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葛剑雄:“一带一路”是借用历史文化而非重复历史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作者:
发表时间:2019-03-27
字号:/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入人心。作为丝路起点的西安,其经济与文化都进一步受到世界的瞩目。今年是西部大开发20年,据“西部城事”报道,从2001年到2018年,西安的GDP扩大了10倍以上。而再看近期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值得关注的是,意见中提出会更加注重抓好大开放,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
    “今天的‘一带一路’不是要重建一条一模一样的丝绸之路。而是全面开放,是与国外的友好合作。所以现代丝绸之路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并非重复历史”。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华夏精神文明于长安》为主题,在“慧客长安”的首场演讲上,和现场的观众分享了他对于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解。

    西安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十三朝古都”的美誉和“古丝绸之路”起点。但哪些可以挖掘,哪些可以推广,很多人对历史文化的细节并不清楚。3月18日,由澎湃新闻与西安广播电视台携手打造的,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IP项目“慧客长安”,首期活动在西安西咸新区诗经里小镇举行。

    历史文化基于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其发扬与传承,或许只有翻译成当代的语境,才更容易被我们于以用之。如何让历史文化不再冰冷,沟通要比文化传播可能更来的直接。“慧客长安”便是以文化、历史为外延,解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为丝路起点的西安进一步受到世界瞩目的真正文化内因。
    从唯物论看华夏文明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离不开它的物质条件。”在讲古代丝绸之路历史前,葛剑雄先以哲学的角度,从三方面解释了华夏文明为何起源长安。

    从《诗经》的描述可以看出,富饶的中原是先民衣、食、住、行的物质基础,八百里秦川的地理条件,能够发展出大片的农业地区,为人们的文化、政治、制度等活动,创建了优异的条件。葛剑雄强调,这个时间远比丝绸之路要早得多。
    其次,长安长期作为中国的古都,当时优秀的文化、人才都集中于此,这使得长安不仅在物质上,在精神文明上也达到了当时的巅峰。它汇聚了全国,甚至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艺术精华,形成了华夏文明在当时的最高水准。就如《全唐诗》里保留下的诗歌,从作者背景看,有的是日本人,有的是高丽、新罗、百济、安南等人,而这些诗歌正是他们在长安留学或交流期间所创作出的。
    华夏文明源于长安的最后的一个原因,葛剑雄认为可以从长安的发展得出。长安城在发展中,几经破坏却又浴火重生,又形成新的辉煌,都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葛剑雄解释道,楚汉相争时,尽管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肯定阿房宫是不是真的被烧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咸阳已经被彻底破坏了。而后汉高祖刘邦决定西迁关中,建立新都——长安乡。当我们现在回看,很明显的一点是,西汉的长安已经超过了秦朝的咸阳。
    长安文明在唐朝时达到顶峰,可为何后来皇帝没有继续在长安建都?葛剑雄提出,这是唐朝的“开而不放”导致的。这个观点在他的文章《唯有人文做千秋》中也有提到。葛剑雄说,我们都知道唐朝对外打开了大门,并主动把异国、异族的人迁移过来。但这个开放是相对的,它并不容许自己臣民走出去。就如玄奘东渡取经,也是到了甘肃的瓜州,因为不能再远走,被边防警抓住。由于边防的长官自己信佛,才偷偷放了他,所以他到了今天的高昌、吐鲁番等地不敢回长安。随后叫人向唐太宗上书,请求宽恕,说明原因才敢回去。而直到今天在确切记载中,也几乎找不出一个主动到国外的唐朝人。唐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渡玉门关”等,也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并不重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出现到现在,2000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没意识到有这条路,更没意识到其重要性。”古代丝绸之路是以丝绸为动力,是因外国人需要中国的丝绸等物质才向中国开拓,而并非中国内生的。葛剑雄认为这是其被忽视的原因。
    “丝绸之路”的概念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正式提出的。太平天国运动平息之后,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了3年多时间研究,发现公元2世纪左右,就存在一条从中国古都洛阳到中东撒马尔罕的路线,他认为这条路线贸易主要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这是关于这条路线最早记载。但张骞出使西域并非为了贸易丝绸,而是出于政治目的,帮助汉武帝联系外迁的月氏、乌孙两个民族,希望他们迁回到祁连山一带,和汉朝夹击匈奴。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并未达成目的,还被匈奴扣留,历经13年才返回。但他在西域呆了十几年之久,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回来汇报给汉武帝,中原才知道西域不是蛮荒一片,而是物产丰富、国家众多,开始对西域产生兴趣。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继续想要招回乌孙,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沟通西域,吸引西域小国来服从。所以这次出使张骞带了150余人的使团,每人两匹马,运了大量物产,其中丝绸占很大部分。这是张骞的建议,因为西域没有丝绸,且丝绸价值高、分量轻、不易腐坏。
    这次出使也未能招回乌孙,但通过外交,张骞吸引了一批使者跟随他回到汉朝朝贡。汉武帝很高兴,从此每年派出使者,大的使团几十人,小的十几人,源源不断把丝绸运到西域。
    但这条交通路线的出现可能还要更早。葛剑雄曾在演讲中也提到过,他认为这一推测有考古证据可以证实。商朝妇好墓中出土了和田玉,说明当时已经有通往新疆的交通路线。小麦、黄牛、青铜等,都是从西亚、中亚传入,说明3000多年前甚至4000年,中亚通向黄河流域的路已经存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中发现白种人尸体,说明当时他们已经到了新疆,很可能也会继续向东。
    “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的创新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一带一路”就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重建和再造。而葛剑雄强调,严格讲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实“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创新。
    既然借用历史符合,丝路起点的西安,如何将历史文化底蕴变成真正的城市财富。葛剑雄认为,西安不像北京,从清朝到民国到现在,有些文化还是连续的。比如,现在很多清朝民国时期构建的大学还在。而西安最大的问题是从唐朝后,文化就中断了。如果要传承,如何让人接受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就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漫游戏,西安的历史文化要想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则需要依托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去传达文化的价值观念。
    此外,葛剑雄还对西安在现代“一带一路”中的发展给出建议。他认为,在经济方面,西安在“一带一路”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拥有华夏文明及“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高枕无忧。这仍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背后是对人才的考验。当回看历史辉煌的时候,还要脚踏实地地看现在,从而才能信心饱满地迎接未来。

    在本次演讲结束后,葛剑雄还与现场观众就怎样做西安本土文化产品、怎样去找寻长安的华夏文明、发扬传统文化等问题,做了进一步交流。他认为对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明确卖给谁,卖到哪里,然后增加产品的文化元素,每一处细节都要透出文化含义。他还指出,放眼国内,现在故宫的文创营销是比较成功的。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葛剑雄则是将两字分开来解释。他认为“传”则是要尽可能完整的保持和记录下来,而“承”则是要有选择的。符合时代文化背景的,应该创新的转化下来。而说到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他个人认为,传统文化永远不是大众文化,所以它不可能被普及。

    对于这样一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沟通,不少观众表示,这让他们受益匪浅。如果不是这样的一场讲座,或许对历史文化还只停留在表面。西安近两年的变化,也给现场的很多新西安人带来了很大感触。在他们口中,通过这么一场与中国顶级学者的交流,不仅能现能感受到历史古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作为新西安人的一种自豪感,对于建设新西安的使命感。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