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头条要闻

头条要闻

参事馆员看两会(下)

信息来源:文汇网作者:
发表时间:2016-03-09
字号:/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

 

    这些年我因主持北大国学研究院和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的工作,与国外汉学界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交流,也为我们的研究著作的外译开拓了一些途径。在这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努力的余地。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道路日益宽广。国务院新闻办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设立了专项基金,有力地推动了图书外译和出版工作。其中,传统文化占了不小的比重。

    然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书店里外国图书的中译本琳琅满目,但在欧美等国的书店里中国图书的外译本却寥若晨星。如何使中国文化更顺畅地走向世界,并取得切实的效果,仍然需要认真研究。现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加强当代学术著作的外译工作。不少外国学者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进展相当陌生,甚至忽视,对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的引用率不高。其实,新时期以来,我国不乏优秀的著作,原新闻出版总署从1993年开始,举办过多次国家图书奖或政府图书奖的评选活动,省、部级的评选活动也不少。如果把其中的十分之一或者三十分之一翻译成外文推介到国外,数量就很可观了。这不仅可以改变中国学术界的形象,也可以间接地改变中国政府的形象。

    中国要在国际学术界、思想界取得话语权,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面,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多遍的话。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应对当前世界各种危机的意义介绍给世人,并以关乎人类命运的话题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吸引世人,将世界的眼光吸引到中国来。

    要注意外国学术界的高层人物,他们起着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有的还是政府智囊。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让中国文化吸引并打动精英阶层,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二、注重实效。

    关于中外文化交流,鲁迅先生曾提出“拿来主义”,季羡林先生又提倡“送出去”。我想,更理想的状态是在拿过来和送出去的同时,有更多的外国人主动地将中国文化“取过去”。“取过去”的食物比“送出去”的食物更容易接受、消化。由外国学者翻译中国的著作,或者中外学者共同翻译,由外国著名出版社出版,更适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落地,并进入国外的主流社会。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认真组织,加以弥补。高校急需培养一批外译的高端人才,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中外语文修养,还应当博古通今,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三、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跟上电子图书发展的步伐,使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普通人的家庭。

    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宣布停止印刷纸质书,改为电子版,就是一个信号。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及早采用新的手段,以免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陷入被动。另一方面要编写一些普及读物、入门读物,让国外的普通读者了解中国人的美感、趣味和操守,了解一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中国。

    文化交流应是双向的、自主的、平等的、双赢的活动。我们应具有国际的视野,多想想中华文化能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什么贡献。我在2012年伦敦国际书展期间举办的高端对话中呼吁:消除偏见,增进理解,彼此尊重,取长补短,以求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这也是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所抱的殷切期望。

    中央文史研究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了一些工作,组织馆员们成功地赴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一些著名大学宣讲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馆员的学术著作和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以及讲学活动,在国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将开拓更多渠道,采取更多样的形式,继续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而努力。

 

两会,一道文化风景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文化部原部长 王蒙

 

    两会是中国民主生活大事,也是我们时政传播与媒体的节日,是当代中国的文化风景。两会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政治文化风向标,有许多值得观察、思考、理解的课题。

    我所说的文化风景,是指两会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应该从中看得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以五四为代表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先进文化在中国的进展,还有进行新的价值建设的努力。

    温习一下六十多年来两会情况,不能不感慨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传统、变迁、进步与宏伟,不能不思考两会参与推动形成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政治文明,不能不从现状联系到我们的国情,我们的文化基因与历史渊源。两会的一切都有深厚的积淀根基。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会,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改革开放没有止境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两会认真关注小康社会建设,不能不让人想起《诗经》提出的小康梦,它亲切入心,暖人肺腑。它使你想起毛泽东所提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也想起邓小平大力提倡的“实事求是”精神。尤其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向2020年的全面小康任务,我们不能不为之心潮涌动。

    两会是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也是中国特色的团结一致。如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如郭沫若所说:“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我们两会的统一性稳定性活跃性自有特色,而且,它们正是畅所欲言、发扬民主的机制。在中国,一元化的倡导,是对于多元利益的承认与面对。我们都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懂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与民主自由平等新观念结合,乃得出“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并有了一系列艰苦的摸索与实践。

    孔孟之道重视“为政以德”,对精英要求颇丰,更要求执政者以身垂范,优化世道人心,以期修齐治平。我们的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包括了各界精英人物,他们来参加两会,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也是一种学习提高,实践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操作运转。毋庸把二者对立。中华文化从来提倡学习,两会上常常洋溢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气氛。

    中华文化重视立言,立言本身就是民主权利。两会历年立言,长短得失、贡献启示、成败甘苦,值得总结,它对于文风学风与思想路线,都有深远影响。今年两会上有什么精彩立论,我们翘首以待。

    两会不但要完成宪法赋予的大量职能任务,也呈现中国政治社会文明直至各行业、各界别、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新步伐,体现执政为民与参政议政的新水平。我们期待着更新更闪光的两会!我们期待着坚持信念、不断创新、泽被全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又一个成功两会!

 

“双创”为经济转型带来新活力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和民众以巨大激励和鼓舞。

    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引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现代发展理念。在全球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自2013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20多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的文件,为指导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发展和企业、民众的创造力发挥指明了方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200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步伐。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不断涌现,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2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创新已不只是小微企业的专利,大企业也主动拥抱“双创”,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正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2015年,中国的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吸引了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了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了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些,极大地释放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了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展望“十三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继续发挥活力和引擎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也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因此需要通过全面的深化改革来实现。创新需要全面整合,把技术、市场、金融等多要素在产业链上衔接,拉长“长板”,弥补“短板”,实现高效的整体升级。创新需要构建企业主体的创新生态,让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实体经济在创新活动中有所贡献,有“获得感”。创新既要保证丰富的技术供给,又要带动新经济、新实体、新就业逐渐发挥作用,激发大众的创造活力,培育勇于探索的企业文化氛围。创新需要放眼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瞄准技术前沿和核心技术,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和商业模式的“跨界”运营,瞄准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领军人物,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的目标。

 

迎来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春天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安家瑶

 

    两会前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随后,国务院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为加强文物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的出台进行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文物保护做出重要批示,为不断开拓文物事业发展新境界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特别是2015年1月初新华社发表了《留住历史根脉 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一文,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文物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年增幅40%以上,从中央到地方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相当大,中央财政每年直接用于文物保护的投入达15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入,例如陕西每年投入1亿多元,北京市每年投入10亿元经费用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这还不包括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经费。现在的博物馆彻底改变了门可罗雀的局面,成为城市的独特名片、老少皆宜的文化活动场所。近日,首都博物馆开幕的西汉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吸引着公众的目光。为促进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有效发挥大遗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两批24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周口店遗址、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大明宫遗址等。这种全新的模式是文物部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改革探索成果,为国内考古遗址保护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同时也在考古遗址保护和文化推广传承之间搭建了平台,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例如文物保护的责任不能落实,文化遗存在建设中消失的事件屡有发生;一些地区的文物盗掘依然猖獗;文物市场管理混乱;文物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等。前些天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征求文物法修订意见,社会反响强烈。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明确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文物事业必将克服种种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独特作用。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中国行动”稳定全球经济发展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夏斌

 

    如果把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包括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称为“中国行动”的话,应该说,2015年这个行动速度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了。

    如何理解这一行动的意义? 这一同时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行动,如果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看,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我们必须清楚,世界经济的今天,与上世纪中期已明显不同。历经2008年“百年一遇”美国大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深刻的结构调整阶段,复苏前景很微妙,很艰难。

    在此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怎么办?2008年美国泡沫破灭前,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即美国高消费、低储蓄,中国高储蓄、低消费。经2008年危机冲击,强行抑制和缩减了美国的高消费,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与投资 (特别是出口)。这本是全球危机后世界经济调整的必然。但是,对世界GDP增长作出55%贡献度的中美两个大国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全球出现了另两个重要经济现象:

    一是在上一轮以美国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中,各国发展速度参差不一。紧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如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等,经济得到繁荣增长。同时在今天所说的有些“一带一路”国家、非洲和拉美的有些国家,其经济增速落伍了。但是这些国家劳动力便宜,基础设施落后,存在经济增速加快的空间,就是缺乏建设资金。

    另一现象是,上一轮全球经济周期导致的结果,一些国家产能飞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全球的外汇储备飞速增长。2002年全球仅约2.5万亿美元储备,已急速增长到目前的12万亿美元。各国政府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都需要寻找对世界经济发展、对本国经济发展有利且有效的投资。即不仅要寻找高回报投资,同时要寻找对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好处的投资,而不是在金融市场上炒作、投机,在泡沫中寻找短期不稳定的收入。

    面对以上世界经济增长的需求与供给现象,只要是站在稳定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都会支持鼓励世界上过剩的资金和过剩的产能,去投资和配置欠发达国家,帮助更多国家脱贫,而不是仅仅在金融市场上寻找投机利润。因此,对中国而言,寻求更大的全球经济需求,在支持包容其他国家发展的同时,突现本国资本增值、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产能的合理、良性转移,我认为,这就是“中国行动”的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之所在。

    当然,具体的“中国行动”应该既是积极的,又是谨慎的,要注意对外投资中的各种政治风险,遵守当地国的法律、尊重当地国的文化习俗。要有思想准备,“中国行动”不是半年一载的事项,而是几年、几十年的长期行动。

    而且,“中国行动”并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说教,不是想改变甚至颠覆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而是在逐渐改善现有秩序。如果美国今后采取谨慎健康的货币政策,尽可能考虑全球经济的稳定,我相信,2008年美国危机后暴露出来的、在本世纪初形成的全球经济失衡,在已经历过七八年调整基础上,再经历二三年的调整,加上“中国行动”的持续,现有的全球性风险问题会逐步消化。一句话,“中国行动”将促进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美国同样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钱颖一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十次提及创新驱动,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将“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贯穿“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是“创新”,是有深刻原因的。我国在2020年要实现“翻两番”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增长目标,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在创新的各种要素中,最稀缺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资本,而是创新型人才。经济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虽然不是唯一渠道。所以人才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

    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创造力。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创新,或是人文思想突破,都是创造力的体现。在我看来,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三种创造性: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这就是创造力的“三要素”。

    创造性精神是一种心态,或称“心智模式”,它是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体现在创业上,创造性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用创造性精神进行思考、一种超越现有框架的思考,英文叫做think out of box,就是“跳出框子”的思考。创造性能力是指能把创新事干成的能力,包括把创造性思维转换为创造性行动时必须应对的方法,比如面对失败的能力,调整自己的能力等。

    中国教育有它的优势,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对知识掌握的平均水平较高。这种优势的结果是模仿能力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强,并具有在边际上改进的能力。但是,我们获得这种优势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获取知识上的大量时间投入实现的。以“文科死记硬背、理科大量做题”的方式学习知识,显然与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相矛盾。

    因此,培养具有创造力“三要素”的人才非先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模式不可。比如,当我们的教育要激励创造性精神时,我们就不应该打击标新立异,而要鼓励勇敢。当我们的教育要鼓励创造性思维时,我们就不应该反对胡思乱想,而要鼓励想象力,鼓励批判性思维。当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创造性能力时,就不应仅仅灌输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有多么前沿、多么基础、多么全面,而要注重能力培养。

    人天生是有很多创造性的,不过我们的教育在后天把人的差异性压缩了,出现人才的“同质化”。所以,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措施,不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是如何改进妨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冒出来”的环境。鼓励创新型人才,鼓励创造力,非减少“同质化”不可。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杜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两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起步顺畅、开局良好,以“五个一”为标志,“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一个顶层设计。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详细阐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天,我国发布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以及中国的开放态势和行动等。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已顺利完成。必须说明的是,这份文件只是一个方向性、框架性、意向性的设计,未来有许多具体的内容还需要我们与沿线各国进一步商量、完善,其中的合作理念、建设方向,将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在协商中予以明确,在实践中予以体现。

    一系列国际共识。“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始,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表达出了浓厚的参与愿望,对此抱有较高的期待。《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后,“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在实际推动过程中注重和强调的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的做法,使得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认同不断提升,合作意愿持续升温。“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等等,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

    一揽子合作协议。中国已与匈牙利、土耳其、波兰等3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与俄罗斯签署了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乌法峰会期间,中蒙俄三国签署了 《关于编制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吉尔吉斯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毗邻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加强产能与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与塔吉克斯坦签署了 《关于编制中塔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这些合作文件的签署为下一步“一带一路”的务实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一批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五大重点方向上,特别是中亚、东南亚这些亚洲周边重点区域,都有一批在建或新开工的重要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访巴期间,签署项目累计金额达300亿美元。莫斯科—喀山高铁勘察设计工作全面启动。匈塞铁路的匈牙利段项目已签署中匈政府间合作协议,塞尔维亚段项目已签署中塞总合同,并于2015年12月25日启动。中老铁路签署两国政府间合作协议,首条与我国铁路网直联的境外铁路已开工建设。缅甸皎漂特别经济区项目中方联合体已经中标。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已落地动建,中印尼双方企业联合体正式签署组建合资公司协议。中白工业园已经全面动工。

    一套支撑保障体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来把握方向,统筹对内对外工作。为此,中国政府成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问题,指导部门和地方开展工作。中央有关部门也普遍建立了工作领导机制,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支持措施。各地方也都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研究制定了本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并完成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金融系统积极发挥支撑保障作用。丝路基金全面启动,已投资多个项目。八方动员、协同推进格局已初步形成。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