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选粹
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60年国庆之际,对中美关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回顾、思考和展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中美关系的好坏影响深远。
中美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6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1)为敌对
和隔绝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战略是基于反苏反共的遏制—威慑战略,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中国自然就成了美国的敌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封锁、孤立和遏制,把台湾作为反华反共的前沿。中国的国家战略因此陡然发生了变化,为了保障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在美国的敌视和包围之中,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
第二阶段(1972—1979)为“破冰”、“解冻”期。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对中国的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1978年底中美发表了《建交公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确认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撤军”、“废约”和“断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阶段(1979—1989)为“准战略同盟”期。里根上台后逐渐认识到中美关系的战略重要性。1982年,中美签订了《八一七公报》,美国承诺逐步解决对台军售问题。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
第四阶段(1989—2009)为“摩擦伙伴”时期。1989—1991年中美关系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一方面是由于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国际格局暂时成为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1992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利益的汇聚面越来越宽、相互依赖越来越深,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美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中美关系才基本稳定下来。
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
总结过去6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1)一旦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中美关系就可以得到平稳发展。(2)共同的利益是中美关系建立、保持和发展的基础,经贸利益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经贸利益越广泛,两国关系越紧密、越牢固、越能减少因“第三者”变化而受到的冲击和影响。(3)美国国内政治使中美关系跌宕起伏,这一点贯穿在各个阶段,尤其体现在第二、第三、第四阶段。(4)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中美关系的晴雨表。就像邓小平曾说的:其他一切都可以谈,只有主权是不可以谈判的。涉及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和美国国内的《与台湾关系法》无一不与台湾问题有关。因此,台湾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就会出大问题。(5)中美关系的过去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中美关系走向成熟与稳定
奥巴马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实现了“平稳过渡”:中美关系没有像以往政府换届时那样大起大落。这表明经过60年的“磨合发展”,中美关系更加成熟、更加稳定、更加平衡、更趋于正常的大国间关系。应该说这是来之不易的,这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
一是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经贸互补的程度、利益相互交织的程度都是其他双边关系中难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不仅与双方自身有关,而且与地区和全球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世界的安全密切关联。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表现在:两国元首峰会不断、内阁高官频繁互访、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化等。
二是中美的实力地位更加平衡。中国的相对实力有所上升,美国的相对实力有所下降,这使得美国能够平视中国,而不是像冷战刚结束那样俯视和傲视中国。
三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全球问题(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环境、清洁能源、核不扩散、反对暴力极端主义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奥巴马政府已明确表示:单靠美国一家无力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是解决这些全球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美国需要国际伙伴,而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当然,中美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这对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1)结构性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而引发的战略互信问题。(2)贸易摩擦问题。奥巴马政府今年9月11日作出了一项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治决定,对输美的中国轮胎实行特保,即在未来三年内对输美的中国轮胎在现行关税的基础上分别征收高达35%、30%和2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决定违背了奥巴马在伦敦20国峰会上宣称的不搞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不利于发展健康的中美贸易关系。(3)碳关税问题。美国对不符合美国碳排放标准的产品征收碳关税。(4)全球气候变暖及其他国际问题上的分歧。(5)台湾问题。台湾问题虽然目前处于可控的状态,但解决不好,将成为中美对抗和冲突的潜在导火线。
尽管如此,由于中美双方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相信两国领导人会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处理中美关系,使得中美关系这艘巨轮能够渡过任何险滩暗礁,继续向前航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