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要闻
参事馆员看两会(上)
如何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何明确改革的时间点和路线图,如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作为国家级“智库”,正在2017年全国两会现场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们,将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发出哪些权威、及时的声音?
仅仅数天时间,他们就撰写了多篇文章,为国家发展加油鼓劲、建言献策。继去年全国两会之后,文汇报再度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携手,今明两天共推两个专版,独家首发国家级“智库”的闪亮智慧。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让蓝天多起来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 吴吟
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29%,石油占31%,天然气占21%,非化石能源占19%。主要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一直占70%左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步较晚,再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快,总体上经历的是“先污染、后治理”,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格外艰巨。
近年来,我国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能源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5.2个百分点,2015年降到64%;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43.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加6000万吨标准煤,但煤炭消费却减少了近5000万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下降了2个百分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在填补能源消费增量、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需要我们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一要持之以恒抓好节能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单位产品能耗、能源消费强度、能源系统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节能是第一绿色低碳能源。控制住能源消费总量“分母”,做大非化石能源“分子”,就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因此,我们要在传统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基础上,强化氛围节能、布局节能、系统节能,持续推进节能提效。
二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要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两提高、两减少”,即提高煤炭集中利用率,提高电煤消费比重,减少煤炭终端消费,减少煤炭分散燃用。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发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持续支持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三要又好又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让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的关键举措。要按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及电力输出工程建设,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尽快解决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同时,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加快秸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保持战略定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 张洪涛
能源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此等大事,应保持清醒头脑,尊重国情,尊重科学,在经济社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中保持战略定力。
首先是尊重国情。我们不得不看到,“缺油少气富煤”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秉赋特征。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表观消费5.56亿吨(占18.1%),天然气消费2040亿方(占6.2%),而煤炭消费39.1亿吨(占62.4%),世界煤炭消费量平均占比仅为29.2%。另外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仅为14.5%,其中水电比重高达73.7%,新能源比例不足世界平均的1/2。更有甚者,2016年我国煤炭还净进口了10801万吨,增长7%。我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出台,其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之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5年煤炭消费量增速仅降低2%,说明中央在宏观调控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因此,单纯的“去煤化”根本做不到。
近些年,一些地区“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但据我们调研发现,前者带来的问题是氮氧化物排放并不低,“以电代煤”则面临电网改造成本高的问题。并且,不管是“以气代煤”还是“以电代煤”,其运行成本均要比燃煤高。
第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明确要求“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和“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而不是单纯的“去煤化”。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能源生产既要优存量(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水平),也要拓增量(即提升水能、风能、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能,优化能源生产布局。
2016年我国直接燃烧的动力煤占煤炭总消费量的80%,其中电力行业占43.5%,重化工行业(钢铁、建材、化工)占39.8%,根据我们长期跟踪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两者的煤炭利用清洁化已经有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和技术研发,目标任务、技改路径相对清晰。我国的一些研究机构研发的小型化炉子,能效高、颗粒物排放很低,值得加以推广。
第三,空气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进等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支持。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各项治理思路、举措是正确的,只要我们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以抓铁有痕的毅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就一定能打好“蓝天保卫战”。
“三个坚持”推动能源清洁化供应
国务院参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 郑虎
2016年,我国能源领域通过大力推进调结构促转型,能源供给质量明显提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原煤产量下降明显;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原油产量明显减少,进口量较快增长,原油加工量平稳增长;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进口量快速增长;电力生产结构优化明显,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进一步提升,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能源清洁化供应作为治理雾霾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更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要坚持节能优先,有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2000年至201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约38%,而中国增长了近2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下降,单位GDP能源消耗也大幅度降低,但仍明显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提高能效的潜力很大。在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费方面,我们必须有制度性安排和政策性引导,积极推广国际先进能效标准和节能制度,加快向节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
二是要坚持清洁低碳发展,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煤炭的占比达62%以上,而全球平均只有27%左右。相反,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到25%,而在我国仅占6%。我们必须把发展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切实化解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淘汰落后炼油加工能力,落实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大力推进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着力解决弃风、弃光、弃水等突出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要坚持依靠改革创新,推进能源“四个革命”。发挥好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竞争性环节的开放,加强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增强能源市场的活力和创新力。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围绕绿色、低碳、智能的战略方向,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新能源并网技术和储能、微网技术等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相应开展重大示范工程,发展先进高效节能技术,抢占能源科技竞争制高点。
主动作为,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 刘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食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要“产管并重,重典治乱”。一日三餐,人人必需,这是铁律。食品安全问题如一石击水,影响巨大,如不妥善处理,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分为“质”与“量”两个层面。相比“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在消费信任构建有待推进、公众又普遍关注“质”的问题时,倘若发生负面事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猜疑、害怕等情绪,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可以想见,食品安全事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比事件本身的危害更大。一是可能严重损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央已经把能否妥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关系执政能力的高度。二是社会非理性可能迅速扩大。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必将牵动社会方方面面,让整个社会产生安全危机,丧失信任感。三是社会治理难度增大。公众一旦陷入恐慌,就很容易被传言左右,有选择地去接纳信息。当人们在食品安全信息的选择中出现偏差,将会增加社会动荡的因子。
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各方参与的“正言”机制。涉事企业主体、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事实为先”的“正言”机制。当某一不可靠信息形成场域时,职能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尽快调查真相,不能护短,要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从无私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处理事故。积极应对、主动阐明真相的同时,加大对制造、传播者的惩处力度。
二是媒体正确引导,引领舆论走向,加大科普宣传。舆论始于传播,也当由传播手段加以制止,主流媒体要建立主渠道“正言”,设立曝光台,掌握主动权,坚持正确引领、正面引领、正向引领。还应想方设法主动引导提升公众理智对待、自我判断的能力,切忌推波助澜。专家和媒体要时刻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准确把握热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充分发挥媒体和专家的双面优势,对消费者的疑虑及时采编提问,强化信息公开,避免“信息孤岛”效应,畅通科学权威的传播渠道。
三是政府要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首先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应迅速部署,做好预案。政府部门要主动发声,经风险评估机构作出科学分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正视听。还要会发声,把握好如何发声。其次,高度重视“产出安全”与“管出安全”两手抓、两手硬。有关职能部门应绘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地图,在哪个地方生产什么、在哪个地方买什么最合适最安全,一目了然。既能帮助推广地方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及产品品牌,又可通过权威渠道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再者要着力构建食品安全的伦理体系,包括强化社会责任的企业伦理、强化市场监管的行政伦理、强化舆论监督和道德引导的媒体伦理,以及强化权益保护和适度消费的消费者伦理。
让文化自信的号角吹得更嘹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仲呈祥
当下,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会聚一堂,共商国是,其重要议题之一,便是如何让文化自信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
让文化自信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就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而且能为当今全球在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提供治理世界的思想智慧。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实事求是、与时偕行”“敬业乐群、俭约自守”“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等,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都可以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古为今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但毋庸讳言,在对待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文化自信课题上,至今还存在几种错误认识: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持简单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甚至崇洋媚外、盲目“西化”;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加区别对待,复古泥古,全盘肯定,重蹈文化守陈主义;三是面对市场经济,热衷于搞“传统文化搭台、现代经济唱戏”,以文化钱、功利为上,堕入文化消费主义。新近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为我们总揽全局、拨正航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和行之有效的实践举措。
让文化自信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就要进一步增强对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充分自信。对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我们都要有充分自信、继承弘扬。必须正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邪风曲解否定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戏说革命历史,颠覆经典,丑化英雄形象,破坏文化自信,影响极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句句中的,多么语重心长啊!
让文化自信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还要进一步增强对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的充分自信。我们处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们要以宏阔的视野、广博的胸怀,既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为人类文化做出独特贡献,也要让世界优秀文化传进来为我所用。我们力倡的文化自信,既要“各美其美”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也要“美人之美”即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更加下功夫“美美与共”即努力使这两种“美”交流互鉴、整合创新,进而达到“天下大同”即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惟其如此,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让文化自信的号角乘两会春风,吹得更加嘹亮!
期待政府在关注民生上再加力
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何秀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6年的民生工作了概述,从总体上说,我国的民生环境又获得了较大的改善,民生水平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联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率继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群覆盖面,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数,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套数、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基本建成套数、农村地区贫困户危房改造套数,交通新建公里数、私人轿车保有量、互联网普及率(尤其农村地区)、居民国内外旅游人次等一些代表性数据,人们就不难从中感受到2016年民生工作的成绩。
最近40年,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间单独使用的房间、能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能不用票证买食物……谁敢去想拥有自己的汽车和住房?谁敢去想出国旅游?今天发达国家的商店和旅游点到处有中文提示,甚至还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店员。中国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在生活水平方面,最俗的概括就是“中国人有钱了”。
尽管我国的民生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国际组织的标准来看,还只是刚刚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在关注民生上再加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了民生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尤其在食品安全、环境质量、完全脱贫和防止返贫等方面,在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民生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我认为,目前总体上比较突出、并且急需补上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社会保障。
随着国民需求变动和食品工业发展,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关注,这一趋势是全球性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也确实在进步,但国民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在保护产地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生产者自律、多方监督制度、法律法规制度制定和有效执法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
环境质量既关系到人类宜居程度,也关系到产品安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经历了从点源污染到面源污染、从水土污染到大气污染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污染的加深是一个初期缺乏公众意识,后来缺乏有效法律管束造成的,时常也会归咎于不法厂商行为。北京、杭州的经验表明,大气雾霾是可以防治的,“奥运蓝”“G20蓝”就是例子。如今,好山好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环境已经成了考虑投资的重要因素,旅游、休闲、宜居、养生等产业成为直接产生收益的增长点。我国也应当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环境优先。
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广受关注的领域,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有待提高时,我国又面临老龄社会的挑战。家庭的小型化、两代人异地生活、年轻家庭自顾不暇的趋势,使得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普遍,整个社会还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的准备,但老龄社会问题已经提前放上了中国发展问题的桌面,导致不同阶段的发展问题在现阶段叠加。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富足安康、身心愉悦的幸福生活。基本公共服务“兜底”民生,少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依历来是社会的追求,更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希望,当前尤其要在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社会保障上取得长足进步,需要政府在关注民生上再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