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潘公凯:无关身份,有关视野

信息来源:人民艺术网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26
字号:/

   

    潘公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至2014年9月,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艺术家官网【人民艺术网】

    身为中央美院的毕业生,知道要采访潘先生,我的内心着实有些忐忑与兴奋。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昔日同窗说起这件事,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潘先生的身体否是健康,最近在忙些什么之类的家常话题。比起院长与学生的关系,“潘公凯”这三个字更像是近二十年来在美院度过学生时光的人之所以骄傲、欢呼、有归属感的代名词。


    无需定义的身份

 

   

    2007《新放》175cm×187cm


   作为艺术家,他的装置作品《融》曾参加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其水墨作品尺幅巨大、气势磅礴、既保有了传统文人画笔墨书写的精妙趣味,又与现代建筑展示空间形成绝佳的融合互动,堪称中国传统大写意水墨艺术现代化转型的代表与典范;
    作为理论家,他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颇有影响,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等,在人文社科界影响巨大;
作为设计师与建筑师,他主持完成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陈设计、中国南极维多利亚地科学考察站等一系列堪称为“为中国造型”的重大国家项目;
    作为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实现了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两所中国最重要美术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
    他儒雅智慧,喜欢打破常规,敢于“跨界”,他是潘天寿的继承人,他是潘公凯。
    对于自己的多重身份,潘先生其实并不在意自己如何被定位:“笼统来说还是艺术家了。我想在当代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你是不是一个美术学院院长,承不承认是院长、理论家,都不重要,关键是看你做了什么。”
    很多人都会认为潘先生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有一位有传统大家的父亲,为什么要去做“跨界”的尝试,实际上,潘天寿先生其实是有国际眼光的、有前瞻性的人。“他的思想完全是20世纪的,他关于艺术教育的思想,对于中国民族传统的捍卫,其实都是站在现代知识学的平台上的。潘天寿先生在20世纪初读书的时候就读过西方哲学,也喜欢数学,当过数学老师,不是仅仅画国画的。我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复杂,中国画问题不是一个传统问题,是一个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现在做的看起来现代化的学科领域,实际上和我过去的经历不仅不矛盾,反而是从这些经历中走过来的,跟我的经历相关的。我身处于一个传统文化氛围很浓郁的环境中,但同时也是一个在当时思想很前卫的氛围中,所以我做的这些事情是自然的。比如电脑的基本元件是芯片,60年代初,中国有了半导体工业,我在小学就已经用二极管、三极管做收音机,那个时候是很前卫的,中学的时候也对喷气发动机感兴趣,我的物理学的非常好,当时还是杭州市的标兵。”
    正是因为有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潘公凯做建筑、设计,包括南极的科考站时感到毫无压力。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