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冯远:王国维“独上高楼”亦有烟火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8-01-15
字号:/

    本文选自:中国文化报 2018.1.7 美术文化周刊 《大家说》、《王国维:“独上高楼”亦有烟火》 记者:高素娜

    如果要列举出20世纪中国学术界最有成就、最具影响力的大师,王国维是当之无愧的人选之一。虽然只有短短50年的人生,但他的各种成就足以令他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颗巨星。2017年12月30日,“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分为“罗王之交”“平生交游”“清园执教”“静安不朽”四个板块,按照作品内容和风格分类展示了王国维和故交好友的日记、书法、手札、书信,以及与王国维相关的档案、王国维遗书的石印本等共118件。

    如何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并让观众能够从展览中收获更多知识?展览开幕当天,记者采访了展览的总策划,中国文联副主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请他介绍了展览的基本概况。

    《美术文化周刊》:请您介绍一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

    冯远:王国维先生与清华大学有着不解的缘分。1925年至1927年,王国维先生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在清华园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3年。时间虽短,却为清华大学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和精神财富,为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人所怀念。他去世后,清华校内竖立的王国维先生纪念碑,是无数后人景仰的地方;陈寅恪先生为其撰写的碑文中所作“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之评价,也成为照耀后世学者的箴言。

    2017年适逢王国维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9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清华国学研究院、档案馆、图书馆等单位,共同主办了此次“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以志对这位学术大师的缅怀之情。“独上高楼”取自王国维先生“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学问与成就之大,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美术文化周刊》:人们对王国维先生的了解一般侧重于学术成就,展览通过什么来体现他在艺术方面的特色呢?

    冯远:王国维是一位修养非常全面的学术大师,此次展出的手札、书信、书法等作品即是他个人学养、治学精神和人生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折射出这位学术大师的艺术境界。这些展件都是有形的东西,而思想是无形的,这种有形恰恰印证了他多年来的学术高度和研究成果,包括他的“三重境界说”。所以,把无形的思想以提纲挈领的方式,通过他的这些书信、手札等有形的物品展示出来,是希望能够尽可能丰富地展示一个学者的心路历程、治学过程和历史存疑。

    王国维先生留下的资料非常丰富,他的这些书信、手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民国学者五彩斑斓、博大精深的学术世界。而民国学界不少名头响亮的人物如胡适、梁漱溟等写给他的求教信,也显示出时人对他深厚学养的尊重与认可。同时,这些书信也揭示了民国时期的名人们在自己主攻方向以外所掌握的诸多学术方法、了解的宏富掌故与史实等大量信息,令人称奇。当然,王国维的手札也有很多是写给家人的,他的关注点包括孩子的工作、生活,孙女的病情,以及对物价和时局的忧虑等,处处显示出其细致、耐心的特性,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场景在信札中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王国维日常生活中的情怀与情趣,塑造了一个立体的王国维。

    《美术文化周刊》:“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是一个颇具学术含量的艺术展览,观众如何在展览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冯远:毫无疑问,对这样一个选题本身,观众看展之前应该做一些功课,对展览有一个基本了解,如此才能结合实物更加丰富对王国维的认识。这也是当下观看各类学术展览的基本方法。

    对年轻观众来说,王国维无疑是遥远的,这既有对文言文表述的不熟悉,也有对他们所探讨的文史问题的不了解。因此,与纯粹的美术展览不同,观众在观看这一展览时不能泛泛地、走马观花式的只看作品,而应该将他的书信、手札等综合来看,如此才能对王国维、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与他相交往的这样一批大师的学术成就有整体认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其他通识类博物馆最大的不同,是要体现清华大学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必定结合了王国维先生这样一类历史人物的从教、治学和主张等,这就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性的观赏型展览,而是具有更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特色。未来,清华艺博馆将举办近现代学术大师的系列展览,这也是其职能的一部分。

 

    王静安先生遗照明信片 香港翰墨轩提供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近现代史上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年至1927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研究上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和边疆学等,对诸多学术领域的开创均有贡献。其一生著书60余种,曾编订出版《静安文集》《观堂集林》,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上海藏家提供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海宁一得轩美术馆提供

 

    王国维自幼便在博学多才的父亲王乃誉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画鉴赏和诗词古文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1898年,22岁的王国维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时务报馆任书记,同时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从此,二人开始了近30年的密切交往,此后的人生便一直交织在一起。“罗王之交”单元即展示了王乃誉的日记和书法作品,王国维与罗振玉往来书札,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等。

罗振玉致王国维书札 海宁一得轩美术馆提供

王国维名刺 静安先生后人提供

 

    尽管王国维有着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并给人以“老实得像一根火腿”(鲁迅先生评语)般的木讷和迂阔,但是因其过人的才华、开创性的治学方法和了不起的学术创见,而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尊重。“平生交游”主要反映了王国维的交游圈,不仅有王国维的书法作品,也有其故交好友如梁启超、沈曾植、姚茫父、伯希和、铃木虎雄、内藤虎次郎等人的书法作品,从中不难想见王国维在当时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

 

王国维致铃木虎雄明信片 香港翰墨轩提供

王国维书赠朱自清诗轴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25年2月,王国维受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担任国学门导师。直至其去世,王国维人生最后的时光均工作、生活于清华园。其间,他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道,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清园执教”单元展件主要是与王国维相关的国学研究院档案,以尽可能还原其当时在清华的生活轨迹。在王国维去世前,国学研究院有两届毕业生,很多都是后来的学术名家,本单元也选取了部分国学研究院毕业生手迹。

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合影

(前排右手起第六人为王国维)

研究院教务会议记录(第一册)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一种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举世震惊。其死因扑朔迷离,至今仍是学界一段未决的悬案。“静安不朽”单元包括王国维遗书的石印本、讣告原件、陈寅恪所拟挽联等一批珍贵文物,较大程度上还原了王国维去世后的治丧情形与哀荣。

王国维自沉处:颐和园鱼藻轩(谈晟广摄)

 

陈寅恪挽王观堂联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