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刘梦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
5月14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圳创研基地凤凰书院举行了开讲仪式,该项活动是第十届文博会重要内容之一。首位主讲嘉宾为著名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他的论题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刘梦溪先生是中国文化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对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有着深入研究,在学界享有盛誉。本文根据刘梦溪先生演讲录音整理、精编而成,标题为编者所加。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概念不同
文化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几乎天天出现在媒体上,但到底什么是文化?
大家可能不了解,文化有很多定义,共有一百多个。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两位人类学家克拉孔和克罗伯,他们写过一本书叫《关于概念的探讨》,在这本书里面他们列出了西方关于文化的160个定义。
我个人使用的定义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他们的价值信仰。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因为包括生活方式,包括他的价值信仰。还有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是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定义。我们经常讲传统文化,可是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个比较简单,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过去我在念书的时候,它的定义概括跟现在的定义概括不一定完全相同。过去我们学的关于社会的各种生活,包括原始生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五种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以来,对社会一般不再使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词。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所谓传统社会,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社会,从1911年到现在,我们叫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迄今并没有完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两次被打断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在近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三次。最早一次是晚清时期,觉醒的官吏和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时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李鸿章,他从1860年到1890年经过30年的努力。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吸收和发展以西方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但是,非常遗憾,这次现代化的进程在1894年,被中日甲午战争所截断。结果是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早期一次现代化的尝试被打断了,是被日本人打断的。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间,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而且在世界上颇有影响。但非常遗憾,本次现代化进程,在1937年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又一次被打断。
我们现在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中第三次现代化进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实际的成绩,以及世界对这个进程的关注,构成了全世界的影响,为世人瞩目,直到不久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果大家都很高兴,但我仍然说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有一句话叫人在旅途,类同此理。
今年是甲午年,在120年之前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历史有时候会有一些宿命,但左右历史进程的还是人。可是历史进程突然的变化,人是左右不了的。
包容性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什么是文化传统?即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传统文化可以看得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大都能看得到,而且用国家的方式使他们传承。但文化传统你们能看得到吗?是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的规则、理念、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典范,那是自古至今延续下来的,那是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当然大传统也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是民间文化、艺术、戏剧,这是小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大、小传统影响都很大,但中国的历史有一个特点,有发达的民间文化。这些小传统,在民间社会所呈现的是文化、信仰、艺术等,这些层面非常丰富,而且小传统不容易改变,因为形成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生活习惯,一旦变成生活习惯以后,就变成了某种永恒。
大传统中,虽然儒家传统占主导地位,可是大传统不断地被推开。尽管在汉武帝时期,在汉代中期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有很高的位置,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思想潮流对儒家思想又有很大的冲击。在东汉时期,道教开始产生,佛教和道教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虽然跟儒家思想形成对峙,但没有严重的你死我活的矛盾。直到唐以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一直处在合作,甚至和谐的状态,这种状况在西方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没有宗教战争,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儒家思想对于佛道两家的包容,直至形成三教合一。
多元性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特征
中国文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多元性,特别是表现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同而又能够合作,共同在社会里发育,既是包容性,也是多元性。儒家思想的厉害之处在哪里?在于它跟家庭完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跟社会的基本结构结合在一起。中国社会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根本,形成一个网络,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用契约的纽带把社会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所谓三纲,即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有两个结合了家庭。所以,中国的社会特征以家庭和家族为主,而儒家思想所规范的内容和处理问题的道理、关系、原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有两个都在家庭,可见儒家思想对社会家庭的影响之大。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当然大家都了解它的连续性。世界上有很多文化,所谓文明古国是四个,但文化能够自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不多见,中国几乎是仅有者。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张力不同于其他文化。有个学术界的概念,叫多元一体。刚才我讲了多元,一体是什么?一体是中华民族。汉族人数在中国占的人数比较多,但还有很多其他的民族,有数十个少数民族,在古代就更多了,但是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所以讲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这个体,就是中华民族。
世界上的国家很多,但是能够称得上“文明体”的很少,而中国的文化有单独发生的历史,形成独自的特点,跟其他的民族文化并不相同,是一个单独的,自己产生的一个文化形态,是一个文明体的国家,这个体就是中华民族。
信仰问题很少有人能够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在今天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都有哪些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化体的国家,创造了非常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我们也经历了近代的积贫积弱和对外交往当中的屈辱,所以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世界影响力增大了,国民享受到了实惠,大家都感到一种荣耀。但是,我们似乎应该有更多的尊严和荣誉,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我们还很不够。
我们已经做的和应该做的,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精神追求上和道德建构上,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建构,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体系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信仰是什么?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有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往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禅宗是一种质变,禅宗虽然是本土宗教,但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另外一个途径就是民间宗教、生活佛教,大量的在民间。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都很盛。中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信仰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礼义廉耻应该是社会公认的价值
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我想在儒家话语背景之下寻找。我反复研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当中有没有一些恒定的、稳定的,具有永久意义的价值理念?几千年以来,一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具有普遍意义。这个价值跟西方价值可能是不同的,但可以互相阐述和交流。
比如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孔子讲的民不信不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我们在《论语》里面,在《孟子》里面,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对诚信的阐述,而且把诚信置于很高的位置。另外在《中庸》和《大学》里面,讲诚信更为集中。
中国文化里面对于诚信的论述,内里有诚,外面才能有信。所以《易经》讲,一个人道德的进步,忠信是起点。所以诚信是具有朴实价值的意义,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讲诚信。我们错误地认为无商不奸,可是中国的传统里面,有儒商的传统,一些真正的大企业家、经营者,都是靠诚信立命,没有诚信最后他都站不住脚。
敬,属于《六经》里的概念。包括对他人的尊敬,尊敬师长、尊敬长辈。敬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一个单独的生命个体“自性”,是人性本身深处的东西。敬,体现了人的自尊、自重,以及自我的尊严,这是敬。中国文化当中,很多重要的理念,它的核心内容、精神核心是敬。
孝,要单独讲孝会遇到很多矛盾,孔子、孟子讲的孝,以及《孝经》里面讲的孝有所区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这也是孝。我们的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不能受伤。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能做到吗? 敬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讲的匹夫不可夺志,这个志是什么?以往很容易把志解释成理想、抱负、愿望、期待,其实不是。那么“志”是什么?《孟子》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谓有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精神就是内心的“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这个传统,不吃嗟来之食,你不尊重我的尊严,我不吃。而这种内心的约束,主要是敬,这种自信的庄严,并不是说有文化,读书人能做的。读书人很重视,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拥有这种自信的庄严。
还有一个概念“廉耻”。《中庸》里面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国的表达方式。知、仁、勇,这对于一个人的修为来讲,就是志。你要知道这三种,你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
社会要讲社会公认的价值,礼义廉耻应该是社会公认的价值。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世界的原则
在传统思想里面,还有一个“恕”。
什么叫恕,孔子解释得非常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看出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高怀雅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的评价非常高,很了不起。不要强加于人,要将心比心,要换位思考。
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还非常重视“和”与“同”。中国文化的倾向,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那么紧张,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原则。不同,也可以共住一个地球,中国人和外国人,到底是差异大,还是相同之处大,我个人认为是相同的地方多,差异的地方小。
中国文化主张对话,这个思想在宋代的哲学家张载那里得到了印证。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发展为一个死舞台,而是可以“和”为解。大家想想如果用这个观点看待今天的时代,不是有很多可以解决吗?当然这不是一方面,而是彼此双方的,需要沟通和对话。
21世纪已经过去10多年了,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要活得更好,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况,认识人类自己寻找解决之道。我刚才也讲,欺负上来了,找上门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残暴的势力。但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和谐,应该有话好好说,因此需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不同人类的好。
康德有一句话说“道德理性有永恒的价值”。我讲的诚信,我讲的敬、知耻,羞恶之心,以及关于“和”的观念等,在今天完全没有过时,这就是在中国文化里面一些最重要的,也是永恒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