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孙天牧——“化古开今”的世纪老人
早春的午后,阳光满屋。
孙天牧由儿子搀扶着,缓缓从里屋走出来。他满头银发,身着中式马褂,腰不弯,背不驼,精神抖擞,双眼透出执著的光亮。操着浓厚的山东口音,孙天牧笑着招呼笔者坐下。每每有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同志来,他总是如同见到家人一般,格外亲切。
今天,中央文史研究馆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化古开今”孙天牧作品展,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为这位“百岁寿星”庆祝生日。
师从少梅 取法乎上
孙天牧自幼喜爱画画。小时候过年,其他孩子都出去放鞭炮,孙天牧却拿着一个小葫芦,用点燃的香在上面烙画“创作”。从那时起,家人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便给予勉励支持。孙天牧一生所追求的绘画事业由此拉开帷幕。
1938年,孙天牧到天津拜师陈少梅,正式开启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陈先生画的山水人物,是真正的宋人风范!吾以吾师为荣。”提起陈少梅,孙天牧无比敬仰。陈少梅的艺术品格和艺术道路也深深地影响了孙天牧的一生。
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当属宋代,宋徽宗亲自督导画院,宋画达到空前的水平。孙天牧回忆说:“我跟陈先生学,等于跟宋、明好多名家学。陈先生虽只比我大两三岁,可他人非常聪明,人品也好。陈先生对我特别好,当时我的学费一袋白面,后来索性也就免了。”
北宗山水的泼墨法以明快、挺拔、画面不做事后修饰,干、湿、浓、淡一遍完成为特点。那种一次画就的畅快淋漓也同孙天牧刚直、率真的秉性存在着相通之处。
孙天牧在陈少梅的口传心授下,短短半年间便有了长足的进步。师兄们误以为孙天牧经常“吃小灶”,十分不满并向老师抱怨,陈先生笑而不语,后来才直言相告:在他的学生当中,唯有天牧是最“用心”的。孙天牧也成为陈少梅最喜爱的学生。说着说着,孙天牧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天津和陈少梅先生学画时的那种快乐。
“陈先生作画时,画案上笔放何处、印在哪里,井然有序。无论是泼墨还是题跋,身上、袖口从未有一个墨点。”
可惜陈少梅英年早逝,45岁便离开人世。孙天牧回忆起在天津跟随陈少梅的10年,动情地说:“这10年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为此,我手不释笔,情不别移,心无旁鹜。如不遇明师,我恐怕会糊涂一辈子。”
2009年4月9日是陈少梅先生诞辰100周年。那天,孙天牧坐着温家宝总理赠送给国务院参事室的奥迪轿车赴天津参加陈少梅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开幕式上,孙天牧双手为少梅先生的铜像揭幕。时隔半个世纪,孙天牧仿佛又看到了敬爱的老师。
陈少梅要求学生不要仅学习自己,而是“取法乎上”,直接向古人学习。在这一点上,孙天牧确实遇到了绘画生涯中难得的机缘。
1953年至1956年,孙天牧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完成了一大批古画,如宋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王晋卿《渔村小雪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李成《寒鸦图》,元代赵子昂《秋郊饮马图》等各朝名家山水画册,至今仍替代原作向中外宾客展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这样评价孙天牧的绘画:“以古为师,以造物为师,从心所欲不逾矩。”
启功在《孙天牧先生画集序》中写道:“近代画家得宋贤山水人物遗法者,推衡山陈少梅先生(云彰)为第一,近见天牧先生画承陈先生嫡乳,今年寿登九十有一,而笔力坚卓,设色大方,无丝毫暮年风貌。”
父子两代 同为馆员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至今父子两代同为馆员的只有孙墨佛和孙天牧先生。
图为孙天牧观父亲孙墨佛先生临池
孙天牧的父亲孙墨佛是辛亥革命老人,生前享有大名,人称“墨佛公”,享年104岁。24岁时,孙墨佛胸怀救国拯民的壮志,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后追随先生干革命。孙墨佛一生与笔墨结缘,研书法,功诗词,造诣很深。建国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倡议“敬老崇文”,成立中央文史研究馆。周总理亲自把聘书交到墨佛公手中,老人成了第一批馆员。
在经历了“文革”的苦难后,1985年,孙天牧也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父子同为文史馆员,两代都是艺术大家,一时传为佳话。
年过七旬的孙天牧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到了文史馆,我的心情非常愉快。”由于精神舒畅,孙天牧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孕育在心中多年的画稿几年之内纷纷付诸笔端。
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孙天牧的绘画历史几乎是苍白的,画作仅有十几张。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后,孙天牧创作的画,千张不止。
1987年10月,孙墨佛、孙天牧父子将自己历年创作的书画精品2000余幅和近百件家藏品捐献给他的家乡山东济南。济南市人民政府借大明湖公园南丰祠建立“剑门书画展览馆”暨“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专展其墨迹。
鲐背之年的孙天牧,进入了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手就是笔,心就是笔,心境愈发年轻。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格局和古法,从构图、色彩及作画材料上都做了探索和尝试。
2004年,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孙天牧先生绘画生涯80周年作品展”,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薛永年馆员在看了孙天牧91岁时创作的《层林尽染》后,感慨地说:“看了他的画,很钦佩。构图新颖,略参西法,夸张色彩,突出空间,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运用传统笔墨表现新意境的成就。”很多人都不解,寿登九旬的孙天牧心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温情。
孙天牧的家中仍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画面中截屏放大的照片,标题是“2007年中秋节前夕温家宝总理与参事馆员座谈”。照片中,温家宝总理与孙天牧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当时曾有一篇报道这样记录道:“最后,温家宝总理希望参事和馆员们特别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们要保重身体,能在晚年看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已经看到了。’97岁的孙天牧老人应声回答。会意的笑声,回荡在大厅里……”
此照片一直珍藏于孙天牧馆员家中
情系祖国 心怀感恩
孙天牧有个习惯,早饭前必看《参考消息》。他非常关心国际大事,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2008年10月的一天,孙天牧的学生吕言志从东北回来看望老师。孙天牧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将当天的《参考消息》递给吕言志说:“快看看!黑瞎子岛有一半领土要回归中国了!”
这位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感慨万千:“清朝中后期,我们国家就败落了。俄国当年侵略了东三省的大片领土。我们的国土只有丢失,没有回来的。可从今以后不一样了,黑瞎子岛的回归意味着我们被抢走的东西都要还回来!因为国家富强了!”
吕言志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后,也倍感振奋,他开车到黑瞎子岛采风了一个多月,拍摄了大量照片。他根据照片进行创作,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一幅6尺宽的大画。吕言志把画拿给老师看,孙天牧提起笔来,在画上写下了6个碗口大的字——黑瞎子岛之晨。
此外,孙天牧对于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的活动都热心参与,特别是慈善活动。他常对子女说:“馆里捐钱、捐画,千万别误了”。2008年,孙天牧从电视中看到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后,潸然泪下。他通过中央文史研究馆捐献了自己的作品:“中国强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闲聊间,孙天牧说得最多的不是画,而是他的家乡和家乡的美食。“章丘的大葱味道就是不一样,咬在嘴里甜丝丝的”。孙天牧眼中闪烁着光彩,仿佛回到了老家,“那儿的大葱长得特别高,能没过小孩儿的头顶。山东特产可多了,莱阳梨、烟台苹果、肥城桃、泰安煎饼……”孙天牧还提及过年时有人送来的文史馆食堂做的肘子和酱牛肉,“味道好极了”。孙天牧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最近,孙天牧特爱看《聊斋》、《阅微草堂笔记》等这些与神、怪相关的故事。问他为何,他只是说,“解闷嘛”。他很相信中医,很少去医院,一般都是中医朋友来家中把脉开药。
采访的1个小时中,孙天牧端坐在椅子上,腰始终挺得笔直。他喜欢听大家聊天,也很少插话,更多的时间是坐在那里凝望,一脸的宁静与安详。
正如他画中的高士,在山水间举重若轻、飘逸洒脱。
吴睿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