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室馆要闻

室馆要闻

凉山扶贫调研手记

信息来源:黎明春(四川省参事室) 赵新启作者:
发表时间:2018-05-12
字号:/

    2018年4月1日至3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民牵头,国务院扶贫办原副主任王国良、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徐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研究员金一等组成的国务院参事室调研组一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前往凉山州视察的足迹,深入凉山州冕宁县、布拖县,就2020年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蔡竞陪同并全程参与了调研。

 

    4月1日(星期日)下午    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结盟新寨
    四月的第一天,地处安宁河谷的凉山州气温已达25度,一派初夏景象。调研组一行乘机抵达凉山州后,不顾舟车劳顿,马不停蹄地来到此行调研的第一站——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结盟新寨。结盟新寨是在原结盟寨原址基础上拆旧建新形成的彝族聚居村寨,既有中国工农红军与彝族同胞彝海结盟的革命历史底蕴,又是“军民团结脱贫致富”的典型。正所谓“结盟彝海绽新芽,一树棠梨皓月斜。把盏事功争此日,尧天万里映朝霞。”(蔡竞)
    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调研组一行沿着水泥铺就的村道进入结盟新寨。村主任边走边介绍道:“我们新寨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理念,以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依山而建。”调研组放眼望去,除了整洁而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民俗文化广场、“一村一幼”幼儿园等新建设施外,还可以看到一些朴素的彝族传统民居、马棚散落在村间。二者对比鲜明却不突兀,既能展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保留了村寨的民俗特色和历史风貌,不失为新寨建设的一大亮点。


 

参观结盟新村旧貌


参观结盟新村新房

 

参观彝海结盟纪念馆

 

    据悉,今年初,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与当地政府协调商议,采用“以租代捐”的模式帮扶贫困村发展,租赁结盟新寨旅游接待区四幢功能建筑,向外界展示结盟新寨的特色和风貌。金一研究员和川能投派驻新寨的第一书记就民宿经营投入的比例、收益分红进行了交流,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4月2日(星期一)上午    冕宁县大桥镇巴甫村
    调研第二天,调研组一行一大早就来到距冕宁县城37公里的大桥镇巴甫村。巴甫村被称为“安宁河源头第一村”,海拔2120—3580米,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正如蔡竞主任在《访安宁河源第一村一一巴甫村》写的一样:“雪山横亘势峥嵘,河水蜿蜒村道平。安泰乐居民智巧,倾怀摘帽拥春酲。”
    初入该村,调研组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彝族村落。若不是根据当地村民的讲述,大家很难想象这个村子曾经和洒落在大小凉山间的无数个偏僻彝寨一样——居高山邻深谷,仅有蜿蜒泥泞的石子路面与外界相通,破旧昏暗的土坯房承载着彝族同胞的世世代代的生活和梦想。
    “我们以前还以为这辈子都看不到村子通公路了。”村里老人感慨道。
    “那现在村子变化这么大,怎么做到的?”王国良副主任不禁问。
    “因为有刘贤平啊。”村委会的同志解释。
    这个刘贤平是什么人?他是怎么让这贫困村改头换面的?带着疑问,调研组继续往村子深处走去,走到村委会门口,大家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此的刘贤平。刘贤平个头不高,皮肤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一双不大的眼睛闪着精干的目光。经介绍,刘贤平就职于冕宁县文体广电局,2015年,他接到组织调令来到巴甫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冕宁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巴甫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是让刘贤平吃了一惊。但是比起破屋泥路,当地群众的反应更是令刘贤平忧心,“光打雷不下雨”是村民对扶贫工作的一贯印象,对“精准扶贫”的提法,大家更是不抱任何期待。但正是村民的态度激发了刘贤平的干劲。

 
调研组在巴甫村调研

 


调研组在巴甫村调研


    刘贤平的讲述让调研组充满好奇,听完刘贤平和其他村委会同志的介绍,大家对巴甫村的脱贫之路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修通村路。在刘贤平的鼓励和带动下,村民们开始自发修路。如今巴甫村的通村路、通组路已经由蜿蜒泥泞的石子路变成了干净宽敞的水泥硬化路。其次,找准定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巴甫村的自然条件,刘贤平决定带领大家发展辣椒产业。现在,巴甫村的红辣椒产量可观,价格也比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高,全村的百姓都看到了希望。另外,刘贤平深谙“扶贫先扶志,帮困不帮懒”的道理,一方面组织村内74户贫困户开展“脱贫致富大比赛”,提高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起农民夜校,让村民在农作之余获得技能培训,以便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提高收入。调研组充分感受到,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除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策支持外,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扶贫攻坚战中,确实很能锻炼人,扶贫干部责任感强不强,有没有担当,敢不敢、善不善作为,都能得到检验。”曾在四川省沐川县挂职扶贫的四川省政府参事处处长张维深有体会地说道。

 

    4月2日(星期一)下午    冕宁县拖乌乡鲁坝村
    下午,调研组来到冕宁县的一个特色脱贫产业项目——拖乌乡鲁坝村万树食用菌基地。该基地由成都一家公司投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应运而生。从诞生之初,这一基地就承担着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任务。
    食用菌基地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目前基地已经流转土地3000亩,引领带动拖乌乡的四个行政村23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合作模式为:公司提供技术、资本、设备,农户除以土地入股分红外,还由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参与种植生产,最终由公司负责食用菌的收购、储存、包装、加工、品牌化和外销。
    “按规划,今年香菇基地将建设完成,可解决鲁坝村1000人的就业问题。只要群众勤快,仅这一项,脱贫致富就完全没有问题。”基地负责人充满信心地告诉调研组。调研组中王国良同志在国务院扶贫办工作多年,曾经多次到过凉山州,对于万树食用菌基地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说:“这无疑是打破效益低下的传统种养殖模式,走向现代农业致富的一条快车道。”
    比起食用菌种植基地给当地贫困户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调研组同样关注的是,这么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基地,能否对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带来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凉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物资极为贫乏,为求生计,多数彝族青年都要外出到县城、西昌市区或成都地区打工,因此造成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一直都是当地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王卫民副主任指着一排排新房说道:“房子修的这么好,但是如果青壮年都不在家,扶贫攻坚战中的劳务输出是个大问题哦。”
    在万树食用菌基地打工劳作的鲁坝村村民阿呷解答了调研组的这一疑惑。他高兴地对调研组说:“现在的日子嘛,比起以前好过了不知道好多,路通了,水有了,房子也好了,我们两口子就在蘑菇基地打工。”阿呷向调研组介绍道,他们家6口人,老父母在家带2个小孩,他和爱人就近在食用菌基地打工。蔡竞主任和阿呷掰着手指算道,他家将土地流转到了食用菌基地,每亩每年可以收入260元,加上两口子每天打工的140元,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挣3000多元。“一年还是有好几万哦,虽然挣得比在西昌少一些,但是能在打工之余照顾家中的老人、小孩,还是划算的很。” 阿呷笑着说道。
    下午5点,调研组在拖乌乡修葺一新的乡政府村民活动室召开专题座谈会。王卫民副主任特意请蔡竞同志主持会议,国务院、省、州、县、乡、村六级扶贫相关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企业参加。蔡竞主任介绍道,这次国务院参事室卫民副主任一行沿着总书记走过的道路,在总书记来到凉山50天后,专程来到凉山调研扶贫工作,来之前就做足了功课,这次调研的课题“2020年后精准扶贫研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机会难得,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调研组提供第一手资料。卫民副主任介绍了这次调研的背景以及意义,他说,到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绝对贫困问题完全解决的基础上,贫困问题将显示出新的情况和特征:一是贫困人口呈现少、散布局;二是因病因残因灾将成为致贫的主要原因;三是因赡养缺失带来的老年人贫困问题突显;四是城市贫困问题突显;五是仍有一部分地区处于整体贫困状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特征,调研组来到了凉山州,主要是想多听听在扶贫一线的同志们的建议、意见,为调研组提供一手的资料,为国务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省扶贫移民局原巡视员刘维嘉首先对于调研组一行长期对于四川扶贫工作的帮助支持表示感谢,然后介绍了四川省的贫困现状及主要做法。刘俊文书记介绍了近年来冕宁县在扶贫攻坚战中的具体做法,主要介绍了冕宁县如何主动和华中师范大学合作,为当地的教育脱贫提供智力支持。冕宁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均就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下打好农村的扶贫攻坚战、2020年后如何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提了建议。冕宁县财政局局长陈建明介绍了冕宁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冕宁县民宗扶贫移民局局长洛世旭呼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关注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也要关注贫困地区的非贫困县。


调研组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热烈的氛围感染了蔡竞主任,他即兴赋诗一首《主持拖乌乡座谈会》:六级同仁话语新,一心脱帽献谋频。南腔北调情猷爽,窗外攒挤盼富人。


    4月3日(星期二)上午    布拖县拉达乡
    调研组在凉山的第三天,将深入大凉山腹地布拖县。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和金阳、雷波、美姑、昭觉一起俗称为凉山的东五县,不仅属于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乌蒙凉山区,而且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   
    按照安排,调研组首先赶往布拖县拉达乡特尔村异地扶贫搬迁集中点。走进特尔村,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刚落成不久的村文化活动中心。这是一栋两层小楼,不同的活动项目,分门别类的有各自的场地。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新建民居点缀着特尔村的美丽,一些村民家的入户路还在修建中,满是沙石的小四轮车穿梭于地块之间,忙碌的村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特尔村生气勃勃的新气象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这个地方比我老家都还要建设的好。”陪同调研的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办公室主任赵强烨笑着说道。

 
调研组在拉达乡特尔村

    调研组一行又驱车赶往位于高半山的拉达乡博石村。博石村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一个斜坡低洼地上,离特尔村直线距离不到4公里。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有大小不一的20余处破烂的土坯房屋。与特尔村相比,海拔更高、自然条件更差的博石村还没有完成旧貌改造。

 
调研组在拉达乡博石村

    “看嘛,我们村处于高半山,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正在那边修建异地搬迁集中点。”顺着乡干部的手望去,不远处的台地上,一栋栋新建的异地搬迁房正拔地而起。

 
调研组在拉达乡博石村

 

    调研组了解到,“不洗手、不洗脸、席地而睡”“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的陋习在几年前仍在博石村司空见惯。事实上,这不仅是博石村的积习,在整个凉山山区彝族村落也曾是常见现象。这一习惯的养成,既有长期以来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居住条件有限,无多余资源用于清洗打扫的客观因素,也有当地人年复一年在互相交往、观望、适应中养成的主观心理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凉山州以“五洗一刷” (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刷牙)作为切入点,推动村民卫生习惯的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村民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调研组认为,扶贫重心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为解决物质、精神、环境、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保障和关怀,应该是未来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

 

    4月3日(星期二)下午  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下午,调研组来到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16年,四川省召开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会议,由此拉开了省内经济较为发达的7个市和35个县(市、区)结对帮扶藏区彝区45个县(市、区)的序幕。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布拖县由江油市对口帮扶,而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就是江油市对口帮扶布拖县的重点项目。该园分三期建设,一期为产业示范核心区、二期为产业建设生产区、三期为产业建设辐射区,共占地1270亩。在标准化钢架生产大棚旁,调研组详细了解了示范园的资金来源、生产手段、销售预期以及如何实现产业化经营等情况。在了解到江油市对口扶贫布拖县不仅帮助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长期扶持,在科技示范园内帮助当地技术人员学习技术,还和省农科院合作,划出一块试验田,为适合布拖县生长的农作物育种。
    调研的第三天,结束300多公里的奔波,调研组回到了调研的最后一站——凉山州州府西昌市。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与调研组一行座谈时深情回忆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来凉山视察工作,看望彝区贫困群众。总书记的深切关怀极大鼓舞了我们脱贫奔康的斗志,也让我们州委一班人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凉山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程度深,让贫困户脱贫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风气,不然有些人还会返贫。”州委副书记、州长苏嘎尔布在与调研组的交流中谈到:“今年我们制定了要确保500个贫困村退出、13.47万人脱贫的目标,现在各项扶贫攻坚工作正在紧张展开。”听了凉山州委、州政府领导的情况介绍,王卫民副主任对凉山州近年来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并就此次调研建议的收获与林书成书记、苏嘎尔布州长和卢强秘书长进行了交流,他表示将认真汇总此次调研成果,结合2020后扶贫战略与对策研究,上报相关建议、反映州县实情,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调研组一行结束了风雨兼程、山高路远的扶贫调研,乘着一路春霞满载返蓉。调研组在凉山州的实地走访,点对点了解基层实情,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对扶贫攻坚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正如蔡竞主任在回成都的飞机上所诗:蜀道嵯峨隔上京,赴川问策结同行。庙堂筹划安邦计,黎庶催生爱国情。三载脱贫时日短,九州圆梦世当惊。春风送暖彝家寨,盛世欢歌享太平。

 

    (作者:黎明春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办公室工作人员;
          赵新启系国务院参事室信息技术处工作人员。)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