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馆要闻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构建和谐命运共同体
—国务院参事调研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
调研组在学习中了解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重要指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跟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侯蓉握手时,详细询问了基地大熊猫的数量及野化放归工作。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拉开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帷幕。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揭牌,标志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暮春四月,群山竞秀,百花争艳。为深入了解国家公园建设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4月15日至19日,由国务院参事杨忠岐带队,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张红武,参事业务一司副司长张立平,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陆军,一司干部刘学勇一行就“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赴四川调研。四川是“熊猫王国”,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调研组考察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并深入了解大熊猫的保护、繁育和交流等。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师范大学生态所所长宗浩教授,四川参事室机关党办主任邓小刚,一级主任科员孙敏一同参与调研。
调研组在成都座谈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占地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省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有野生大熊猫1200多只,约占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总数的75%,涉及7市(州)20县(市、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17年8月,四川省编制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了体制试点期间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立、资源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设等23大项、56分项重点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单位,各地分头实施。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将过去分散、封闭、单一的观念向融合、集约、多元的理念转变。调研牵头人杨忠岐参事谈到,大熊猫是物种的“活化石”,一直被视作和平友好象征。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分散的大熊猫栖息地连起来,让大熊猫有一个和谐美好家园。
卧龙努力建设大熊猫美好栖息地。刘秀晨参事在调研中指出,近代以来,大熊猫与中华儿女一样遭受苦难与折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大熊猫的历史从此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地方同志介绍到,1963年,为重点保护大熊猫,国家设立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面积2000平方千米,是建立最早的保护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近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满目疮痍,大熊猫栖息地也遭受重创。为保障大熊猫的安全将大熊猫分散安置,在香港援建下,于震后重建保护研究中心、救护与疾病控制中心等,生物多样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调研组在雅安座谈
雅安对大熊猫野外繁育进行科研探索。张红武参事提出,保护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完成大熊猫种群延续及复壮,最关键的是扩大野生种群。四川方面同志介绍到,2009年后,我国在卧龙开展大熊猫野外放归,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还在雅安碧峰峡基地开展野外繁育科研,打造一系列大熊猫基因交流通道,经过十余年不断总结,最终建成大熊猫保护、繁育、野化、放归完整体系。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尚需持续发力。调研组了解到,在“保护优先、永续发展、统筹协调、有效管控、和谐共生”的总体发展原则下,包括四川在内的大熊猫栖息地和野化放归地,构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重要支柱。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反映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实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兼顾”。调研组拟从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机构建设、加强活动管控等不同角度进行政策研判论证,综合后续调查研究,力争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对于保护大熊猫这一中国独有、世界珍稀的物种,进而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发展的中国创举。
建设国家公园,构建和谐命运共同体。云雾环绕的广袤竹林渐渐远去,短短几天的调研飞逝而过。返京途中,参事们仍在频频回顾此行的所见所闻。大家认为,当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继续把大熊猫保护好,以国家公园之名,还大熊猫一个美好家园,一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构建和谐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