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周总理对延安的情义

信息来源:作者:土金璋
发表时间:2009-10-24
字号:/

  周总理对延安的情义,不仅体现在他亲自为延安发展规划蓝图、制定目标,调动各方力量支援延安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总理送自己的亲侄子到延安插队,投身改变延安贫穷面貌的具体事例中。总理有个侄子周秉和,1969年冬在延安枣园插队锻炼,这是总理的意思,要他在延安接受再教育,扎根延安,建设延安。由于秉和表现好 ,插队不到两年就被推荐参军入伍了。总理知道后很生气,认为秉和来延安插队时间不长就离开很不应该。总理通过陕西省委和兰州军区有关领导把秉和从部队调回来,到延安河庄坪公社农村插队。秉和由部队回到农村后有思想情绪,给总理和邓大姐写了信,这时我正在北京,邓大姐用车将我接到他家去说:“总理和我希望你做秉和的监护人,把他管起来,加强对他的教育。”邓大姐又说:“每月我们给秉和8元零花钱。”我说:“应该给10元钱。”大姐说:“听老土的,就给10元吧!”不是他们没有钱,而是严格要求,怕乱花。由于秉和在农村劳动得好,后来入了党,当了民兵连长。

  1973年6月9日,总理来延安带领外宾参观枣园旧居。总理先与外宾到达枣园,在原中央会议室旁,热情的群众围住了总理。原枣园公社领导杨成福、枣园大队党支部书记雷治富、总理当年老房东高同有及其女儿高秀玲被介绍给总理,总理问房东高同有:“你多大年纪?”高答:“70岁了。”总理说:“你比我还小。”高说:“主席他老人家已经80岁了,那时他常和我拉话。”总理问:“你现在住在哪里?”高说:“我还住在后沟。”总理说:“我在后沟住过,那是1945年,开政协会回来到召开七大时,在那里住过一段。你身体好吗?睡觉好不好?”高说:“我胃不好,有胃病。”总理接着又问了高同有的女儿高秀玲的一些情况。总理又问枣园大队党支部书记雷治富,枣园大队现有多少户、多少人及队里的一些基本情况,雷治富都一一做了回答。总理又问:“今年的庄稼怎么样?”雷说:“这几年老旱。”

    这时总理提起:“我的侄子在这里你知道吗?”雷说:“知道,叫周秉和,去年送他上大学去了。”总理说:“你为什么要把他送去上大学?当农民不是很好吗?”雷说:“他劳动好,能吃苦,思想好,先是大队推选他参加了解放军,因为您不同意,才从部队回到延安继续插队。”总理说:“你们别因为我的关系就照顾他,他年纪还很小。”雷说:“是全大队贫下中农根据上级规定的条件推荐他上大学的。”总理开玩笑地说:“我看你是间接走后门吧?大学毕业后再来枣园大队,你们要吗?”这时大家都笑着齐声说“要”。总理接着说:“那就一言为定。”这时总理也高兴的笑了。总理后来又问:“他给你们来信吗?”雷说:“他经常给我们来信。”总理说:“不来信就是忘本。”接着又问:“你们现在还有插队青年吗?”雷答:“不多了,原来33名,现在还有4名。”总理来延安期间也对我说过,秉和在延安你关照过他,大姐给我讲过。

    我让他来延安插队,是让他当农民,接受教育和锻炼的,可是他去北京上大学了,是怎么去的?是不是你们说话了?我回答说:秉和在延安河庄坪公社农村插队劳动表现好,是群众推荐他去上大学的,我们没有替他说情。总理说,我是希望他在这里扎根。稍停后他接着告诉我:大学毕业还让他回到这里来,你们要不要?我说要,还说在学校学到知识,对建设延安更有好处。时间流逝,当34年后的今天又一次回想起总理回延安的往事,我仍然感慨万千。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艰难的时期,敬爱的周总理为了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为了加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管理工作,身先士卒,鞠躬尽力。他身居高位不忘百姓疾苦,支援延安建设、支持侄子插队的伟大风范,长期以来已深深地、永远地铭刻在延安人民和知识青年的心中。

     作者简介:土金璋,男,陕西省淳化县人,1921年10月出生,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历任陕甘宁边区赤水县民教馆馆长、新正县政府科长、中共赤水县三区区委书记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共高陵县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处长、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一秘、西藏自治区政府外事处副处长、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主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西安市副市长兼外事办主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任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曾多次聆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教诲。离休后,担任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老区建设促进会顾问、西安市老年大学名誉校长等职。1991年参加影片《周恩来》的拍摄。

    (责任编辑:牛牧(实习))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