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辽天鹤语 沧海龙吟

信息来源:作者:李仲元
发表时间:2009-10-24
字号:/

    广阔的松辽平原和黄渤二海的沿岸,是我国东北边域,自古有众多兄弟民族与汉族一起在此繁衍生息,开发建设。炎黄文化、中华体制在这里生根繁盛。“辽海”一词便是对这一地域的概括。
    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辽海古 诗却与中原地区有不同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概括起来应是:起步早,发展慢,渐盛,晚成的历史特点。究其原因,不外是辽海地域自然的,民族的,历史的条件形成的。
    辽海地域山泽林莽,大漠荒原,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生存条件严酷,不适人居,故人烟稀少。直到清中后期,人口渐多迁入,方形成东北繁荣之势。战国之前为古朝鲜、肃慎、东胡、濊貊等少数民族游牧栖息之地。中原地区文明已高度发展,而这里尚属蛮荒远服之地。为文化欠发达地区。直至燕昭王时期(约公元前300年)方使中华郡国体制和炎黄文明扩展至此。辽海地域有众多兄弟民族,长期以来这里便是他们弓马驰骋,争夺领地,建立方国的战场。东胡,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都曾在这里称雄,此兴彼衰,此退彼进,战争频起,势力消长频繁,人群流动,社会不稳定,影响文化建设和诗歌创作。由于各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习俗不同,语言隔阂,文化推进大受阻碍。上述诸多因素,便形成辽海古诗早起而缓热的发展进程。
    辽海古诗可分五个发展阶段
一、 辽海古诗之初萌
    时限当在西周至南北朝时期。此期尚属箕氏朝鲜和东胡地域,战国末为燕之疆土,秦、汉、魏、晋继之,后期鲜卑,高句丽诸族迭建政权,互为领主。历史文献记载的古诗数量极少。最早的当为周武灭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所作的《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兮。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人,据学者考证和考古出土物证明,孤竹国地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汉书?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通典》“营州柳城郡,古孤竹国也。”柳城即今辽宁省朝阳市。而辽宁喀左县出土商代青铜罍铭文“父丁孤竹亚微”可为物证。《采薇歌》是辽海古诗中之最早诗章。其次是《箕子吟》:
 嗟嗟,纣为无道杀比干。嗟重复嗟独奈何!
 漆身为历,被发以佯狂,今奈宗庙何!
 天乎天哉,欲负石自投河。
 嗟复嗟,奈社稷何!
    此吟收于《乐府诗集》。箕子是殷末的宗室贵族,因对纣荒淫无道不满,逃至朝鲜,周灭殷后封他为王,即史称箕氏朝鲜。其地先在辽西,后扩展辽东,当有整个辽河流域。《箕子吟》是辽海古诗中的早期作品。
    晋人崔豹所著《古今注》中记有《箜篌引》一诗,虽只四句,却千古传唱,动人心肺: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古今注》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止之,不及,遂堕河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无不堕泪而泣焉。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焉。”这是一个凄美而哀伤的故事。应发生在箕氏朝鲜或卫氏朝鲜之事。诗是白首狂夫之妻的绝命哀辞,丽玉是依辞谱曲加以传唱的人。《箜篌引》在中国诗史上有重要地位,古代文献如《乐府古题要解》《乐府杂录》《乐府诗集》《古诗源》等都将此诗收入。
    汉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平定乌桓,到达辽海地域(今辽宁朝阳)。回军途中作《步出夏门行》,第一章《观沧海》写临碣石,观沧海;第二章《冬十月》写北方秋早,繁霜霏霏,农业收获的景象;第三章《土不同》写北国“流澌浮漂”“锥不入地”“冰坚可踏”的严寒景象;第四章《龟虽寿》反映曹操的人生观。碣石应即今辽宁绥中滨海处,而《冬十月》《土不同》则确为辽海深秋、冬令景象。此诗全章描写辽海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节象和风土人情,是辽海古诗中的佳作。
    西晋傅玄有记司马懿征公孙氏的歌颂功德之诗《征辽东》,也是记述辽海史实之诗作。
    初萌时期的辽海古诗,从时段上说并不晚于中原,然数量很少,此时中原诗风大炽,名篇如云,而辽海地区却吟响悄然,偶有遗篇而已。
二、辽海古诗之初兴
    此期时限当在隋唐时期。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文化繁荣,诗学大盛,而国家疆土初固,边塞诗中有很多关于辽海地域的名篇。
    隋炀帝杨广《征辽东》二首,其一“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方当销锋散牛马,旋师宴镐京。”然而他的征辽功业终于没有完成。
    唐太宗李世民也在东征辽海时写下三首诗作,其《伤辽东战亡》:
    凿门初奉律,杖战始临戎。
    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
    防身岂乏智,殒命有余忠。
    因为进军路线选择不当,对北方早寒估计不足等原因,也于六十大捷之后还师,未能完成大业。其他著名诗人骆宾王、崔颢、沈佺期、李益、王建、韩翃等都有述写辽海地域的名篇。李颀《古意》写壮士专征之豪情: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戴叔伦《送耿十三玮复往辽海》为壮行之作:
    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
   旌旗愁落日,鼓角壮悲声。
    野迥边尘息,烽消伐垒空。
   辕门正休暇,投策拜元戎。

高适更有著名的《燕歌行》为平契丹之叛而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从来赐颜色。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上述诸篇或写军威豪气,或写战事残酷,或写辽海风情,为我们留下生动的历史影象,千古之后,尚振奋人们的爱国豪情和男儿为国立功的壮怀。
    此期诗作,虽称初兴,但实际是挟唐诗大盛之声威,借众多名家之手笔,写辽海地域的情事,尚未产生辽海地域之作手,建立诗歌创作的根基。

三、 辽海古诗的本土化
    此期的时限当在辽、金、元三朝。此数百年,辽海地域社会相对稳定,儒学教育,科举取士,对汉族知识分子选优授官,汉诗创作也随之渐盛。契丹贵族也追随风气,以汉字作诗,成为时尚,辽海人写辽海事,诗人诗作开始了本土化。
    契丹贵族能诗者以耶律倍为首。耶律倍,汉名李赞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封东丹王,聪敏好学,擅绘画,喜作诗。在王权之争中,被其弟太宗耶律德光排挤,浮海投奔后唐。临行赋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词语质直浅近,“山”字在契丹文中有“兄弟”之义,语意双关,更见凄惨悲凉。
道宗耶律弘基好诗,有《清宁集》已失传。其《题李俨黄菊赋》:
    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秋风吹不去。
全诗清爽通畅,可称佳作。
    辽代多女中才俊,都能诗,萧观音,萧瑟瑟为佼佼者。萧观音为道宗皇后,多有诗作流传。《怀古》诗云: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君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辞律清丽,颇和古法。
另有寺公大师者,遗《醉义歌》一首,以契丹文写作,后人译为汉文。元耶律楚材评誉有李太白《将进酒》之气势,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诗长不录。
金代诗文较辽为胜,蔡松年、蔡珪、王寂、赵秉文、李纯甫、王遵古等都是以诗文称于世者。其中蔡珪为文脉正宗之领袖人物。字正甫,真定人,天德进士。诗作多佚,仅《中州集》录存若干。其中《医巫闾》《习川道中》《十三山下村落》等都是雍容典雅之作:
闾山尽处十三山,溪曲人家画幅间。
何日秋风半篙水,小舟容我一蓑闲。

王寂,字元老,玉田人,天德进士,有《拙轩集》。他曾奉命提点辽海,著《辽东行部志》《鸭江行部志》。多有反映辽海地域风物人情,山川胜迹的诗作,《来广宁》《广宁庙》《寓返照庵》《吊高丽》等。都是境界开阔。笔调奔放,挥洒自如之作。其《沈阳吊古》:
李唐遭佰六,边事失经营。
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
战场春草瘦,戍垒暮烟平。
今日归王化,居民自乐生。
其余如赵秉文《长白山行》,李遹《题广宁胜揽亭》,李纯甫《子端山水同裕之赋》等都是辽海金诗中的佳作。
元代辽海诗人中,以耶律楚材父子为代表。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王族后裔。词翰精妙,开元代文风。有《湛然居士集》。子铸,字成仲,号双实。有《双溪醉隐集》,耶律楚材《赠辽西李郡王》《送房孙重奴行》二首:
我本东丹八叶花,先生贤祖相林牙。
而今四海归王化,明月青天却一家。

汝亦东丹十世孙,家亡国破一身存,
而今正好行仁义,勿学轻薄辱我门。
诗浅意深,有身世之叹。而耶律铸所作《寓历亭》又是一番光景:
人间天地避敲蒸,忽觉凉从四座生。
好在医巫闾上月,为临华不注边城。
千年辽鹤三生梦,一曲南风万古情。
今日濯缨知有处,大明湖净舜泉清。
萨都喇的《送南台从事刘子谦之辽东》也是情辞双美,写尽辽东风情的好诗:
往复一万里,嗟君已两行。
朔风吹野草,寒日下边城。
策马犯霜雪,逢人问路程。
归期在何日,应是近新正。
其他如王结,陈旅、廼贤、虞集诸人都有境界高远,气势雄浑的辽海之作。
这一时期的诗作,不再单纯借中原诗人之手抒写辽海之诗,而是辽海人或与辽海有密切关联之人写辽海风情。诗歌创作的本土化是辽海古诗走向成熟的表现。

四、辽海古诗的初盛
此期当在朱明一朝。这是辽海地区民族矛盾与交融的激化时期。边事紧张,掠伐不断,同时兴学科举,文事未绝。辽海诗风渐趋繁盛。从创作上说,可分游宦之作和本地文人之诗。
游宦之诗为朝廷命官在辽东任职时期所作,其著者如大学士许承宗,巡抚杨行中,李承勋,黄襄,许宗鲁、李贡,总兵官毛论,宛马寺卿张鏊等百十位封疆大吏,都有对辽海地域大好山河,边疆风土,异域风情的诗作,广为传唱,一时称盛。多有脍炙人口,观察细致,气度宏伟的妙篇。如杨行中的《华表柱》:
千年华表名虚在,终古神仙事杳然。
独柱已非当日石,断碑空乱世人肠。
远山一抹朝天碧,蔓草先铺野日黄。
鹤去不来唯鸟语,故乡城郭尚辽阳。
写出历史茫茫,人事无常的深深感慨。而苏志皋《阅边到辽阳》写出边防将士的艰苦,诗云:
海国风掀冻雪残,惊沙凌乱拂征鞍。
马毛如猬须如戟,谁信边头猛士寒。
本地诗人多是罪谪辽东而定居占籍者。他们原有较深文化教养,久居辽海,抒写情怀自有地方特色。其最著者是贺钦和广宁冯氏。
贺钦,字克恭,号医闾,原籍定海,先人戍辽东,遂定居于义州。成化进士,后从官场退隐辽西。诗作广传于辽海,有《医闾集》。他的《题万佛堂壁》云:
峭壁鑱成万佛身,招提开创几千春。
行童不识寻幽客,误作参禅问法人。
广宁冯氏一族三代皆工诗文,为明代辽海名家。冯裕,字伯顺,号闾山,临朐人。因先人流戍辽东,生于广宁,正德进士,官至按察副使,解官隐于家。生四子:惟健、惟重、惟敏、惟讷,皆颖敏好学,诗文精妙。孙冯琦亦善诗。冯氏一门诗名远播,誉满海表,写出许多极具边疆风色,辽海情怀的好诗,现录冯惟健《沈阳道中》诗:可见一斑:
绝塞驰孤骑,空怀壮士忧。
风生鸭绿险,铃急虎营秋。
草色横沙碛,雪山渺戍楼。
近闻经国议,开拓旧边州。
辽海山川壮美,明代多有文士畅游,其中千山,医巫闾山,辽河之滨,渤海之表,名州胜地,都有他们的游踪。妙作佳篇自 然很多,许多组诗更为精彩。如孙承宗《锦州十二咏》,叶承骢《绥中前屯歌》,张鏊《辽阳歌十首》,陈循《铁岭八景》等都为辽海名城增加韵色,至今仍是地方文化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辽海古诗,作者数量,诗作质量,社会影响都大为提高,已成诗海之一潮。故称之为初盛。

五、辽海古诗之繁荣
此期当在清代。辽海地区原是清代的“龙兴”之地,盛京尊为陪都,地位尊崇,人文汇萃,诗文创作大兴风气,显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可分为帝王臣僚之诗,游宦之诗,流人之诗,乡贤之诗四类。
帝王臣僚之诗:清代行皇帝东巡大典,康、乾、嘉、道四帝十次东巡,驻盛京,谒故宫,祭祖陵,巡边阅武,具有大批侍从臣僚相随。往返沿途及各种典仪都有诗作,君臣唱和、联句亦多。康熙玄烨《驻跸奉天府》诗云:
四海为家日,鸣銮过旧京。
新丰安可并,若水事堪平。
城市风犹古,弦歌化渐行。
巍峨城阙在,往岁几经营。
乾隆弘历《登凤凰楼》诗:
缔构常思祖业艰,千秋百二巩河山。
于今试上高楼望,辽水依然襟带间。
玄烨尚有《松花江歌》,是气象宏大,境界高远之作。而弘历一生近十万首诗中,辽海诗歌也是他的力作。而臣下如沈荃、高士奇、梁诗正、张鹏翀、汪由敦等皆有扈从东巡之诗,然多歌功颂德之作,无甚可读,惟纳兰性德数首可称上乘,如《长相思》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其他尚有状写关东风俗土物之作,如弘历之《盛京土风杂咏十二首》《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前者以诗解满语土物,如威呼——小船,施函——木桶等。后者咏东珠、人参、海东青等,有一定历史价值。

  游宦之诗:是辽海古诗的重要部分。他们或承王命巡阅辽海,或为封疆大吏,执政于辽海。诗作亦多地方特色。其中刘源溥、孙成、姜希辙、方式济、和瑛、姚元之、潘祖荫、崇实等都有记录辽海情事,抒发人生感悟,描写山川风光的妙作。
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嘉庆进士,官左都御史,书画并工,有《竹叶亭杂诗稿》,道光中奉使沈阳,留存多首诗作,《辽阳杂咏》(九首)《岁暮沈阳行长歌》皆极精彩。《辽阳杂咏》之二首云:
辽阳壮士气昂臧,北山杀虎如杀羊。
传来小雪明朝是,检点长竿白蜡枪。

静夜无声客梦赊,传来寒气在人家。
纸窗似剪吴淞水,画作春江白浪花。

和瑛,字太盦,蒙古额尓德特氏。乾隆进士,官至盛京将军。多有反映辽海地域的诗篇。其《柳河沟道上》:
西极来天马,东溟向海人。
遨游三十载,解脱百千身。
巨水鱼龙静,闾山虎豹驯。
更传丰稔瑞,禾颖献枫宸。

张锡銮,字金波,钱塘人,光绪间为奉天道员,民初任奉天都督。曾有关注东省时局之作。《甲午中秋前日左冠廷军门(宝贵)战殁平壤以诗吊之》:
屹屹孤城独守难,祖邦西望客军单。
大同江上中秋月,长照英雄白骨寒。
他还有记日俄战争期间清政府尴尬境地的诗作《闻辽事感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流人之诗:他们原本擅诗能文,遭戍辽海,对地方文化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的诗作应是辽海古诗的主流。最为著名的有郝浴,左懋泰、释函可、戴梓及陈梦雷、吴兆骞、陈之遴等。
郝浴,字冰涤,号雪海,定州人。顺治进士,官四川巡按,因劾吴三桂流戍奉天尚阳堡。康熙中召返。在铁岭期间,建银冈书院,开展教育活动,组织诗词唱和。他的诗清丽深挚,超然旷达,睿智深刻。《银冈行》《银冈草堂讌集》等广在辽东传唱。《留  都城》诗云:
濯濯新城十二楼,天家新作帝王州。
二陵晓度燕支色,八彩新摇鸭绿洲。
风静不闻归雁叫,山高时动旅人讴。
只今碧落清如许,正好商霖洒玉沟。

释函可,号剩人和尚,广东博罗人。顺治五年因文字狱流沈阳。在此传播禅学,组冰天诗社,开展诗词活动,影响极大。顺治八年坐逝。有《千山诗集》。他的诗激越悲怆,多为泣血之歌。如《皇天》:
皇天何苦我犹存,碎撦袈裟拭泪痕。
白鹤归来还有观,梅花斫尽不成村。
人间早识空中电,塞上难招岭外魂。
叹息旧游谁复在,独由双眼哭髙旻。

左懋泰,字韦诸,号大来,莱阳人,明吏部郎官,入清为官,被诬流铁岭。坚持气节,吟诗属文,声誉极高。有《徂东集》。冰天诗社即为他五十五岁生日由函可倡议建立。二子暐生,昕生亦有诗名。
戴梓,字文开,钱塘人。通天文,精制火器。官至侍讲,遭谗戍铁岭,终老于辽东。有诗名,存《耕烟草堂诗钞》。子戴亨,诗名尤著。

吴兆骞,字汉槎,吴江人。顺治十四年遭科场案, 戍宁古塔,历二十三年,经友人救赎放归。他居辽海之最北,环境艰苦,诗风亦开拓新境,豪放与苍凉并存。《长白山》诗: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
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
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流戍辽海,对其本人固为痛苦遭际,是人生悲剧,然对地方文化的推进,却不能不说是意外偏得和幸运。
    乡贤之诗:这是清代辽海古诗的主流。他们或曾出仕为官,或隐于市朝山林,或从事教育。都是精于声律,以诗名闻与海内的大家。前后有常安、王尔烈、辽东三老、常纪、缪公恩、金朝觐、魏燮均、刘文麟、缪东霖、辽东三家等。构成了群星璀璨,妙作纷出的繁荣景象。成为清代诗坛的组成部分。
常安,字履坦,满洲镶红旗人。曾官盛京刑部侍郎,诗赋俱佳,有《沈水三春集》《班余剪烛集》,尤善作赋,有《盛京瓜果赋》《盛京蔬菜赋》《盛京物产赋》《盛京人物赋》等十余种,都是可贵的文学资料。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晚年掌沈阳书院,有关东才子之誉。他的诗多散佚,后人辑为《瑶峰集》,多是游千山之诗。如《游龙泉寺》:
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
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
来游总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
    常纪,号理斋,家盛京城北。乾隆进士,死于平金川之役。有《爱吟草》集,中《渡巨流河》《望闾山》《广宁道中》《高桥驿》等皆为妙韵。
辽东三老:李锴,字铁君,号豸青山人。祖籍铁岭,为明李成梁后人。隐于盘山豸青峰下,以诗文为乐,后人辑其诗为《含中集》。陈景元,字石闾,号桔洲,奉天人。善书画,工古隶,诗风寒瘦,有《陈石闾集》。戴亨,字通乾,号遂堂,戴梓之子,随父戍沈阳。康熙进士,官知县,忤上官解职。有《庆芝堂诗集》,诗风沉郁深湛。辽东三老各为雅韵,各擅其妙,誉满天下。王士祯曾为李锴撰神道碑铭,林则徐曾为《庆芝堂集》书序,后人评辽海之诗可与中原相埒者,独三老以其诗称也。
缪公恩,字立庄,号梅澥,沈阳人,嘉、道间为盛京助教,精诗擅画,誉为盛京名士,有《梦鹤轩梅澥诗钞》,诗作音鸣天籁,别具雅趣。与诗人洪亮吉(稚存)交往甚密,深得其赞许,时有唱和。其《浑河》诗:
浊流直拟下昆仑,襟带陪都众水尊。
卷地东来山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
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
多少黄沙埋白骨,谁凭杯酒吊英魂。
    金朝觐,字午亭,号銮坡,锦州人。嘉庆进士,官知州,有《三槐书屋诗钞》,中之《文溯阁》《留都》《笔架山》《渡辽河》等都是雍容典雅,清新醇厚之作。
    魏燮均,字子亭,号芷庭、铁梅,又号九梅居士,居铁岭。咸丰贡生,善书法,精诗文,有《九梅村诗集》,收诗二千余首。写辽海山川风物,社会人情,田园生活,时世事件,悲欢离合,无所不容。超然旷达的态度,睿智深刻的哲理,挥洒自如的文采,被誉为辽东第一写手。其中《戊辰大水行》可为其例:首句“黑云漠漠西南起,雨龙飞出苍溟里。正逢渴旱望云霓,长风吹下天河水”。接续写下洪流滚滚,人屋漂没,尸骨纵横的灾难景象。结句“吁嗟乎,频年灾异警苍生,造物无情实有情。若使人心消祸水,自无此劫亦升平”。直可与唐人新乐府比美。
刘文麟,字仁甫,号仙樵,辽阳人。道光进士,在广东为官,干练多才智,深得林则徐器重。后遭劾,返奉天主讲萃升书院。诗风婉丽深远,多有寄托。有《仙樵诗钞》,是清代辽海诗坛后期的大家。
    缪润绂,字麟甫,号东霖,缪公恩曾孙。光绪进士,官知州。多才艺,以诗名。仕前即出版《沈阳百咏》,传咏至今。《沈阳百咏》是百首竹枝词,写唱沈阳地方风物、掌故的民俗诗集。笔调轻松欢快,时含幽默谐谑,是反映清末盛京生活的诗歌作品。其《元宵秧歌》:
元宵节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
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

    每首歌后有小注,简述其事,可资研究。他的《陪都杂述》则记录盛京古迹,典制,旧闻等。且以诗咏名景胜地,并选定《沈阳八景》以诗咏之。计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花泊观莲、万泉垂钓、黄寺钟声等。诗皆清新可读。
辽东三才子者,荣文达,房毓琛,刘春烺。三人诗作合刻《辽东三家集》。荣文达,字可民,号亮夫,流寓奉天、怀德等地,光绪间聘为奉天大学堂教习。房毓琛,字仲甫,号心若,海城人。博闻广智,诗有奇气,多写民间疾苦。刘春烺,字东阁,新民人,光绪举人。通经史,善词章,曾主讲萃升书院。诗作多反映社会生活。此三家为清代辽海古诗后期之作手。
至若高其佩、曹寅、郑文倬、吴雯、唐英、顾太清等,虽籍出辽海,实平生在外,诗名远播却缺少辽海之制,故皆略而不述。

    辽海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辽海地区历史,文化的瑰宝。由于地缘位置,历史条件,民族关系等原因,辽海古诗在诗风,题材,技巧,裁制和影响都显现与中原地区迥然相异的特点。受北方山川季候的影响,燕赵齐鲁移民的秉性,辽海人多豪放,直率,热情,粗犷。辽人诗作也呈现雄健、浑朴、奔放、粗豪的风格。在诗作题材上,由于辽海地域山河壮美,林木苍深,长河大泽,奇峰异水,景色独绝。而民风质朴,风情特异。故状写辽海风光,民情风物之作特多,成为常见的题材。而历史上边事紧急,战争不断,民生艰难,气氛紧张,游宦官员之诗多有戍边卫国,建功立业之作。激昂悲壮之情跃然纸上。而流戍文人因个人遭际,环境恶劣,多有激愤不平,身世感叹,思乡怀旧之作,不免伤感低沉,凄婉哀怨。乡贤文士则多隐遁逍遥,不问时政,吟风弄月,联句唱和之作,呈萧散闲逸之风。对人生哲理,感情世界,社会生活更全面,更深入的发掘略显不足,也少有纵横千古,脍炙人口的鸿篇巨制,这是历史的限制,不可苛求于古人。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