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建馆52年回眸
走过了日日月月,历经了风风雨雨。今天,沈阳市文史研究馆迎来了建馆第52个年头。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发布成立了“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的决定,由此,一批“文、老、贫”知识分子,他们的晚年不再养无所居,他们的才智又得以尽致发挥。
52个年年岁岁,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建馆宗旨和方针,坚持以馆员为主体,开展了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咨询国是、统战联谊等工作,为弘扬中华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敬老崇文,文史馆成为“当代翰林院”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文史研究馆的办馆宗旨。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以来,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纳贤良,注重从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中聘任馆员,不断充实、壮大馆员队伍。50多年间,先后聘任馆员85名,研究员20名。沈延毅、刘文玉、张毓茂等先后被聘任为馆长;杨成能、孙赞周、俞守朴、赵耀、李恕、王恩涛、王耀林、姚志忠、么喜龙、宋素华、姜力华、张士芳等聘为副馆长。他们都是年高德劭、博学多才的社会文化界有成就、有专长、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因而文史研究馆素享“当代翰林院”之美誉。
自1956年建馆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馆员中,馆长沈延毅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在海内外享有“一代碑学宗师”的盛望;魏麟阁是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的校长,曾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众议院议员;王锦堂是1
9 1
1年辛亥革命时参加武昌起义的共和元老;陶心源是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东北大学教授;金振声是我国最早一批留德学生,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东三省官银号要职与哈尔滨铁道学院副院长;还有一些是民国初期任职国民政府或奉天省议员的社会名流与文化教育界的名宿。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先后4次聘任的35名馆员仅仅幸存6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开始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特别是从1988年伊始,根据国务院“主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的文史界高层代表人物中聘任馆员精神”,馆员的队伍结构从原来的“文、老、贫”转变为“文、老、名”,文史研究馆的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作充满了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先后15批聘任新馆员50名,研究员20名。这些从文化艺术界、史学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等部门聘任的馆员、研究员,大多为富有声望的硕学精英,有著作等身的文史专家、文学家、诗人,有蜚声艺林的画家、书法家,有编辑家、教育家、民俗专家及各界名流。他们当中,有年届耄耋的名宿:九一八事变后举起义旗任东北抗日自卫军第七路军司令的郭景珊,辽金契丹女真史专家朱子方,被英国授予“皇家历史学会会员”的辽宁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专业创建人王荣堂,有艺苑“湖社四老”之称的晏少翔、季观之及著名花鸟画家朱朴存,有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表彰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专家李浴等,更多的是介于花甲与古稀之间,壮心不已的一批各界人士。
沈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馆员与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市长亲自为每一批新馆员颁发聘书;每年春节、中秋节,市政府都举行馆员招待会;市领导还多次参加馆里重大活动,听取馆员意见和建议。这些既是一种荣誉,提升了馆员的社会地位,更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贤尚德的优良传统。也使“当代翰林院”里的耆老宿学焕发了青春,心情舒畅,更加乐于奉献。
著书立说,文史研究硕果累累
盛世兴文史。沈阳市文史研究馆成立后一直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辽沈地域文化为己任,把文史研究作为主要工作。以此为荣,回首50多年来,文史研究工作可谓硕果累累。建馆伊始,经沈延毅馆长之倡议,第一项工作就是开启编写《沈阳三十年痛史》。文史馆的馆员们大都历尽沧桑。当他们欣逢盛世之时,便以忘我的热忱,各展所长,积极投入文史研究,著书立说。至1965年,十年间先后完成了《沈阳三十年痛史》、《沈阳市十县简志》、《辽宁省古迹考》、《辽宁地名考》、《“九一八”痛史录》等的编纂工作。
1979年,迎着和煦的春风,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重新恢复,工作逐步展开。沈延毅老先生重返馆长岗位,又分批增聘了馆员。1985年,为筹备建馆30周年,决定出版《沈阳文史研究》,同年组建“嘤鸣诗社”,决定出版不定期诗词刊物《沈水嘤鸣集》。翌年,《沈阳市文史研究》第一辑出版,至上世纪90年中期共出版六辑,先后刊发了《沈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满族封建化的演变》、《锡伯族源流概述》、《新补<辽史?艺文志)》、《红山文化的走向》等对研究辽沈地域文史、东北地区民族史等多有创见的馆员的文史研究成果。以刊发馆员诗词作品为主的《沈水嘤鸣集》先后出版四集,与各地交流,深得全国各地文史馆与诗坛同道的赞许。
1991年,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参与了由中央文史馆主编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沈阳分册的编写,收入记叙沈阳杂史、旧事旧闻的短文100余篇,其冠名《沈鸿缀羽》出版。
1991年建馆35周年、1996年建馆40周年和2006年建馆50周年时,分别出版了汇集文史研究、诗词、书画精华的《沈阳文史研究馆建馆35周年纪念专辑》、《文苑丹青》和《翰苑流辉》。
1997年,制定并开始实施《沈阳市文史研究十年规划》,组织馆内文史骨干馆员与馆外学者合力著书。至2008年,历经十年耕耘,先后编著出版了《东北第一城—沈阳往事》、《沈阳历史大事本末》(上、下卷)、《沈阳历史人物传略》(上、下卷)、《沈阳历史大事年表》等四套沈阳文史研究丛书,共260万字。
《东北第一城—沈阳往事》——对沈阳从古代到解放前的数千年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可以从中知悉沈阳往昔的种种故事。
《沈阳历史大事本末》(上、下卷)——介绍了发生在沈阳地区范围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生地域外、对沈阳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沈阳历史人物传略》(上、下卷)——收录了沈阳建城伊始到1949年建国前夕,与沈阳发展有关的沈阳本籍和客籍中外历史人物。
《沈阳历史大事年表》——概述了沈阳建城伊始到1949年建国前夕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重要活动。也是一部记录与沈阳城市历史发展有关重大社会事件、重要人物活动的历史工具书。
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填写了沈阳文史研究工作的空白,成为研究沈阳文化历史,促进城市繁荣发展借鉴传承的重要参考资料。得到了沈阳市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受到了有关著名人士的高度关注,对于传承沈阳悠久历史文化、推动沈阳文化建设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与此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歌颂沈阳自然风光与文物景观,全面讴歌日新月异的沈阳新貌的古体诗集《沈阳新咏》。2003年,在老馆长沈延毅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沈延毅先生纪念集》。
新时期以来,新老馆员、研究员精神焕发,通过著书立说,修史编志,艺术创作,教书育人等,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成果十分可观。据统计,这一时期馆员、研究员个人出版专著138部,其中不少是精品力作。如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上的《古候城考》,论证了公元前300年燕昭王遣大将秦开,开拓东北疆域,修长城、建郡县,在今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军戍古城。这一考证得到了国内外考古界的多数认同,证明了沈阳已有2300年的建城历史,为沈阳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个人专著中《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中国古代美术史》、《古篆释源》、《东北古族古国古文化研究》、《秦汉东北史》、《明末清初小说述录》、《辽宁近代城市史》、《沈阳城市史》、《血色残历——九一八事变纪实》、《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缘斋吟稿》及反映山东移民到东北“闯关东”历史的长诗《黑土壮歌》,主编或注释的《清代前史》、《康熙诗选》、《乾隆诗选》等,都在文史学术领域产生突出影响和积极广泛的社会效应,其中多部获全国文学奖、优秀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有的还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荣誉证书以及“国际诗歌特别贡献奖”、“国际龙文化金奖”、英国“勋位徽章”等殊誉。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00 1年建党80周年时,与相关组织举办诗歌吟唱会;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织学术研讨会、诗歌朗诵会,为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艺术创新,书画成果享誉海内外
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半个世纪来,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先后聘任30多位省内外知名书画家为馆员、研究员,他们先后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作品,为弘扬民族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文史研究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馆长沈延毅的碑体书法,被启功先生赞为“如今魏法在辽东”,早已驰誉海内外,尤为日本友人青睐。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就喜爱沈老书法。两国恢复建交后,辽宁省人民政府将沈老写给田中角荣的条幅作为厚礼赠给这位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的日本首相。其后,日本新首相竹下登也向沈老求字,沈老挥毫写下“日升于震”,以《易经》名句,表达了对日本人民的深情祝福。
朱朴存、晏少翔两位年届耄耋的老画家于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之际应中央文史馆的邀请,代表我馆参加“迎接十六大笔会”,他们以精湛艺术技巧创作的绘画精品,展示了关东老画家的艺术风采,得到异口同声的赞誉。
为繁荣书画创作,沈阳市文史馆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经常举办书画展览。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举办或联合举办了书画展览近20余次,有些展览社会反响很大。1983年文史馆恢复活动不久,即举行了一次馆员书画展,其后,每年都举行一次或多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87——1989年连续三年与山西、陕西、内蒙古、北京、天津文史馆合作举办了“三省(区)三市书画联展”;1995年在福州举行的“全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精品展”;1996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1997年在张学良故居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盼祖国统一书画展”;1999年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书画展”;2000年与浙江、湖南文史研究馆在杭州联合举办画展;200 1年与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向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献礼,文史研究馆建馆45周年成果展”;2004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展”;“2008年全国文史馆迎奥运书画展”等,2005年至2008年与武汉、西安、广州三市文史馆合作分别在四市举办了书画巡回展,与此同时,文史馆支持并参与馆员、研究员在沈阳、北京、深圳、大连等全国各大城市、世界各地举办书画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馆个人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全国政协等处举行书画展的就达百余人次,赴外举行书画展的已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巴基斯坦、加拿大、泰国、蒙古、摩洛哥、西班牙等十几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许多精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北京奥体中心“鸟巢”及海内外著名博物馆收藏,受到广泛的好评。
二是经常举行书画创作笔会和艺术座谈会。近十几年来,每年都举行多次创作笔会、或专题性笔会。2001年为揭批“法轮功”与科学宫联合举办了“崇尚科学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书画会”;2003年举办了纪念建党82周年书画笔会等。为推动全市书画创作活动,还与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书画比赛等。在举办一些书画展时,还同时举办相关座谈会,或专题书画艺术研讨会,交流切磋,提高书画技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鼓励和支持书画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努力创新,不断推出上乘之作。不定期组织书画馆员赴山水名胜写生并为书画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促其创作艺术精品。十几年来,这些馆员、研究员书画家不负众望,为社会奉献了丰厚的创作成果,涌现出了《辽南秋色》、《谷静清泉响》、《白桦林》、《揽秋图》、《锦绣关东》、《草书唐诗三百首》、《行书于家诗》等书画精品与巨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补全卷》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文物收藏,一大批作品为中国军事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名馆收藏。许多书画荣获全国及省级大奖,多位书画家荣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优秀文艺家”,中国文联授予的“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书法百杰”、省市“优秀文艺家”等荣誉称号,有的并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和平教育大奖”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画展、摄影展奖牌,有的在国外举行个展时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并应美国国会邀请出席第50届总统早餐会,与布什总统和世界各国名人共进早餐。可以说,这些书画家以他们精湛艺术品为沈阳市文史研究馆争了光,在海内外赢得了盛誉。
面向社会,为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奉献才智
深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是馆员、研究员的心愿。早在建馆之初,1959年开始编写《沈阳市十县简志》时,即组织馆员深入到沈阳所辖十县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再经过论证提出新的见解,修正旧志的失误,使简志的编纂做到与城市实际相结合。
在历史新时期恢复活动后,每年都组织馆员、研究员到市区与各市、县考察,了解城市发展,感受城市新貌,参观考察名胜古迹,并组织相关课题的专题研讨与创作活动,积极为城市发展贡献才智。1985年参观新建的带状公园后,即组织馆员吟诗赋文。198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时,需要确定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旧址,我们馆员积极参与,经回忆鉴别确定,今天的北陵电影院就是当年法庭旧址,澄清了一个重要历史事实。近年,更是频频考察沈阳的新建景观与文化设施、古迹,召开“沈阳名胜景观建设”专题论证会,并形成书面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馆员还多次参加市有关组织的民俗、城建、旅游等论证会,献计献策,在会上我馆馆员提出的恢复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古建筑的建议,受到重视,当年市政府即决定重建,使之与实胜寺等古建名胜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与皇寺文化广场,目前已成为文化旅游胜地。有的馆员还挥笔为名胜题诗题匾,并为新扩建的名胜马官桥等撰写了碑文。
多年来,还组织了馆员积极参与救灾扶贫、拥军爱民、文化下乡、公益教育等社会活动。1985年创作了一批书画慰问云南老山前线官兵,收到老山前线35915部队回赠一面书有“老山前线指战员感谢你们”的锦旗。1995年辽宁遭遇特大洪水,我馆馆员8月举行书画名家赈灾义卖活动,9月又组织12名书画家携100余幅作品、现金18900元,赴海城灾区举行赈灾义卖。1998年黑龙江遭遇特大洪水,我馆派书法名家参加全国文史界“情系灾区,重返家园书画联展”义卖活动。1999年春节组织馆员到辽宁农村为农民送春联;2000年又组织书画家赴本溪,泼墨作画慰问抗洪救灾荣立集体二等功的某部装甲兵坦克团。2005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我馆部分馆员捐献书画作品慰问赴外赈灾救援人员;2008年为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书画作品65件,人民币22万余元。这些公益活动都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馆员们情系社会、关心国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馆员集会热烈欢呼;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文史馆召开馆员大会,愤怒声讨;2003年东北大振兴拉开序幕,文史馆及时召开“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专题报告会”;2005年,连战、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祖国,文史馆组织报告会,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馆员、研究员还积极参政咨询,坦诚建言,特别是担任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馆员,都能踊跃提出提案,热烈发言,为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尽心尽力。
统战联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多为党外爱国民主人士、国家级学者、名家,许多人在港台及海外都有亲朋好友、同窗同事,这为文史馆开展统战工作与海内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条件。
多年来,我们提出“以文会友,开展统战工作”、“以文会友,以笔作桥,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积极开展了统战与文化交流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文史馆和馆员多次接待来沈阳探亲访友、参观考察的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外国人士。1995年5月,文史馆接待了张学良将军之子张闾琳夫妇来馆参观。近年,又相继接待了港台及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同胞与侨胞中来沈阳访问的诗人、作家、学者、书画家以及日本等国文化界人士,通过交流、传播华夏文化,增强了联系与友谊。
十几年来,馆领导与馆员、研究员赴港台访、考察、讲学的人数逐年增多。有的馆员应任职台湾高层的老同学的邀请,赴台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热情欢迎;有的应邀赴台进行两岸诗学交流,并多次会见台湾上层人士,扩大了内地的影响;有的诗人多次参加世界诗人大会,并获得了大会颁发的“诗歌特别贡献奖”;《中国食神烹饪大师刘敬贤》、《中国大陆第一笑星赵本山》等作品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与台湾同胞见面。书画家中有20多人次先后在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举行个人展或参加大型国际展,进行讲学或文化交流,都扩大了沈阳的影响,提高了沈阳文史研究馆的知名度,并受到了海外人士的欢迎与赞誉,增强了华夏民族的凝聚力。
20余年来,文史馆派团、派员参加了中央文史馆以及东北三省、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南、华东、西南地区等多次馆际交流活动,与上海、陕西、山西、内蒙古、天津、北京、宁夏、湖南、浙江、山东等省市文史馆交流了书画展品,组织了部分馆员先后赴福建、湖北、江苏、安徽、宁夏、四川等省进行馆际交流,接待了宁夏、吉林、浙江、河南、陕西、重庆、广西、武汉等省市文史馆来我馆进行馆际交流,扩大了视野,促进了工作。
回眸历史,我们切身感受到,文史研究馆的发展壮大并得以在沈阳做大中心城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离不开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方方面面所创造的良好条件,离不开所有馆员、研究员的辛勤耕耘。
5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眸历史,共勉未来。祝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的发展,今年花胜去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