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
1997年6月,在担任副校长8年后,刘彭芝被中国人民大学任命为人大附中校长。上任伊始,刘彭芝就提出了人大附中新的办学目标:创办“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这在当时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目标,但是刘彭芝信心满怀。面容和善的她内心刚毅,具有超强的行动力和领导力,并且极富创新精神。
她从课程改革着手,调整必修课,丰富选修课,突出特色课,增加校本课程比例。她要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人大附中就实现了刘彭芝确立的办学目标。2004年,她的个人专著《人生为一大事来》出版发行,迄今重印14次,畅销不衰,且再版在即。
2012年,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成立,刘彭芝担任总校校长,探索、引领着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她依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依然是那位“人生为一大事来”的可爱可敬的校长。
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生
1989年,刘彭芝担任副校长,超常教育是其主管领域之一。
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是伴随1978年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而开始的。那一年,人大附中有2名学生被选入中科大少年班。时任数学教师的刘彭芝,对那些智力超常、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非常关注,她在思考如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如何让“吃不饱的学生吃饱”。1985年,她担任人大附中首届超常儿童实验班数学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她的学生颜华菲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银牌,是人大附中历史上首位获得奥赛奖牌的学生。
她一直引领着人大附中乃至全国中小学超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2012年,她创立国家一级协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并任会长,集合大中小学幼儿园同道中人继续这一事业。
有人说超常儿童不需要特别培养,有人说超常教育是破坏教育公平,她却从未放弃对于早期发现与早期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呼吁、探索。“教育要发现、挖掘和发展个体的各种潜能,任何教育改革都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刘彭芝如是说。
2000年9月30日,人大附中为一名高中生在中国剧院举办了一场个人音乐舞蹈专场。专场的主角是一位女生,叫杨夏男。就是这个热爱舞蹈的孩子,1997年被人大附中录取时,却因为学校没有舞蹈队而充满顾虑。刘彭芝在了解情况后,告诉杨夏男:“你来人大附中,舞蹈队自然会有。你就是人大附中舞蹈队的第一任队长!”
这就是刘彭芝,一个善于发现、发展学生突出潜能并为之搭建舞台的助梦人。
“爱才惜才”的背后,是刘彭芝对学生无尽的爱。
还没有当校长的时候,一年冬天,北风凛冽,吃过午饭的刘彭芝听着风声,忽然想到班上的住宿生小杰的被子太薄,说不定会冻着。她二话不说,抄起女儿床上的被子就往外走。
小杰是一个孤儿。刘彭芝在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但在生活上却格外照顾。高中毕业时,小杰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刘彭芝说,他们情同母子。小杰对她的称呼一直是“刘妈妈”。
一个因不愿学理科而在高考前突发精神疾病的学生,刘彭芝介入后,做通他父母的工作,同意他改学文科,一年后,这个学生考入北京大学。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志愿,他们会爆发出巨大的潜力。”刘彭芝说。
教育的着力点是教师
刘彭芝出任校长的第二年,就引进了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专职心理教师,这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例。
她为人大附中引进了第一个博士生教师,曾轰动一时。
刘彭芝不仅善于引进人才,而且善于挖掘他们身上巨大的潜能。
胡继超原是外地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看了媒体对人大附中的一些宣传,他不信,于是从原单位请了长假,“潜伏”到人大附中。刘彭芝并未介意,还帮助胡老师圆了他的桥牌梦。她让胡继超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宣传桥牌,桥牌俱乐部也在不久后正式成立。胡老师干得有声有色,在上物理课、带物理奥赛学生的同时,也将人大附中桥牌队带上了国内、国际的最高领奖台。
如此,不胜枚举。
刘彭芝说,如果将学校比作一个乐团,校长就是乐团的指挥,职工就是拉大提琴、小提琴、吹长号、打架子鼓的乐手。只有激活每一个细胞,才能形成智慧与力量的合力。只有激活每一个细胞,才能带动学校飞速发展。
教育的切入点是课堂
做教师的时候,刘彭芝就深感学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太苦太单调。当了副校长以后,她更是琢磨“怎样能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快乐成长,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彼时的人大附中,虽然在教学、管理、超常教育方面比较成功,但在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非常欠缺。刘彭芝提出成立学校科技办公室,并且亲自抓科技活动。在她的组织下,生物、天文、摄影、航模、车模、电脑动画等课外兴趣小组相继成立。这些就是后来人大附中众多选修课和社团的雏形。
1989年,人大附中开设了第一门校本选修课“现代少年”。之后,发明创造、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等各种课程相继开设。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刘彭芝担任校长后,学校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完备课程体系,开设了200多门选修课,开设法、德、日、韩等10多种第二外语以及英语物理、英语数学等18种英语学科课程,形成具有人大附中风格的“课程超市”。
她对科研兴校、校兴科研情有独钟,科研之风吹遍人大附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她主持的课题“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刘彭芝的带领下,人大附中实现了“飞速发展”。而背后所投射的,是她对创新的执着。
刘彭芝对记者说,在创新的过程中,她总是“不断地思考与寻找,不断地寻找与变通,在变通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形成决策”。
多年的搭档、人大附中原党委书记王珉珠说,“她不停地思考,她看很多事情都具有超前意识。”
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
2002年,河南省新密市长来到人大附中站了三天,刘彭芝的心软了。人大附中在新密市开办了第一所分校,也自此走上了教育帮扶之路。
她推动人大附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深度共建,入驻通州三中,建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形成联合办学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共享;人大附中还是“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培计划”的主要培训基地;2003年SARS期间,人大附中免费向全北京市开放网络课程,至今,她发起成立并任主席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已直接惠及90多万师生。
2012年,在思考中寻找新路径的刘彭芝倡议成立了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创新办学机制、协调各成员校资源。2014年,人大附中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刘彭芝坦言,“我感觉自己化成了无数个细胞,洒在人大附中大地上,洒在全国大地上。”
心怀大爱,方得始终。刘彭芝,一个基础教育界大写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