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文坛常青树梁晓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陈华文
发表时间:2015-04-24
字号:/

 

《知青》剧照


《今夜有暴风雪》海报


  40年来,他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杂文评论和影视剧本,是当代作家中无可争议的高产作家。他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触及社会良心和人的灵魂,他的文学担当和家国情怀,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精神坐标。他就是作家、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梁晓声。

  著名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知青文学的开拓者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1968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的一名“兵团战士”,在北大荒度过了7年的知青岁月。由于他擅长写作,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他参加文学培训班期间,创作了小说《向 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

  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在佳木斯偶然读到梁晓声的《向导》,认为写得不错, 便立即启程赶往黑河,想见一见他。梁晓声后来回忆:“那次我们见面后畅谈了一上午的文学,尽管这样在当时很危险。”随后,这位老师返回上海,力荐并说服学 校给他寄来了录取通知书。就这样,梁晓声成为了复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

  1977年,梁晓声从复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 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和许多知青相比,他感到尤其幸运。很自然地,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 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今夜有暴风雪》这部小说 中,通过对知青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热情讴歌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战斗风 貌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并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

  梁晓声的知青系列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且很快被改编成电视剧。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相继播放后,成为大江南北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梁晓声的名字也家喻户晓。《雪城》播出后影响实在太大,剧组便送他一台18英寸的彩电,这着实让他受宠若惊。

  社会变迁的思想者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速,经济发展迅猛,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而来。梁晓声将目光转向了现实社会。他面对纷繁芜杂的都市生活,创作了 揭露人性丑恶的长篇小说《恐惧》、《泯灭》,还创作了都市情爱小说《伊人,伊人》。他试图从不同的创作主题和维度,揭示人间生活百态。

  随后,梁晓声就用“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文学作品,一支笔写杂文评论。1997年,他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该书中,他发挥作家感性思维的优 势,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为社会各个阶层人物进行“画像”。在他看来,由于财富分配失衡,使得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他说:“不正视某些现实问题,社会将 很危险。”梁晓声也曾经想过“少管闲事”,但是内心的良知驱使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梁晓声除了写作,对教育也极为关注。2002 年至今,他一直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当初决定到大学任教,他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因为这不利于安心写作。可梁晓声却说:“给那些真正喜欢文学、又有 潜力的年轻人讲课,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在大学校园,他不是“挂牌教授”,而是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开课,主讲“文学写作与欣赏”课程。在他眼里,中文系学 生的能力至少要在评论、研究、创作中体现出来。他常常在课堂上点评学生的作品,对学生习作的评语最多时达到5000多字,他还自掏腰包支持学生办刊物。 2006年梁晓声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梁晓声梳理历史文化、反思人性本质、观察社会生活,相继出版《郁闷的中国人》、《忐忑的中国 人》、《中国人,你缺了什么》、《真历史在民间》、《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国人的淡定从何而来》等等。在他看来,非虚构的文本介入当下生活,也是作家的 应有之责。他说:“一个国家是不能没有一些精神贵族的。否则的话,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

  2012年,由梁晓声担任编剧的电视 剧《知青》,在央视播出。剧中,他通过对赵天亮、周萍、赵曙光、冯晓兰等人的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知青们的激情和梦想。为什么梁晓声在15年 之后,以影视片的方式回归知青题材?对此,他说道:“现在的知青题材作品给年轻观众带来了很多误区,知青生活好像就是谈恋爱,我要强调的是知青这代人对国 家很重要,在那样的环境中,个人命运都是未知数,还关心国家命运。”

  人文精神的坚守者

  2014年10月15日,梁晓 声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会间,总书记对他说:“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当时他先是一愣,然后总书记接 着说:“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在梁晓声看来,总书记说的“不一样”,意思主要在后面这句话。从客观上讲,知青一代中,不少人背负政 治包袱,甚至返城后还走不出人生阴影。而总书记不是这样的,他强调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才变得更坚强。

  参加完文 艺座谈会之后,梁晓声带着十多名“80后”青年创作影视剧本,剧本主要是讲述山区农村早年的贫穷和后来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山区孩子如何背井离乡闯荡人生和 他们的乡愁。培养年轻人创作这类剧本,他就是希望年轻一代的作品,能够像老作家的一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不仅仅是娱乐和爱情。作品中要有家风和乡情。

  2015年初,梁晓声出版了《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两本书。书中凝聚着他对社会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尤其是 在《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书中,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之后,社会风气正在好转,坚信中国未来更美好。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书香社会建设再度成为焦点。梁 晓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对于当前很多人远离纸质书籍阅读、乐于手机阅读深表担忧。他说:“读书让我做人有原则,正是因为有原则,人们尊重的是我这个人,而 不是因为我写了多少字。”

  梁晓声除了重视成年人的阅读,还重视青少年和儿童的阅读与写作,他刚刚编写出版了《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两本书。他的用意就是要告诉孩子们:阅读和作文不是包袱,而是一件愉快的事。另外,他希望孩子们从分数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在书香氛 围中快乐成长。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