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跟着参事去调研
图为参事与张庄社区居民交谈。
近日,记者跟随国务院参事室相关参事和特约研究员赴河南,就农业、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粮食主产区在保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如何确保粮食的连续增收?农业大省河南如何完成自己的城镇化目标?这些问题都是参事们关注的重点。
画一条农民增收的红线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连续6年总产超千亿斤,2011年达到1108.5亿斤,比上年增产21.1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9.7%。
“但种粮不挣钱,农民种粮凭的是对国家的热情。”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对这件事颇感为难。
据河南省的一项调查结果:由于燃油、电力等能源价格上涨,带动了农业投入品的价格上涨,加上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进入高成本时代。2007年—2011年,种植小麦每亩产值共增加193元,增幅为35.7%,年均增长7.9%。但如果扣除生产成本,不算种粮补贴,则每亩小麦的平均收益仅增加60.9元,年均增长6.8%,赶不上成本的增长。
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告诉记者,根据国家批复的《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20年河南计划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60亿斤,年均投资85.4亿元,但目前每年仅能落实不足50亿元,缺口较大。
国务院参事汤敏说:“补贴太低,国家应该对粮食种植进行高补贴。”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建议:“在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应该再画一条农民增收的红线。”种粮补贴应该匹配调出粮食的数量。在粮食产业集群上,应该发展与粮食生产加工相关的农机产业和食品产业。
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70多岁的邱建功正领着大家看他们家的小院儿,“上二楼看看去。”这套240多平方米的小楼是2009年村里改社区时,他们家盖起来的,窗户、门还有油漆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一共花了11万元,政府补贴了两万多元。
李春晓家是典型的家庭旅店,标间整齐干净,厨房里是电磁灶、微波炉等现代化厨具,老公跑运输,而她一个人做起的农家乐生意一年也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农民上楼生活成本会增加,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不具备旅游条件的村子城镇化的路子怎么走?参事们的问题接踵而来。“居住环境的转变是否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匹配起来了?”郭廷结参事问。
平顶山市的领导告诉大家,我们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在依托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把全市8000多个自然村、2600多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500个新型社区农村。目前有5种类型,一种是土地流转后,耕地交给种粮大户,宅基地租给工厂,农民成为工人;另一种是发展商贸业,成为商贸集散地;还有面粉、蔬菜加工的农业产业化村,特色种植的农产品村以及旅游带动村。
几天下来,参事们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问题。作为粮食大省的河南,在经济转型中如何走稳、走好,牵挂在大家的心头。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方宁告诉记者,河南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很好,活力逐渐显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颁行之后,河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河南一定能够生机盎然地崛起于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