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孙少文:认识饶公传播华学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
发表时间:2015-12-29
字号:/

    有人说,香港有了饶宗颐,便不再是文化沙漠。

    国学泰斗饶宗颐———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获得者,曾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这位国宝级大师今年100岁了,2015年,一系列庆祝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系列活动的幕后组织者,全国政协委员孙少文与饶公相识近20年,在其治学精神及家国情怀的影响下,从一位商业精英变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孙少文与饶宗颐在一起

 

    “谈饶公,我得来。”从香港一早赶来深圳,与记者见面时,孙少文谦谦有礼,一边请记者就座,一边拿出准备好的三张名片。

    名片分别是饶学研究基金荣誉主席、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主席、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发展委员会创会会长,孙少文身兼的这三家饶学研究机构,正是今年饶公百岁华诞庆祝活动筹委会的牵头机构,也表明这位全球三大品牌标签服务供应商之一SML集团掌门人与饶公的缘分,以及他弘扬传统文化上的深深关切。

    1917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饶宗颐,按中国传统农历计算,今年乙未年为99虚岁。根据中国传统民俗,一般在99岁这一年过百岁生日。

    百岁寿诞,是饶宗颐的大日子,是文化界的大日子,也是孙少文的大日子。从2014年开始,饶公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就开始筹划。今年,举行了近20项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大型展览、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论坛及以饶宗颐命名的有关学术机构落成典礼等。


“学艺融通——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大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相遇之缘成就一生改变

    在全年庆祝活动中,无论是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学艺融通———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大展”,在澳门举行的澳门饶宗颐学艺馆开幕庆典,还是日前在香港举办的饶宗颐百岁寿诞晚宴,饶公坚持以百岁高龄亲自出席,而其身后,推着轮椅的,常常是孙少文。

    在这些活动上,饶宗颐并不多说话,偶尔有人走到跟前,他用眼神一一致意,并亲切握手。对饶公这善意的眼神,有力的握手,孙少文并不陌生。大约20余年前,他就是这样与饶公相识的。

    其时,饶宗颐正在编撰其毕生所学,准备出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文集收录饶公近70载治学生涯中的重要学术研究论著,包括14卷20大册,分有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敦煌学等多个学术领域。“1400余万字,80多岁的饶公坚持每个字都亲自校对,绝不假手他人,让人肃然起敬。”孙少文回忆说,这套文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饶公在文、史、哲、艺上的成就,是其学术和艺术思想的精华,几乎涵盖国学研究的所有领域,是20世纪国学研究的一座丰碑。“其实,他在总结、梳理自己毕生所学的同时,也是要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代相传下去。”在校对完文集之后,饶公因所耗心力过甚,以致有些轻度中风。

    相伴出书,孙少文目睹了饶公治学严谨的精神。而在出书的背后,这位国学大师清贫简朴的生活同样让孙少文折服。“出版这套文集需要资金,饶公将版权给了出版社。”更让孙少文震撼的是,第一次去饶公家,已经著作等身的饶公住在50平方米的居所,拥挤的屋子里,到处放满了书。“饶公热情地与我握手,双手有力。临走时,他还亲自把我送到门口。”孙少文说,此后,与饶公多年相伴,他一直这般“谦谦有礼”,不管什么人,只要去到他的家里,他都会这样欢迎,这样送别。

    相遇之缘,一生改变。如果没有与饶宗颐的相识,孙少文应该还只是当初的商界精英。如今,在饶公学艺融通的境界及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孙少文牵头成立了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饶宗颐学术馆之友、饶学研究基金,先后举办数百场文化活动,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学艺融通是丰碑,更是富矿

    百岁人生,百年成就。大型展览,是饶宗颐百岁寿诞庆祝活动的重头戏,在孙少文看来,饶公学艺融通的成就,不仅是一座丰碑,更是一座富矿,他希望通过这些展览,向世人展示饶公在学艺方面的成果。

    今年4月,“学艺融通———饶宗颐教授百岁艺术大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是历年来饶公众多展览中最具规模、展品种类最为齐全的一次。孙少文介绍说,“展览本来预期是1个月,最后在观众的要求下,延期展了3个月。”

    漫步展厅,就是走进饶宗颐百年人生,也是走进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香港观众的热情亦然,今年12月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的“香江艺韵——饶宗颐教授百岁书艺展”,全面展示了他超过80年的学术和艺术成果,包括他历年来的著作、学术论文、手稿、信札及学者研究饶学的著作,以及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各类书画,如敦煌白画、禅画、西北宗山水、荷花,以及甲骨、金文、简帛、篆、隶、楷、行、草等各体书法等,吸引了不少香港市民参观。

    在孙少文饶学研究基金名片的右下方,写着“饶学———求真、求是、求正”,这是饶宗颐治学80载秉持的理念,也是孙少文追随饶公的深切体会。2012年,孙少文陪同97岁高龄的饶公,赴京都作文化之旅。四天时间里,饶公每天都是早早起床,认真参访。“还记得在Miho美术馆埃及展馆,他指着埃及人像,说这是楔形文字。”孙少文告诉记者,饶公通晓多国语言,包括梵文、希伯来文,还熟知古代楔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可是,学富五车的他,一直在虚心听讲解员讲解,还时常询问。

    “这么大的学者,这么虚心聆听,让我特别感动。”孙少文说,而在日本京都大学访问时,饶公与旧时翻译其著作的学生重见,得见旧友,饶公特别高兴,现场挥毫。因为临时起意,找不到宣纸,他就在A4纸上写下了一首李白的诗。“饶公的诗心禅意,在日常生活点滴中都有体现。他平生最喜欢画荷花,寓意敢于承担。追随饶公多年,这些生活点滴中透射的人生智慧,受用终生。”

    家国情怀生日愿望是“太和”

    在香港生活80年,饶宗颐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般认为,饶宗颐初到香港是1938年因病滞留。饶公曾告诉孙少文,其实自己十几岁时就代表家里来香港收账,当看到负债者生活十分艰辛时,不忍催逼,空手而归。1949年,饶公为《潮州志》编纂一事再到香港,在儒商方继仁劝说下留在香港。之后,饶宗颐的交游范围、学术视野逐渐宽阔,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饶公常说:“是香港造就了我,使我得以接通世界学术界的窗口。”

    因为交往的深入,饶宗颐的女儿饶清芬成为孙少文的好友。饶清芬常说,有棵树对饶公的意义不同寻常,这棵树叫做汉字树。早年,海外学界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汉字是由印度文演变而来。而饶公通过研究海内外有关陶符、图形文考古,历时30年,完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一书,提出字母形符号创说,说明文字起源的多元性以及地区分布交互关系。“中国这么大,只使用一种文字,几千年不变,中国文字是伟大的。我学了这么多文字才知道中国文字的了不起。”饶宗颐的这句话,深深烙在孙少文心里,饶公毕生所学,都在探索中华文明,让世人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他甚至提出“华学”概念,希望让全世界理解中华文化。在孙少文看来,这是一个学者的初心,也是其饱含深情的家国情怀。

    在香港大屿山木鱼山东麓,有一片花梨木柱上,刻有《心经》,被称为“心经简林”,上面的书法,正是饶宗颐所写。孙少文告诉记者,2002年,饶公眼见香港社会受经济低迷困扰,陷入发展困局,回想起自己在泰山看到摩崖石刻,他决定赠送其书写的心经墨宝给香港人,希望借以鼓励大家,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这一片心经简林,是饶公殷殷爱港之心的真实呈现。”孙少文说,今年年初,饶宗颐说他的生日愿望是“太和”,希望内地和香港人人和睦、天下太平,生日祝愿再次说明饶公对国家的深厚感情。

    精神传承寄语青年一代

    在饶公身边多年,孙少文深受熏陶。近年来,他不仅与香港高等学府与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多场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成立了孙少文基金,创办一新美术馆,为香港青年艺术家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孙少文深信,饶公的学问和学养,是香港社会世代受用的宝贵财富。说到香港的年轻人,孙少文认为,至少有两样要向饶公学习。一是学习他的学问,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二是学习他做学问的态度。“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虽然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但人文学科的发展还有欠缺。”孙少文希望香港年轻人多去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只有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清楚自己往哪里去,没有文化的根基和积淀,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至于治学的态度,孙少文认为要耐得住寂寞,敢承担。饶公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自在”需排除“挂碍”。“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自己造出来的”。

    现在,很多香港年轻人纠结没有房子,“饶公的这些思想,可以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孙少文说,饶公百岁高龄仍身体康健,与他的好心态是分不开的。现在,饶公仍在坚持学习。过去,他看书研究,可以通宵达旦,如今年岁大了,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但每天清晨起来,仍写字画画、看书做研究,有时,还会用意念来写毛笔字。

    “饶公的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最近孙少文策划了法国文化之旅,打算2017年去饶公曾经待过的法兰西学院访问。孙少文说,饶公还表示到时候要一起去。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