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唐晓刚:李小可印象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
发表时间:2013-12-02
字号:/

    二○一三年八月中旬,陪周巍峙、王昆二老到黄山休养,接待二老的是黄山书画院院长李小可和夫人刘莹女士。黄山书画院成立于二○○七年,隶属于黄山管委会。书画院没有专职的画家,全国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都可以来此进行艺术创作。小可先生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子,上次见到他还是在二○○六年十二月的徐州李可染先生艺术馆三期工程开工仪式上。那次陪同周老参加开工典礼,与小可先生没有太多接触。这次有幸与他相处一周,其人品艺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可先生虽然出生于美术世家,但他真正拿起画笔进行专业创作则是他三十六岁之后的事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他入伍当兵六年,复员后又到北京内燃机总厂当锻工打铁九年,当兵和打铁的经历造就了小可先生的军人气质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父辈的艺术成就,也成为他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动力。他在书画院的画室是由工棚改建而成的,非常简陋,没有空调和取暖设备,可他不论在寒冷的冬日,抑或炎炎的夏日都乐在其中,纵横于自己的艺术世界。每天五点左右就进入画室开始创作,别人刚刚起床,他已工作了两三个小时。小可先生个子不高,今年已经六十九岁,虽银发满头,可步履矫健,干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手脚麻利又很是灵巧。为了让周老在晚上看场电影,他亲自动手将背投电影的幕布拴挂在铁管上,剪绳、结扣一气呵成,将幕布捆扎得既平整又好看,动手能力真让人佩服。 

    小可先生喜欢交响乐,家中收藏有近两万张古典交响乐的唱片,作画时常常听着音乐。因周巍峙、王昆二老都是音乐大家,在画室中小可还与二老探讨起音乐与绘画的关系。他说,绘画与音乐一样都有起承转合,都有布局,都有节奏、韵律,都有主题。他也常临帖写书法,将书法中的线条美借鉴到绘画创作当中。画案上常备一笔记本,将创作中的感悟、心得随手记下,夫人刘莹老师讲,小可先生随手写下的笔记已有几十本,整理一下,都是绝好的论文。 

    小可先生生长在北京,一九七八年协助其父李可染先生到黄山写生采风与黄山结缘,一九八八年起数十次进入藏区进行采风创作,北京、黄山和藏区三地丰厚的风俗民情和奇绝的山水给他带来了绵绵不绝的创作灵感,他的《水墨家园》系列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三地风物人情。在弘扬传承可染先生艺术,进行自我艺术创作的同时,小可先生也不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为了将西藏的美术家和他们的绘画艺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他出资并亲自策划举办了两届西藏当代绘画展,承担了画展的一切事务性工作,为人们了解西藏的绘画艺术,打开了厚厚的一扇窗。 

    在黄山,正赶上小可先生创作巨幅山水画作《黄山奇观》,多次的黄山写生,使他对黄山的认识早已了然于胸。在他的勾画和点染皴擦之下,黄山的奇绝有无和大气磅礴跃然纸上。此幅山水画是为某机关而作,可以说是个应景之作,并无酬劳。只是经过焦墨的勾勒、点染,画作就已很美,小可先生讲,画到此,从学术的角度看,就可以了,但社会上人们更喜欢用其他颜色渲染过的作品。在我看来,这幅作品用过藤黄和石绿之后,则是少了一分清秀,多了几分雄浑。这幅画作,用去了小可先生四天时间,每每画上几笔,他都要退后几步揣度一番,然后再画,几个小时下来可能要走上三四公里,其敬业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叹。 

    小可先生常忆起其父的一句话:作画时要放平自己。他诠释为,作画有如攀登高峰,艺无止境,山外有山,因此要放低自己,将每次艺术实践,当成研究学习,提高技艺的好机会,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他用“以画说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潜心作画,老实做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下的人们,当今搞艺术创作的人们,如小可先生这样接地气的真是太少了,我是个不懂画的门外汉,目睹了小可先生的艺德品行之后,对他的敬意是油然而生的,衷心地祝愿他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真心地为他喝彩!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