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体会《道德经》关于“法”的精神

信息来源:作者:
发表时间:2009-10-24
字号:/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解大的冤仇,必然会剩余一些小的冤仇(一样会有仇视)。但不是说仇怨就没办法消除。消除仇怨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人为善,不积仇怨。仇怨一旦 积累就很难消除。因此圣人以光明正大的契约(法律)来约束民众的行为(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贵贱),而不是用法律的惩罚民众,让统治者逃避责罚。因此有德的执政法律象契约一样,而没有德的法律则只是一种责罚民众的刑罚(有亲疏贵贱之分,不公平)。天道要求是没有亲疏的,而且天道也要求要经常的帮助别人。

  本章要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论及法的精神的文字,比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要早两千多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小的国家人民少,即使有很多种类的高级武器他们也不会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扩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治理国家是减少人民的欲望,让人民的生活安定,珍惜生命。有安定的生活,人民就不愿意迁徙到远处了。即使有船和马车,人民都不用,因为安居乐业并不需要到别处讨生活(知限于古代,现代就有生命旅游的说法了);虽然国家有穿铠甲的士兵,但国家内外和谐,根本不需要使用甲兵。这样就可以回复到以前原始社会结绳记事时那样淳朴的民风,这就是最好的治理------人民各自享受着甘美的饮食;各自享受鲜美的衣服;各按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大家安居乐业。因为国家小,临近国家的人民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狗叫之声相互间可以听见,但是因为生活安定大家不相互侵害,到死都不会相互来往。(这是老子关于理想国家和生活的设想,有点类似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乌托邦)。

  本章要义:现在虽然不适应老子的理想,但确是老子回归淳朴思想的具体表现。这有点象卢梭说的私有制就是各种生活恶习的开端,但伏尔泰一样回信说希望过私有制有恶习的生活(宁愿两条腿走路),而不愿回归到原始人状态。这就是现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好听舒服的话不中用。善良者不会去狡辩,狡辩着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经常卖弄自己知识的人实际上水平有限。圣人为人处事是没有积累的,他所有的财富都用来帮助别人了。自己越有财富越是用来帮助别人。因为老是帮助别人,也能获得别人帮助,因此就有很多赚钱和积攒财富的机会,因此“己愈多”。天理的原则是:帮助而不施加祸害。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做事不要相争。

  本章要义:总结性言论,说明自己的理论虽然不怎么中听但实际。讲清天之道和人之道。为人们做事指名方向。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