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舒 乙谈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
谈到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先要设定三个界限:一是它的地域界限,必须是发生在洞庭湖和湘江为标志的湖南地域中的事,而事是人做出来的,人物则必须是湖南人,或生在湖南长在湖南,或在湖南度过其一生中有决定意义的时光;二是要有重大影响,不管是什么事,都必须充分显示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代表 着人类追求幸福理想的志向,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有过重大贡献和影响;三是要有全国性的乃至世界性的声誉。一句话,发自湖湘,却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从这个界定出发,我将湖湘文化的人文精神剖析为以下五个分支,它们是湖湘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和杰出代表。
屈原精神
屈原(前36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离骚》,诗中表达了坚持真理,决不妥协的意志,从头到尾贯彻了爱国主义浓烈的情操,充满了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诗经》一样,《离骚》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屈原由受到楚怀王信任和重用,制定了联他国抗秦的政策,并起到良好的作用,到受到楚怀王的冷落,到最终被挤出郢都,到最后在秦兵圧境时,抱巨石自投入泊罗江,为他的悲剧人生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此举在百姓中引起了巨大轰动,纷纷划船去救他,投粽子喂鱼去保全他的屍体,两千多年来,他的祭日竟演变成了一个全民族的盛大节日,叫端午节,在亚洲,在其它国家在这一天也保留了祭祀活动,有许多奇特的仪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953年为纪念他去逝2300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当年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一个诗人,有全民族的传统纪念日,在全世界年年有纪念活动,这在中国是没有第二个人的,可谓史无前例,古今仅此一人。为什么?原因与其说是他的诗作,不如说是他的死。他的死代表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人的生不可自主,但是死却可以由自己决定和决择。
有一个时候,在我们这里,对自杀一律不分青红皂白,评价很低,这是不对的,是反历史的。有一种自杀,不仅不能遣责和贬低,反而要推崇备至,受到尊重,受到顶礼膜拜。这就是屈原的自投泊罗江。这是一种伟大的死。它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生观和生死观的高尚选择和表现。
屈原的死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不屈的传统,叫做士大夫的传统,最讲究骨气。头可断命可弃,但骨气不能丢,这便是硬骨头精神,宁折不弯。这种硬骨头精神成了全中国人民珍惜的品德,成了众志成城有巨大内聚力的来源,它伴随我们走过了漫长的两千年苦难历程,始终是挺着腰杆的。应该说,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悲壮史实,包括许多共产党人的壮烈牺牲,像琅崖山五壮士那样的英雄事例,都是屈原精神的延续,都是这种光荣传统的再现,都是这种不屈服精神、这种爱国精神和这种上下求索精神的光辉体现。
老舍先生在“文革”初期自沉于太平湖之后,叶圣陶先生有一首《齐天乐》词,后来登载在《人民日报》上,说这是“屈原同例”。总之,屈原的死成了一种不朽的精神,升华成了一种代表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
谭嗣同精神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他原本也是一位文人,代表作叫《仁学》,曾在湖南组织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批判封建专制。1898年9月5日光绪皇帝下诏,命谭嗣同等四人参与新政,进京领四品卿衔,21日袁世凯告密,慈禧政变,谭嗣同拒不躲避,将文献著作交给梁启超,劝梁出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也曾派人来劝其避难,谭对来者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化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三日后被捕于北京浏阳会馆,在狱中有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被斩首于北京闹市菜市口。观者多达万人,谭嗣同面无懼色,当众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又是一个湖南人的死,是被封建王朝杀死的,但和屈原一样,同样是一个自觉的死,有着同样伟大的价值,其影响同样极为深远。
这样自觉的死,直接面对死亡,毫无懼色,为真理而牺牲,从而唤起民众,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类自主行为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谭嗣同是个典型,是个符号。也就是说,只要一提“谭嗣同”三个字马上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形象和概念涌现出来,代表着异乎寻常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于是,谭嗣同成了一个完美的永恒的光辉典范,永久记忆在人们的脑海里。
后来的许多英雄志士,都走在谭嗣同的路上,成为永垂不朽的楷模,他们是李大钊,是瞿秋白,是刘胡兰,是张志新……
“谭嗣同”等同于“不怕死”,为了真理,为了民众的新生,为了国家的富强,不怕死。
丁玲精神
丁玲(1904-1986),湖南临灃人,她的代表作是《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荣获“斯大林奖金”。丁玲早期和冰心、庐隐、林徽因、凌叔华、袁昌英齐名,后来,成为进入陕甘宁边区的最知名的革命文学家。她的一生多坎坷,晚年获平反,但仍颇有争议。
纵观丁玲一生,有三个特质在她身上始终不变,所以在她去世之后,她在文学界和读者中获得的评价不降反升,成为一个特例。
首先,丁玲是妇女解放的不知疲倦的鼓吹者和倡导者。由《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开始,到《母亲》,到延安时期的《三八节有感》、到晚年的著作,丁玲都在为妇女的解放、妇女的独立、妇女的翻身而大声呼吁,不遗余力地奋斗,成为妇女呼声的代言人和妇女解放的先驱。
其次,不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丁玲都是阴暗面、落后面的揭露者和鞭挞者,在国统区如此,在解放区如此,在新政权下也如此。这个特质虽让她吃尽了苦头,蹲牢、挨批、打成“反党反革命”集团的头子、撤职劳改、下放北大荒……但她不改初衷,不断地与阴暗面、落后面做不懈的斗争,一心盼着人人都能过上平等的幸福日子。
最后,尽管道路曲折多难,不管受到多麽不公正的对待,丁玲
始终坚信共产主义,拥护共产党,爱戴毛主席,是一个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非常了不起。
丁玲活着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她办了一间小小的“丁玲文庫”,里面有她睡了大半辈子的小木板床,有她的用布围成的衣柜,有她的书桌和磨破了的藤椅,还有她的著作、手稿、照片等等。她坚持要在她的书桌上方挂一张和人等高的巨照,是她到延安之后的着军装的女兵照,飒爽英姿,两旁各有一行大字:平生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丁玲精神不仅可贵,而且感人。
沈从文精神
沈从文(1902-1998),湖南凤凰人,苗族,其代表作有《边城》、《八骏图》、《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首先引人瞩目的是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他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文学地位在最近三十年中不断在攀升,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果说,茅盾是中国最成功的革命作家,老舍是最成功的城市贫民的描写者,那么沈从文就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作家。这个足以让沈从文在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中处在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前列。这应是湖南人莫大的骄傲。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并没有什么正规的学历,但他早年在湘西、在凤凰、在怀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在乡间、在小城镇、在军队里和下层民众与士兵有广泛的接触,这些使他日后成为描写湘西的水、描写少女和水手的能手,将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崇到极致,奉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一首首对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赞歌。其次,沈从文笔下的悲剧色彩也很强烈,他描述的中国农村的痛苦、民族压迫的残酷、城市上流的污浊,同样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意识。这两大块,一个抒情,一个批判都是对中国社会廿世纪上半叶的现实写照,起到绝妙的功效,很真实、很动人、很深刻,把中国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披露得入木三分,这是沈从文的独特贡献和过人之处,也是他的文学作品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受到读者赏识和喜爱,像多年的黄酒一样,有着淡淡的香味,令人陶醉。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类,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另类。他的人文精神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揭示人类内心的人性美。沈从文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沈从文的第二个值得推崇的地方是他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钟爱和执着的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公认的中国社科三大研究成果之一。他身后留下了一份他来不及写的研究成果的著述清单,竟有十来个之多,简直是人间奇迹,也是莫大的遗憾和损失。他是个大学者。但是他的这些积累和成果却大多是在逆境中或者是在孤独中完成的。他曾是个被遗忘的人,曾是个被边缘化的“小人物”。
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次,我和母亲曾到故宫午门上的文物陈列所去参观一个古代文物展,为我们两人(当时整个大殿里只有我们母子两人)做解说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老者,穿着极随便,头顶一顶旧棉帽,耳窧一只向上,一只向下,但解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待我们出来之后,母亲悄悄地对我说:刚才那位解说员是沈从文先生。
于是,沈先生又给我们留下了另一份精神遗产,这就是他的那种在逆境中的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和对工作的极度敬业与锲而不舍。
他的成功全都来源于此。
齐白石精神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大画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和平奖金获得者,2008年5月其《花卉草虫十二册页》拍卖了2400多万人民币。
齐白石出身农民,早年是木匠,60岁以后成名,画作甚多,仅1953年一年创作画作多达六百余幅,擅画擅书擅刻擅诗,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齐白石曾获得陈师曾、徐悲鸿等人的高度评价。法国大画家毕加索曾用毛笔临摹齐白石的画,多达数百件,他说:“顶奇怪的事是中国画家为什么要跑到法国来学画,你们有齐白石啊!”
中国画发展很慢,不像西洋油画,后者几十年就走过一个阶段,但是中国画发展到齐白石时代,突然有了大变化,齐白石成了中国画的里程碑。齐白石是中国画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
中国画的体裁本来相对比较狭,有山水画、仕女画和花卉鸟虫画几类;但是到了齐白石,他一下子把中国画的题材大大地扩展了。过去许多没有进入中国画家视野的东西都被齐白石画进了中国画。齐白石破天荒地把大白菜、大萝卜画进了中国画,他还把农民用的农具画进了画面,像耙子,锄头等等。
2006年北京画院办了一个齐白石工笔草虫展,观众惊奇地发现,齐老人居然工笔写生了几十种小昆虫,用放大镜观看,都极其逼真,生动可爱。赶快请来生物科学家,教他们来识别。结论是:这几十种昆虫几乎全是北京境内有过的昆虫,确有其物,都叫得出学名,其中,有不少种现在已经绝迹。
齐白石是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生活中普通的东西,老百姓常见常用常养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齐白石笔下的画,虾、蠏、小鸡、青蛙、蜜蜂、蚂蚱、各种草花、南瓜、丝瓜、葫芦、算盘、搔痒的“老头乐”……全是他的题材。齐白石的画充满了大众性和平民性。
齐白石的画有着巨大的开创性、创造性和独创性。因为这个,他让中国画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虾身原来是六节,可是齐白石画五节。胡絜青先生收藏了一张齐白石早年的《虾》,的确是六节。可见齐白石明明知道虾身有六节,却一定几经实验:画四节、画五节、画六节,画七节,最后,从美学的角度认为画五节最好看、最漂亮,遂定下来画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五节。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创造规律:从生活出发,但不拘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靠想象,加以变形,达到更加本质的真实。
要创新,要突破,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这就是齐白石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以上是湖湘文化中的五个人文精神的分支,还可以举出一些其它的来,如彭德怀精神――说实话、讲真话的精神,但因彭总不是文人,没有创作过文学艺术作品,估且不在这里分述。
纵观以上五位,他们每个人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多数是世界级的巨人,但是在这些成绩面前,或许他们的精神更为重要,是这些人文精神让他们取得了那些伟大的成绩。从这个角度上看,精神可贵,精神决定一切,精神永垂青史,精神虽无形,却是物质的根和本,是更为持久的珍贵遗产。
湖湘文化了不起,它的屈原精神、谭嗣同精神、丁玲精神、沈从文精神和齐白石精神都是了不起的人文精神,它们属于全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它们,使之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自豪吧!珍惜吧!了不起的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