”称号的旦嘎乡距离萨嘎县城150公里,全程土路,一路尘土飞扬。

  在抵达旦嘎乡政府所在地之时,前面带路的车停了下来,县里的工作人员问:“是在这个村子看甲谐,还是到前面那个村子看?”

  记者回答:“哪个村表演得最好、最有特色就去哪个村。”

  于是,车队继续前行,来到拉亚村。这是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小村子,与萨嘎县城一带完全不同,这里农田肥沃,泛黄的青稞在江岸连成一大片。

  村里长于跳甲谐的群众已经在等候我们了,下车后,表演随即在一个景色优美的坝子上开始。

 

    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关于它的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祝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可以追溯到唐朝,相传为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甲谐在艺术特征上与果谐、谐钦、藏戏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动作、道具和表演时间上。与果谐的高贵典雅不同,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道具主要是长叶腰刀、马鞭、装在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现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甲谐的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一段歌词就有相应的动作来表演,因此甲谐表演的时间可长可短,长的可以连续跳一整天。

  甲谐表演就在田间地头进行,以蓝天为帷幕、以大地为舞台,溪水潺潺伴奏、青稞起伏伴舞,多了一些“原生态”,少了一点“精加工”,看来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甲谐正源 各执一词

  拉亚村的甲谐表演,让记者充分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今年65岁的达娃扎西年轻时就担当甲谐表演的鼓手,至今已有49年的“鼓龄”。

  他告诉记者,甲谐是拉亚村为欢庆文成公主入藏而编排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最为正宗。老人说:“千百年来,甲谐在拉亚村一直是口耳相传、代代相承,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不过,近年来我们在歌词里面加入了爱国主义和勤劳致富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更显积极上进。”

  对于达娃扎西来说,30年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甲谐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他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甲谐表演者穿的衣服都很破旧,面料差、制作差,用植物作染料,颜色不鲜艳且单调。这些问题现在都一一解决了,甲谐回归了“隆重”的原始意义。

  当然,改革开放给拉亚村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这些。老人表示:“这些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吃饭、住房都不成问题了,村民对甲谐更加重视起来。最明显的表现是,以前大家都忙于生计,没时间也没心情排练甲谐,现在则是一有空闲就三三两两地自觉排练起来,平时有空也经常讨论甲谐的发展问题。”

  “拉孜的堆谐可是在全国出了名,老百姓通过表演挣了不少钱。甲谐不比堆谐差,可是我们只能自娱自乐,为什么不能以此来创收?”达娃扎西如是说。

  从拉亚村回来,路过旦嘎乡时,记者发现一帮群众身着表演服饰在路边翘首等待。原来,旦嘎村的村民知道记者前往拉亚村采访报道甲谐,非要向我们“讨个说法”。

  “我们这里的甲谐是最正宗的,你们跑到拉亚村做什么?”达娃平措面带不快,向记者抱怨。这个40岁的藏族汉子有“双重身份”,既是旦嘎乡的工作人员,又是旦嘎村甲谐传承人。

  “拉亚村隶属夏如乡,和旦嘎不挂边。” 达娃平措的话,不禁让记者脸红,我们确实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县里的工作人员也根本没有告诉我们拉亚村是属于夏如乡。

  达娃平措解释,甲谐根本不是起源拉亚村,而是从聂拉木的一个寺庙流传出来,当时旦嘎村有座寺庙,这里的喇嘛学会后就传授给村里的群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旦嘎的甲谐才是正源。这一点,从旦嘎是“甲谐艺术之乡”也可以佐证。

  “旦嘎甲谐是最正宗的,可是近年来拉亚村的演出机会竟然比我们多,村民们都不服气。” 达娃平措说,“我们希望政府能从资金上加以扶持,把旦嘎甲谐推向市场,实现其应有价值。”

  作为局外人,记者在两个村的争执中发现,改革开放在极大“充实”人们的肚子时,也唤醒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市场意识,丰富了脑子、转变了观念。

  “山药蛋”变“金蛋蛋”

  文化是软实力,也可以转化为经济。关键在于,文化要走出“自娱自乐”的自然状态,通过包装推介走向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旦嘎甲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萨嘎县委书记马建国表示:“甲谐申遗成功,既是国家对这种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以前大家不知道甲谐为何物,现在认识了、了解了,前来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甲谐的表演市场广大、潜力巨大。”

  马建国的这一番言论绝非没有根据。来自拉亚村和旦嘎村的信息显示,这几年,村里的演出机会确实多了不少,甲谐已经离开诞生它的这一片热土,走向日喀则、走向拉萨,它的下一站目标是全国。

  甲谐要实现从“山药蛋”到“金蛋蛋”的转变,阻力显而易见。在西藏,目前只有与萨嘎相邻的“堆谐模式”可供借鉴——拉孜的堆谐凭借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而一炮走红。甲谐应该怎么运作?拉亚村和旦嘎村都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政府能够出资进行扶持。

  马建国表示,近年来,萨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甲谐艺术的发展,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数量可观的资金进行保护和发展。“下一步,萨嘎县对甲谐的扶持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小。”他说,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将甲谐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二是仿照拉孜“堆谐模式”,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推动甲谐在县、地区、西藏、全国表演的层级跃进。

  萨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普琼告诉记者,甲谐的发展之路从一开始就不平坦。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中,甲谐在山沟里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甚至差点作为“毒草”被拔除;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甲谐才得以走出大山的阻隔,在世人面前尽情展示自身魅力。如今,甲谐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了敲开市场之门的一块金砖,其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从无人过问的一根野草到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甲谐猛然间来了个华丽转身。拉亚村和旦嘎村的甲谐正源之争,很好地揭示了这个华丽转身的时代背景。面对未来,记者有理由相信这两个村将联手把甲谐做大做强,使之成为“会下金蛋的文化”。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