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山西文史馆员舂节对联趣谈
窗外爆竹声声,在这离年越来越近的日子里,我们陆续收到了一些山西省文史馆员的一些关于春节的稿件,文字布满沧桑和朴实。他们对记忆中的年有特殊的情结。曾经的年代虽然很清苦,可他们怀揣着美好,把那些年事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舂节对联趣谈
山西省文史馆员 张德一(61岁)
春联是由古代桃符发展而来的。古代桃符用以驱鬼避邪,所以都把捉鬼神仙的名字题在上面,有画图和写字两种。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第一次在桃符上题写“新年纳余庆,嘉庆号长春”,用以庆贺新春,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副春联。迄至明代,朱元璋命令家家户户用红纸书写联语庆贺新年,春联才成为过年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春联流传开后,因言简意赅,又便于书写张贴,深受百姓欢迎。后来,春联发展为一年四季都可以书写并于门上张贴的婚联、寿联、挽联、新居联。从皇帝的宫殿到关押死囚的监狱,从富豪的厅堂到穷人的茅舍,从贺婚到祝寿到吊丧,以至寺院庙宇、古迹名胜、三教九流到处可见情趣各异的对联。
写对联有讲究,贴对联更有讲究,如若不懂.难免会弄出许多笑谈。相传民国初年,某地有一位目不识丁的老财,过年时请人写了“天地君亲师位”牌位和“出门大吉、保佑发财、六畜兴旺”等对联院帖。他虽然不识字,但自以为是,指手画脚让下人张贴对联。这位老财平时十分尖刻,下人要看笑话,他让贴哪儿儿就贴哪儿。结果把“六畜兴旺”贴在屋子中间,把“出门大吉、保佑发财”贴在两旁,“天地君亲师位”找不到地方,就贴到厕所对面的猪圈上,闹出了一场天大的笑话。
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南郊区某村有一老农,他的闺女远嫁他乡,老伴撒手归西,儿孙分居另过。有一年过春节,老人觉得很孤单,自编自写了“儿孙满堂绝圪揽(光棍汉),红红火火独自家(一个人)”的对联,以喻当时心情。
腊月八宝粥
山西省文史馆员 赵云峰(87岁)
每年一进腊月,吃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腊八粥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糯米、麦仁、花生仁、腰豆、红豆、莲子、桂圆、银耳等几种食品,配在一起熬成粥,再加点白糖,入口香甜。不像现在掺杂的东西很多,结果吃到嘴里都变了味。
记得小时候,我在老家盂县南坪学馆名师赵甸侯老夫子门下读书。那年冬天,老夫子以腊八节日为题,让我作诗,就好像科举时代的试帖诗一样,要求特别严,现将原诗录下:
记得小时候,我在老家盂县南坪学馆名师赵甸侯老夫子门下读书。那年冬天,老夫子以腊八节日为题,让我作诗,就好像科举时代的试帖诗一样,要求特别严,现将原诗录下:
赋得腊八粥
每遇嘉平月,民间备酒醪。
佳肴储祭祀,美味敬耄耋。
俗号双弓米,通称八宝糕。
诗成犹逸兴,得句几挥毫。
每遇嘉平月,民间备酒醪。
佳肴储祭祀,美味敬耄耋。
俗号双弓米,通称八宝糕。
诗成犹逸兴,得句几挥毫。
老夫子阅后,很是高兴。因为不仅要把腊月初八的八宝粥交代清楚,还必须押上“糕”字韵。
老夫子是同治年间生人,早已仙逝。但他老人家命我以腊八节为题作诗的情景至今难忘。
(责任编辑:吴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