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选粹

文史选粹

伊朗石油与政治的关系

信息来源:作者:陆瑾
发表时间:2009-10-24
字号:/
    伊朗石油工业的历史与现状——兼论石油与政治的关系
    
    内容提要:一个世纪以来,石油不仅为伊朗带来了财富和荣辱,也深刻影响了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纵观伊朗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在 石油国有化运动之后的几十年间,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的生产和出口规模与伊朗的政局变化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中东产油区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以及国际油价的快速攀升,石油经济在促进伊朗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愈加彰显,同时一系列的政治因素又在影响着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 伊朗 石油 历史 政治    
    
    自1901年英国人与伊朗政府签订石油勘探开发租让协议,伊朗的石油工业已历经百年沧桑。丰富的石油资源进一步提高了伊朗的战略地位,石油的工业化生产改变了伊朗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石油经济作为伊朗经济的主体,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发展。
    
    伊朗石油工业的百年沧桑
    
    1901年5月,伊朗恺伽王朝迫于财政压力与英国人威廉?诺克斯?达西(William Knox D’arcy)签订丧权辱国的租让协议,达西获得除北部5省以外伊朗全境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经营权,期限为60年。1905年英国政府帮助达西勘探公司与缅甸石油公司联合组建“康瑟森斯辛迪加公司”(Concessions Syndicate Ltd.)公司。1908年5月,在马斯吉德?苏莱曼(Masjid-e-Soleiman)地区成功开采出石油,该地遂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工业的发源地。1909年,康瑟森斯公司发展壮大为 “盎格鲁帕西亚石油公司”(Angro-Persia Oil Company)即英波石油公司,后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 。不久,英国人在阿巴丹建造伊朗第一个炼油厂,修建输油管线,储油、运输和码头等一系列石油设施,并于1913年实现石油出口。此后,英国政府收购了英波石油公司51%的股份,成为英伊公司最大的股东,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和经营业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轰炸了从苏莱曼至阿巴丹的输油管线,使中立国伊朗变成两大交战集团的战场。战后,美国政府向英国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而伊朗政府也想借助美国势力消弱英国、苏联对伊朗的影响。1925年礼萨?汗国王登基后,责令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谈判,改变租让条件,提高伊朗的分红比例,一直到1933年,双方才达成新的租让协议,英伊石油公司将伊朗政府的石油分红比例由16%提高到20%,并保证每年付给伊朗政府的款项不少于75万英镑;伊朗收回原租让面积的3/4,并同意1951年租让协议结束后,可再向后顺延30年。 该协议为礼萨国王巩固其政权,实现国家现代化计划奠定了经济基础。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列强争霸伊朗的焦点。二战期间,伊朗成为盟国与苏联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阿巴丹炼厂为同盟国的飞机提供了可靠的油料保障,美国军事力量借口保护运输通道进驻伊朗。英、美各大石油公司都想争夺伊朗石油这块“肥肉”,相继派代表前去与伊朗政府谈判,希望获得石油开采权。苏联政府也派出副外长前往德黑兰提出开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伊朗议会不畏压力,立法规定:在战争没有停止、外国军队未撤出的恶情况下,决不向任何外国政府出让新的石油租借地。伊朗政府借助美、苏、英三国之间的相互制衡,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主权。战争结束后,在苏联驻军的支持下,阿塞拜疆民主自治政府和马哈巴德共和国(即库尔德共和国)相继成立,其他少数民族也提出了民族自治的要求,伊朗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美国政府强烈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并停止干涉伊朗内政。美、苏、英三国的争斗使伊朗卷入国际政治的漩涡之中,并成为战后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
    随着伊朗政府财政收入对石油分红的依赖,英伊石油公司遂通过石油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命脉。伊朗人民不堪忍受英伊石油公司的掠夺,要求废除其租让权。1949年,伊朗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穆罕默德?摩萨台在议会中提出“石油国有化法案”,得到伊朗各界的广泛支持。1951年3月14日,议会通过该项法案, 宣布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取消外国公司在伊朗石油领域的特许权。同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OIC)成立。
    为了对抗伊朗的石油国有化法令,英国政府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西方国家也拒绝购买伊朗石油。伊朗失去大量的石油收入和外援,国家财政因此陷入危机,政局出现动荡,经济形势的恶化使摩萨台失去了民众的支持。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并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帮助巴列维国王巩固了王权,并取代了英、苏在伊朗的霸主地位,由此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次年,伊朗政府与国际石油资本达成协议,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业主雇佣国际石油财团 作为承包商负责伊朗石油的生产和海外销售,双方各自分享50%的石油利润。 该协议使伊朗吸纳了大量的世界石油资本和先进技术,石油产量大增。伊朗的石油收入从1954/1955年度 的3400万美元逐年增加到1962/1963年度的4.37亿美元。
    1957年,伊朗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规定外国投资者可参与国际石油财团享有区域外的伊朗油气开发项目。此后的数年里,外国公司缴纳的所得税由过去的50%逐步提高到85%,实际利润因此降至15%。1974年新石油法案只允许外国公司以签订服务或承包合同的方式参与伊朗油气资源的开发,禁止其参与生产和获得任何产品分成,从而加大了外国公司在石油开发领域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减少了其利润,较好地维护了民族的权益。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石油收入从1964年的5.5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30亿美元。1962-1970年,伊朗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8%,1973-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9%。 在巨额石油收入的保障下,伊朗的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伊朗迅速从农业经济国变成石油经济国。经济现代化步伐过快,盲目地投资,以及对石油收入过度依赖,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导致民众从期望到失望。石油经济还造成贫富差异加大,贪污浪费严重和东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生活激烈冲突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
    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宣布取消国王时期与外国公司签定的所有油气合同,彻底收回了国家的权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伊朗被迫采取限制生产、增加储备的政策,国家经济命脉石油工业遭受严重打击。不久,两伊战争爆发,石油工业再遭重创。1980年伊朗的石油日均出口量不足100万桶,直至80年代末,日均产量仍不超过300万桶,出口量则少于200万桶。 1985年因两伊战争升级和国际油价下跌,造成伊朗1986年和1987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连续呈负增长。石油外汇的减少,外汇储备的耗尽,使伊朗政府无力继续支撑战争开支。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30%-40%,失业率则达到20%-30%, 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等因素迫使伊朗同意接受联合国停战协议。
   
    伊朗石油工业的现状
   
    伊朗石油工业是在西方现代石油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底子好,规模大的特点。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2004年12月公布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名单中,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排在第三位。 此项排名是根据石油储量、天然气储量、石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石油炼制能力和油品销售量6项指标综合测算排出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此次排名中之所以能从原来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主要得益于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大幅攀升,而这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伊朗坚持同外国公司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政策密不可分。
    两伊战争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为巩固伊斯兰政权,拉夫桑贾尼总统以务实的精神,在外交上确立了新型的对外关系原则,改善和恢复了与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加强同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恢复了石油工业作为伊朗经济支柱的方针。 为此,伊斯兰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保守派与务实派之间就国有化和是否应该同西方开展经贸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新的经济政策带给伊朗石油工业复苏的活力,石油日产量从1990年320万桶稳步提高到1995年的360万桶,日出口量也从220万桶提高到260万桶。 石油外汇收入的增加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战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93年拉夫桑贾尼总统连任后,因推行由国营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改革,再次遭到保守势力的猛烈抨击。掌控着国家经济重要部门的教士集团—伊斯兰革命的既得利益者以改革有悖于伊斯兰教义为借口,反对国营企业私有化。 1994年,因国际油价大跌,石油收入减少,使伊朗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消减对生活必需品的补贴,引起民众不满情绪的增加,社会状况出现混乱,保守派遭受很大的压力。同时,什叶派领导层内部也显示出分歧,库姆方面宣布7位阿亚图拉为宗教权威,而德黑兰方面只承认其中3人为宗教权威。
    面对国际油价的低迷和对油田破坏性的过度开采,以及缺乏资金开发新油田,为了维持和增加石油产量,保证足够的外汇收入和巩固自身在欧佩克中的地位,1995年伊朗进一步调整经济政策,加大了对外合作的力度,将本国的油气领域逐渐对外国公司开放。因宪法规定“绝对禁止向外国人提供租让地,以开办贸易、工业、农业、矿业和服务业公司和机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遂采取 “产品回购”(Buy-back) 的变通方式吸引外国公司投资参与油气开发项目。因为遭到保守势力的重重阻碍,在当年的国际招标中只允许国外公司投资参与海上资源开发,直到1998年才对国外公司放开陆上油田开发项目。
    为遏制外国公司投资伊朗的石油工业,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达马斯法”,制裁那些在伊朗能源领域每年投资超过4000万的外国公司。此法案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很多外国公司宁肯铤而走险,也不愿意放弃伊朗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更多地选择了无视或规避该法案的方法。从1995年至今,已有包括法国道达尔(Total)、意大利埃尼阿吉普(ENI/Agip)、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Inpex)、挪威斯达托尔公司(STATOIL)等十几家世界著名油气公司投资参与了伊朗的油气开发项目。美国智囊机构“美国企业协会”在其最新的研究报告中称,自2000年以来,有300多家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外国公司和政府机构在伊朗开展业务,经贸合作的重点在能源领域。其中,法国公司高居榜首,其间与伊朗达成交易302亿美元,其次是中国(295亿美元)、德国(260亿美元)、意大利(237亿美元)、日本(183亿美元)、奥地利(180亿美元)、荷兰(136亿美元)、韩国(132.7亿美元)、英国(127.8亿美元)、印度(99亿美元)。即使是对伊朗实施贸易制裁近30年的美国,交易额也达42亿美元,但主要通过美国公司的子公司进行。 今年4月,中欧最大的油气集团奥地利石油和天然气集团公司(OMV)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就对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的开发、兴建天然气液化厂和LNG购买合同等达成协议。合同期25年,合同金额为300亿美元。 6月,《伊朗日报》报道:瑞士能源巨头EGL公司与伊朗国家天然气出口公司(NIGEC)签署了一项金额逾百亿欧元、为期25年、每年向欧洲输送5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协议。 除此之外,英荷壳牌(Shell)、西班牙国家石油公司(Respol)、法国道达尔(Total)公司,以及中国、马来西亚等数家国际知名石化公司正在积极参与伊朗的能源项目合作。美国官员明确表示,他们已同上述一些大公司的主管接触。结果显而易见,达马斯法除让美国石油公司失去巨大的经济利益外,并未能真正起到阻止外国公司进军伊朗油气市场的作用。
    2001年5月伊朗又出台了《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政府在法律、税收和义务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为外资创造了更加安全的投资环境。这部伊斯兰革命以来出台的第一部外资法,同样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曾两次被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驳回,直到2002年5月才正式生效,2002年8月又通过了投资法实施细则。十几年来,伊朗石油工业成功地吸纳数百亿美元的外国资本,加速了老油田的升级改造和新油田的开发,2005年日产达到390万桶,2006年超过400万桶。在油气开发领域,伊朗相继探明数个规模较大的油田,大大提升了伊朗油气资源的储存量,确立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排行榜中的地位。其中包括1995年发现的达尔霍温(Darkhovin)陆上油田,1999年发现的阿扎德甘(Azadegan)油田。该油田储量240-260亿桶,潜在生产能力40万桶/日,是伊朗30年来发现的最大的油田;2001年,伊朗宣布在波斯湾浅海水域发现与Azadegan油田储量不相上下的新油田,被命名为达什特埃阿巴丹(Dasht-e-Abadan)油田。今年 又传出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与伊朗合作进行的风险勘探中,在伊朗法尔斯区块发现一特大型油气田的消息。2005年伊朗石油日均产量410.6万桶,出口269.1万桶,距历史最高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
    伊朗剩余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约1370亿桶,占世界剩余可开采石油储量11%,位居世界第二位,目前的储采比为93年 。但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还不能完全反映其资源潜力。伊朗石油调查公司已在里海南部区域的一些地区进行过3维地震勘察,发现许多富有前景的区块,但因里海国家之间尚未达成资源划分协议,所以伊朗在该区域的石油资源拥有量还无法确定。2004年底,伊朗宣布,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27.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俄罗斯。近年来,伊朗不断宣布发现了新的天然气田。随着技术的引进和资金投入的增加,油气储量仍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伊朗已探明储量的油田约100个,其中陆上油田74个,海上油田26个。已投入生产的陆上油田33个,海上油田16个。伊朗现有陆上气田28个,其中16个已投产。海上气田6个, 其中3个已投产。 2006年伊朗天然气产量为94.5百万吨油当量(MTOES),原油产量为209.8百万吨油当量,是世界第四大油气生产国。
    伊朗除直接出口原油外,近年来还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里海地区原油出口国开展原油交换交易。伊朗现有的两条原油交换管道的运输能力为26万桶/日,并已制定把原油交换运输能力提升到50万桶/日的计划。伊朗拥有长达13500公里的原油主干网和6个终端出口,哈尔克岛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终端,日装船能力为400万桶,其储油能力已达到1200万桶。伊朗还拥有29条油轮,居欧佩克国家油轮船队之首。
    纵观历史与现状,从石油国有化运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收入是伊朗统治集团巩固其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两伊战争和1993年、1998年国际油价大跌使现政权多次饱尝了对石油收入过度依赖的痛苦。因此,伊斯兰共和国的历届政府都大力提倡和鼓励非石油产品的出口创汇,希望通过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除此之外,政府还于2000年设立了石油稳定基金以消除或减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对国家公共支出成本的影响。90年代以来,政府在增加非石油产品的出口创汇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能改变依赖石油收入的经济模式。伊朗2006年石油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占外汇总收入的80%和政府预算收入的40%-50%。受益于国际油价的快速攀升,2006年,在伊朗各大产业中,石油部门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9%。 石油经济不仅带动了伊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使增长率达到了5.8%,掩盖了国内其它行业发展不景气的状况, 而且还将继续为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输出伊斯兰革命和经济上援助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真主党等政治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影响和制约伊朗石油工业发展的国内外政治因素
   
    1- 国内因素
    在伊朗,上层社会和一些宗教团体长期掌控着大部分的石油利润,并以此控制国家经济,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普通民众对于这种状况十分不满。尤其是近几年来,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国家外汇收入远远高于预期,然而民众却认为他们并未享受到太多的石油利益,相反正在为日渐高涨的物价买单,生活水平不升反降。于是,内贾德在总统大选中,许诺要把“伊朗的石油收入放到百姓的餐桌上”和“ 要斩断操纵伊朗石油工业的幕后黑手”,并以此争取到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支持。内贾德虽然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低估了国内政治状况和权力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集团利益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从他三次提名的石油部长候选人被议会否决就可略见一斑。新总统上任两年来,对于石油业腐败问题的调查从没放松过,可是伊朗石油工业每年由于腐败问题带来的损失却仍然超过10亿美元。因此,虽然内贾德政府追求公平地分配国家的石油资源,希望民众切实能分享到石油利益,但是实际上却难以实现。业内人士认为,影响当前伊朗石油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国内而不是在外部,统治集团内部的意见分歧,石油部门管理体制的落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纷争才是影响和制约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的核心因素。
    本届议会和新政府在对外合作方面并不大力提倡吸引外资,强调依靠国内企业发展经济。据此,内贾德总统上任之初,就将正在竞标的油气项目以经济回报的形式奖励给当初在竞选中支持了自己的革命卫队下属的公司。然而,油汽工业仅靠伊朗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大幅增产的目标。目前伊朗60%以上的产量来自50年以上的老油田,其中不少油田的自然衰减率已达到7%。虽然在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新开发的项目中已经运用了增产技术,但其带来的效益仅仅能够弥补老油田的自然衰减。当前的石油产能是每日410万桶,而2006-2007年度实际平均日产是390万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第4个5年计划,到2009年,伊朗的石油产能要达到日产450万桶。为此,石油部门需要150亿美元的投资以更新技术和扩大产能。 然而,考虑到制裁和战争因素,外资正在采取观望的态度,逐步放慢了进入伊朗市场的速度。
    作为石油生产大国,伊朗的炼油能力提高的速度长期滞后于国内汽油消费增长的速度,供需矛盾愈加明显。消费规模的急剧上升,大量的汽油走私,导致国内汽油消费量的40%需要进口。政府在汽油及价格补贴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2006年此项开支约合50亿美元。今年5月23日,伊朗政府宣布提高国内市场的汽油价格,并于6月27日开始实行汽油配给和价格双轨制。理顺汽油价格能有效地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和今后制裁的影响,但同时也将带动物价大幅上涨,加大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压力,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同时还会催生新的汽油黑市,增加石油业的腐败。 伊朗现有的9大炼油厂设备和技术早已陈旧,无法达到设计产量和质量。伊朗拟在未来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这些炼油厂进行扩建和产品升级改造,为此需要大量的外资和西方先进的石油技术及设备。
    2006年伊朗在石油工业领域投资了147亿美元,根据国家石油发展规划,上游和下游领域每年的投资额增幅需保持在25%到30%之间 ,到2021年,投资总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 其中的绝大部分将要通过国际融资和贷款方式来解决。尽管内贾德总统一再宣称伊朗不怕制裁,但是伊朗石油部长在去年12月份公开承认海外银行已减少了与他们的合作,伊朗的石油项目正在遭遇资金上的困难。 由此可见,核问题带来的金融制裁对伊朗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融资的影响正在加大,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已成为当前制约伊朗油气工业发展的瓶颈。欧洲和日本能源、金融巨头们不仅对核问题的前景感到担忧,而且对“产品回购”的合作方式深感不满,目前更多地是采取观望的态度,致使许多与伊朗合作的油气项目进展缓慢。回购合同从一出台就广受争议。有人认为在宪法某些条款的限制下,回购合同是伊朗石油产业与国外公司合作的最佳形式;保守派则认为:此类合同违背国家利益,伊朗不需要国外投资,伊朗石油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伊朗国内的潜力;而另一派认为:应该通过修改宪法的某些条款,允许以目前国际工程合作普遍采用的 “产品分享”(PRODUCTION SHARING)的模式与国外公司合作。因为现有回购合同的年限一般较短,对国外公司来说缺乏足够的利益刺激。另一方面,已投产油田因不能继续利用投资公司的专业技术,导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正在遭受损失。伊朗石油部现已宣布要将回购合同期延长,并对于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油井产量的外国公司,在回购合同中加大回报率, 以此重新调动起外国公司投资伊朗油气工业的热情。伊朗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私有化进程也将对石油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前,伊朗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存在着六大障碍:①税收制度②复杂的劳工法条款③与日俱增的官僚主义④经济、金融方面的腐败⑤发放签证迟缓⑥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这些障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消除。
    2- 国际因素
    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是美国二战以来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伊朗是该地区惟一油气资源不被美国控制的国家,也是美国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的最大障碍。美国与伊朗交恶近30年来,一直不能接受伊斯兰政权的存在。伊核问题逐步升级后,美国更是利用核问题对伊朗施压,试图促使伊朗从内部产生政权变更。为此,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出台了制裁伊朗的1737和1747号决议,目前又在不遗余力地促使联合国出台更加严厉的制裁措施。由于美国不断向欧洲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施压,限制它们与伊朗政府进行交易,世界多家银行已开始拒绝接受伊朗银行的信用证业务,给伊朗的出口信贷和设备进口造成困难。 一些欧洲银行还拒绝向伊朗公司和参与伊朗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外国公司提供贷款。只要伊朗继续强硬下去,制裁范围必将从金融领域逐步扩大到能源领域。
    面对美国的长期制裁和核问题给国内资金和技术带来的短缺,伊朗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希望抓住一些国家对其油气资源的需求,有效地回应制裁给伊朗造成的影响。伊朗在努力保持与欧洲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同时,近年来开始重视与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建立长久的油气合作关系。2002年伊朗和土耳其正式启动了天然气管道项目;2004年伊朗与亚美尼亚签署了以伊朗天然气换取亚美尼亚电力的长期协议;2005年与乌克兰签署向乌克兰出口天然气的备忘录;2004年与中石化签署了向中国出口液化天然气的协议。目前,修建经巴基斯坦向印度输送天然气管道的项目正顶着美国的巨大压力继续前进。尽管美国一再表示反对,劝阻与威胁双管齐下,巴基斯坦仍表示为了本国的利益,决心继续在该项目上与伊朗的合作。印度专家也将在7月中下旬确定伊朗天然气经巴基斯坦运至印度的管道项目合同。 去年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伊朗签署了一项价值达160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开发伊朗的北帕尔斯(North Pars)天然气田并建造生产液化天然气的相关装置。美国获知此消息后,立刻向中海油公司发出将予以制裁的警告。对于美国不绝于耳的威胁,那些已经在伊朗投资或准备与伊朗合作的国际石油公司仍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是核问题的影响。伊朗也在不断地调整方针和政策,增强抵抗制裁的能力,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实施引进来战略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准备在中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和叙利亚五个亚洲国家建设总日产能力达110万桶的炼油厂,并正在同中国进行谈判,希望能在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今年1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俄罗斯提出共同建立一个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天然气卡特尔”。目前,伊朗正在努力促成这个天然气行业同盟组织, 以便提高自身抵抗制裁的能力。
    综上所述,伊朗油气工业发展的前景受国内外政治因素影响很大。伊朗政府正在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方针和政策,以应对核问题带来的不利因素,并通过与欧盟诸国、日本、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国签订油气合作协议,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大国都拉进伊朗油气合作市场,形成“捆绑利益” 。众多的外国石油公司,在国际高油价和伊朗巨大油气资源的吸引下,暂时还不愿因美国的压力而放弃伊朗能源这块诱人的“奶酪”,继续与伊朗进行能源合作项目的洽谈仍为主旋律。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因伊核问题任何一种对抗性冲突的结局都将危及到波斯湾地区和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世界石油供应量的波动和油价上涨,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这些重要因素,在对伊朗制裁方面始终持谨慎态度,坚持利用外交手段解决的原则,极力避免涉及到伊朗的石油工业。但是,美伊两国的敌对状况不改变,核问题继续升级,伊朗石油工业的前途就不容乐观。总之,伊朗油气工业的发展有赖于本国政府与石油公司之间、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调,也有赖于核问题发展的前景。
    
    作者简介:陆瑾,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翻译(北京100007)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