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馆要闻
王蒙馆员新疆文化调研侧记
从1963年年底到1979年夏,29岁到45岁,王蒙先生在新疆度过了整整16个春秋。在新疆与少数民族同胞“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的生活经历,是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2018年6月21日-27日,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蒙先生又一次踏上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就新疆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新疆文化建设要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2日上午,王蒙先生一行前往此次调研的第一站——自治区文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蒙先生曾在当时的新疆自治区文联工作过近十年的时间,对这里怀有十分特殊的感情。
王蒙先生先在自治区文联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文联新办公大楼的相关办公场所,随后与几位熟识的老同志亲切会面座谈,回忆当年大家一起创作、生活的趣闻逸事,了解现今文联的发展情况。当得知十八大以来,文联资金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与鲁迅文学院、上海作协等内地机构联合举办培训班和艺术展的次数也大大增多时,王蒙先生感到非常欣慰,特别是得知现在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在参加交流和培训后开始尝试汉语作品创作和多文种创作,高兴地连称“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王蒙先生动情地说,“新疆自治区文联是一个大的、有硬任务的文联”,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以及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反复叮嘱文联同志们要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指示和党中央治疆方略,在新疆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基层文化建设要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6月22日下午至23日上午,王蒙先生先后到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市的多个基层社区文化站点进行了考察。
在昌吉市建国路星光社区的六点半课堂、社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红色影院,王蒙先生一边参观,一边听取社区“一办一室四中心”标准化阵地建设情况,详细询问社区开展各项文艺活动的内容。考察时,当地社区居民正在文化活动室排练民族乐曲,王蒙先生驻足仔细聆听,一曲之后对排练的群众报以赞许的掌声。
王蒙先生对两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效能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社区干部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基层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22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在昌吉市参观了被当地人戏称为皮牙子(新疆土语“洋葱”)的新疆大剧院。王蒙先生对于大剧院独具匠心的设计,颇具异域风情的装潢以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如餐厅、舞台灯光等称赞不已,当他得知偌大的剧场目前只有《千回西域》一出演出时连称可惜。他建议剧院方面可以通过编排新剧、出租场地给外地剧团等形式增加剧院设施的利用率,以达成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赢,为当地群众和游客奉献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使大剧院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阵地和旅游名片。
25日上午,王蒙馆员在温泉县考察慰问了乌兰牧骑队。这支演出团队拥有50多年的光荣历史,是当年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成立的,至今仍然活跃在牧区第一线,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在欣赏完乌兰牧骑队的精彩演出之后,王蒙先生与参演成员亲切握手,勉励他们牢记习总书记教导和嘱托,继续扎根基层,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基层文化建设要注意开发和保护民间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承中焕发出全新活力,造福人民。
6月的新疆天气变幻不定。24日上午,顶着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王蒙先生乘车在崎岖的山间小径、高原草地上颠簸了几个小时,实地参观考察温泉县蒙古族石围古墓群和古代石人历史文化遗迹。古墓与石人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让先生赞叹不已,但看着已经被风化侵蚀得面目模糊的石人,又感到十分痛心,他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力度。次日,王蒙先生前往安格里格镇托斯呼尔图村,考察6月10日刚刚成立的博州蒙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托布秀尔音乐传承基地。在认真听完非遗传承人的托布秀尔琴乐演奏之后,王蒙先生表示,托布秀尔表演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挖掘和传承保护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存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团结、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深化中华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6月26日调研组一行还前往“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阿拉山口市及当地边防一连、铁路换装库等地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边关红色文化建设、口岸经济建设、文化旅游发展等相关情况实地进行了走访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