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杨延文:我的艺术思考

信息来源: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作者:杨延文
发表时间:2009-12-17
字号:/

  编者按:11月27日至12月8日,“大道同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特邀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隆重举办。这是杨延文自今年九月“执掌”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以来的第一个大动作。此展一经展出,收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艺术报》评“杨延文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擅于文化战略思维”。杨公说,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展览不在乎大,在乎精。以下是杨延文先生对于展览的独到见解。


  艺术品的推介和传播,基本上是通过展览和出版两种方式来完成的。二者中展览更为直接,因为可以真实地接触到艺术作品。因此,展览就成为了艺术家十分看重的平台。近年来,各种展览多姿多彩,策划理念层出不穷,展览范围不断延伸。这种多层面的展览,文化单位和社会阶层都在乐此不疲地甚至是争先恐后地实行之,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目前展览存在一味求“大”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展陈场地大、作品篇幅大、参展队伍大。
  展览是一种形式美的具体体现,要有新意。场馆本身已成为展陈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根据需要选择展陈场地。然而,目前有些展览不管作品及内容是否适合,非八个、十个厅不“过瘾”,甚至展到人大会堂、政协礼堂、国家博物馆、国际展览中心等场所,用“大”场地这种单一模式吸引媒体及大众的“眼球”,成为了一种常态。
  我总体感觉,看一个人的作品十数张最为精彩,既能展现其基本风格的多层面和连续性,又让观者保持新鲜感与期待感。为大场所而罗列、铺陈作品会使得展览乏新,使观者疲劳。不同风格的作品应该与展览场地相匹配,相得益彰,这是展览的一种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展览不是为展而展,展厅本身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作为展品形式的一种补充,使形式与内容在展览中达到完美的统一。
  大篇幅是当下另一种“时尚”。现在的作品篇幅有不断“攀升”的趋势,不管题材与驾驭能力,动辄丈二批、丈六批、百米长卷等,让人瞠目结舌。从我的思维模式来说,作品不求大、而求精。传统理念也讲,咫尺间要有千里之势,以小观大。而钻石虽小但能够折射出美丽的光芒。从我们历史上看,优秀的作品大多篇幅不大,比如宋代大写意人物画家梁楷,他的最有影响的泼墨人物作品大体上也就是一尺见方的篇幅。即使是《长江万里图》,篇幅也是很小的,可那是传世之作。可见,作品的价值是不能以篇幅的大小来衡量的。
  我认为,艺术创作要回归艺术的本源。艺术家应回到艺术创作的规律及使命感中,要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以自身的才智画出内涵和技艺均达极致的作品,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当人民生活大为提高,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成为大众企盼的情势下,艺术家要静下心来,去掉浮躁、回归宁静,创作出具有时代情结的艺术作品,让人爱不释手。需知优秀艺术品不计大小!
  当下还时兴组织大部队“参战”的“气势型”展览。百家展、千家展不断涌出,最近连万人绘画展也出现了,使得艺术展示变成了一种“同一首歌”式的文艺演出,真是“车辚辚,马萧萧”,组织者为完成任务而奔忙,艺术家为实现承诺而疲于奔命。
  我们应该呼唤,艺术展示应从喧闹的“大、大、大”的各种现象当中解脱出来,返璞归真,以发展创新为己任、以精准为抓手。我猜想,经过时间沉淀,定会在催生精彩作品的基础上,出现精彩的展陈模式。当人们享受着物质文明所带给他们的精神文明的同时,那种认为中国画出现新危机的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