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思享一席】独家专访饶宗颐:现在要培养通人,太难!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作者:
发表时间:2017-03-31
字号:/
    原标题:【思享一席】独家专访饶宗颐:现在要培养通人,太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前,在世界大格局中,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又怎样能做到交流互鉴?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如何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思享者独家专访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请他对“新经学”之新、如何培养通人、怎样看待“东学西渐”等问题谈谈看法。

 

饶宗颐 (1917— )广东潮州人 ,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

 

    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还精通梵文。代表作《敦煌书法丛刊》《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等。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有人把他称为“第一国学大师”。

    01

    思享者:您曾指出,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我们要建立新经学。您这个提法引起广泛关注,您提出的新经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关联?

    饶宗颐:我所提的“新经学” 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重新树立中国人传统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之成为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达到天人互益的境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已不是科学或物质的问题了,近年我们这方面突飞猛进,物质生活甚至已有过犹不及的态势,有些人开始价值观混乱或扭曲了。

    02

    思享者:“新经学”新在何处?

    饶宗颐: “新经学”的“经”是经典的意思,接近于西方的古典学和人智学(anthroposophy)。“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新整理和研究,因为现在新出土了不少材料,要求我们做这个工作。二是重新界定传统的经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十三经,而十三经里有些书要调整出去,如《尔雅》是训诂类,可不列于经。三是可扩大经的范围至一些长篇而重要的铜器铭文、部分《逸周书》等,可以补充《尚书》,包括记言类的《国语》也可以入经,思想性的出土文献可选一些入经,道家的书如《老子》《庄子》等,一些子书更自当列入新经书体系之内,甚至释家的书如《坛经》等亦可列入。

    03

    思享者:“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分科之学越来越细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会通传统?如何立足传统学术资源、整合国际学术资源?”

    饶宗颐: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这个“通”“究”之道要付出极大心力和极多现实上的自我牺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可先从一个小范围内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轻时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乡潮州为研究对象。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戏曲、陶瓷等都做,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我也是这样教学生的,但愿意这样跟着我长期做的人极少。

    现在要培养通人很难!中外学界制度上都重视专家,这是受理工科的影响。所以人文素质越发低下了,因为我们用了理工科的应用主义方法去培养文科的人才,结果是貌似专精而实际狭小,这还已是好的了,我还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虚空的“专家”呢!学者可以先成专家,再追慕会通,终成通人,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是可以的。

    04

    思享者:“您如何看待近来渐成风气的‘东学西渐’?在世界大格局中,东方文化应当如何自我定位?中国文化应当如何‘走出去’? ”

    饶宗颐:外国汉学家对我们的传统,兴趣大着呢!只要肯真诚地交流,就一定可以整合。最近的趋势是汉学全球化。西方汉学家们其实是有功于中华文化全球化传播的。但我们的学者面对交流,或是崇外自卑,或是武断排外,缺少持平地、谦虚地、自信地与外国学者平等交流的态度。希望年轻一辈这方面会做得更加好。

    “东学西渐”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古代就有。我们还影响过欧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别是法国的。东方文化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重要一环,源远流长、不可或缺。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还带回来过不少好东西。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现在的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我主张我们要先确定自己的经典,然后以这些精粹为基础与世界进行高端的、深度的人文精神层面交流。

    05

    思享者:“‘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对于‘国学’这个名称,从钱穆先生开始至今,一直有不少人认为是不成立的一个概念,您怎么看?”

    饶宗颐:我是不太赞成用“国学”这词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我们不应独占这词而专有化。再用“国学”争议性只会更大。我主张用“华学”,中华文化之学也。华人已遍布全球,所以“华学”较合适,它超越国度,直指文化内涵,这样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学者可把已存在于外国的中华文化纳入研究范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肖伟光 张垚 郑炜明)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