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对话樊锦诗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网站作者:
发表时间:2018-06-16
字号:/

    5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红五楼5211教室,举行“两学一做”主题党团日活动,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学院院长杭侃,学院团委学工办李家福、罗登科,以及30名青年党员、团员等参加,院党委副书记户国栋主持。

    户国栋指出,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考察北京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按照学校部署和要求,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讲话精神,是当前及未来学院党委、团委的中心工作。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并勉励当代青年,既要做追梦者、更要做圆梦人,学思悟透,身体力行,要做爱国青年、励志青年、求真青年、力行青年。樊锦诗是考古文博学院杰出院友,她既是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公民道德最高奖“雷锋奖”获得者,更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见贤思齐,青年需要领路人,更需要榜样带动;身教胜言传,青年需要可亲近、可触摸、可感知的中国故事。今天学院举行“两学一做”主题党团日活动,对话樊锦诗先生,就是为了让大家更近距离对话榜样、学习榜样,“刷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开启”我们的心灵天窗,“涵养”我们的精神之钙。

    樊锦诗指出,她一直都牵挂着学院的老师,挂念着青年学生的发展,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自己也深受鼓舞和感染。“上世纪50年代,经历战争的洗礼,我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那个时候,每个北大人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建设国家的主人翁精神,自觉将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那一代北大人的坚守,至今未改。”这跟总书记所提的要做爱国青年是一致的。真正的报效祖国,不是空喊口号,是用信念坚守承诺,无需言表。

    谈到“数字敦煌”,樊锦诗指出,“我们拿出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照片和现在对比,发现100多年间变化很大。现在的壁画很模糊,颜色也在逐渐退去。壁画和人一样,不可能永葆青春”。面对这种老化趋势,樊锦诗很伤感,“我们只能延缓,不能逆转”。通过实验数据找到洞窟所能承受的临界线,但统计出来的人数之少连自己都觉得不是个办法,“不能阻止观众,不让人看。人们应该享受到这样珍贵的、杰出的文化遗产,应该能欣赏它的价值、它的精美,我们如果要限制,就太不讲道理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电脑,“那时我就感觉,莫高窟有救了”。65岁的她突然产生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面向全球发布。网站还提供全景漫游体验服务,轻点鼠标,镜头就会随着鼠标移动,游客身在电脑前,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网友还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看到整个石窟的全景。这一切数字化成果背后的推动者,是一位如今已年逾80的老人。通过这个经历,她勉励青年学生,遇到困难,就静静想一想,持之以恒、常思不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来解决青春成长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将励志与求真做实,将力行贯穿始终、坚守始终、实践始终。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大家看到了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坚守有奉献的道德偶像,但同时也有烦恼有徘徊有迟疑的“敦煌女儿”。只不过为“大我”,先生一直在做加法,为“小我”,先生一直在做减法。在浮躁的社会中,总还是有那么一些人穷极一生去守望美好。正如樊锦诗所说:“我看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傻人做的,没有点傻劲,是做不成事情的。”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