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刘梦溪谈国学热:现状常把国学和传统文化混淆
原标题:国学热要先知道它是什么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右图),近日携新书《马一浮与国学》在三联书店举办分享会。谈到“国学热”的话题,刘梦溪认为,这是百年来反传统潮流的一种反弹。但是很多人把国学混同于传统文化,如果不知道国学本身的含义及其流变,空谈国学热是没有意义的。
□现状常把国学和传统文化混淆
今年74岁的刘梦溪是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国学、《红楼梦》、马一浮、陈寅恪等领域的文化研究。他的新书《马一浮与国学》《大师与传统(增订版)近期分别由三联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其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
“国学热”是近些年来一个持续的文化热点。刘梦溪称国学热、传统文化热是文化传承和文化重建的不得不然的现象。不过,刘梦溪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没有弄清“国学”的概念,常常把它同传统文化混为一谈。
在刘梦溪看来,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问及传统文化和国学有何分别?刘梦溪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层面主要是三个支柱,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即儒释道三家。”国学的概念是流变的,从《周礼》到《汉书》再到朱熹,讲国学都是指的“国立学校”,跟现在讲的国学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国学概念”是从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给黄遵宪写的一封信中提到想办《国学报》开始的。
□观点马一浮称国学是六艺之学
从1902年梁启超提到国学开始,对于什么是“国学”并没有人梳理。直到1922年,北大成立“国学门”,要出版《国学季刊》,请胡适写发刊词。他第一次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而国故的概念源自章太炎写的《国故论衡》。”
由于胡适这个国学的概念内涵太宽,古代的社会制度、古代的人物、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习惯、衣饰都包括在里面,事实上没有被学术界采纳。刘梦溪说:“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界不约而同地认可‘国学’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国学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包括了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心学,以及清代中叶的‘朴学’等。”
但刘梦溪觉得,把国学定义为“中国固有学术”,还是太笼统,而且属于专家的学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因此,他研究了马一浮先生对于国学的定义,“1938年5月14日,马一浮在浙江大学讲的第一课就是什么是国学?他说,如果一定给国学下定义,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孔子前的文本,经过孔子整理,是中国最高的典范。”
刘梦溪认为,如果大家认可马一浮对“国学”的定义,就可以通过教育的环节和全体国民联系起来。“所以我主张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因为中国文化一些精神理念都在六经里。”这也是他写《马一浮与国学》这本书的意义。
□相关推出增订版《大师与传统》
今年7月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刘梦溪的《大师与传统》增订版,在原版基础上删除了6篇旧文,增加了11篇新作,共收文69篇。该书是作者近30年来的学术论述巡礼,写下他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司马迁、王阳明等往圣昔贤,以及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钱锺书、陈梦家、张荫麟等现代巨擘的体悟。
京华时报记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