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程毅中:奇人已逝,绝学长存

信息来源:作者:程毅中
发表时间:2009-12-03
字号:/

        敬爱的王世襄先生因病不治而去,这是我们无可挽回的的损失。我听到这个不幸的逍息,想到的两句话就是:奇人已逝,绝学长存。

王世襄先生是我们燕京大学校友的老前辈,我早听说他的大名了,直到1995年进入文史馆之后才见到他。他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平易近人,是谦虚厚道的长者。我跟他一起参加过评对联的活动,一起参与编选馆员文选《崇文集》的工作,从中得到了很多教益。在编选工作中,他以耄耋之年,不辞辛劳,看了许多初选的稿子,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给了我很多帮助,使我非常感动。在我执行编辑《诗书画》时,常向他组稿和请教,因此接触比较多,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读了他的书,觉得他真是多才多艺,广博无垠,高深莫测。2005年,有一位李先生为王老编一本《奇人王世襄》的书,王老指定要我写一点东西,我曾写了一首诗,题为《巨匠行——读王世襄先生《锦灰堆》书感》(已发表于《中国书画家》创刊号),就把我感受到的一些事情,用韵语叙述了几条,实际上只是王老所作贡献和创造的点滴而已。我认为他早年的重大贡献,就是在抗战胜利后,清理追还被敌伪劫夺的文物。经过他一年的侦察、调查、奔走、交涉,追回了两千多件文物,还从日本追回了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图书106箱。这是在武装战斗之外的另一条战线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所以我在诗里说到:“追还国宝收赃物,敌寇手中夺百城。”“百城”是古人形容藏书之多的比喻,这里我把它引申到所有的文物,就像价值连城的赵璧回归原主一样。后来他又对许多古代文物和文献作了深入、独到的研究,写了一系列具有真知卓见的著作,在国际上发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屡次应邀去国外作学术报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开辟了道路。所以我在诗里说到:“先生老去童心在,著书立说有定评。锦绣成堆志未灰,精光四射烂日星。国际知名获重奖,巨匠挥斧大器成。”这又是王老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事迹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努力学习的,事实上王老的许多学问是我们无法学的。
王老多才多艺,来自他的实践和思考的结合。他爱好明式家具,不仅能鉴定,能收藏,还能修理,能拆卸了再装起来。这是工艺方面的修养,但他还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厚积累,能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和解释。他把艺和才结合起来,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构成了他的绝学。在其他各个领域也都是如此。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老是善于把学和思相结合的,但他的学,不仅是从书本上学,他虚心地向老工匠学,向老农民学,在五七干校时就学习放牛、赶鸭、养猪,都能善于从师取法,成为能手。他学一行,像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王老是一个奇人,是在一个特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特殊人才。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兴趣,做成了许多特殊的绝学。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复制培养的。王老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人。——现在他已仙逝,应该成为守护神了。他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荣获了荷兰克劳斯亲王的最高荣誉奖。这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最高的荣誉应该是我们历史的评价。他本身就是需要保护的国宝,可是我们还无法战胜自然规律,他终于离我们而走了。他的学术和精神将成为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好好地保护和传承。他的“绝学”,虽然在他的著作里只能看到一部分成果,但他的学术道路和治学方法将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保存下去。王老的贡献很多,我在那首诗里只数说了几条,疏漏不少,至少还有一个要点没有谈到,就是他把得到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办了一所希望小学,这是他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期望。我现在再写了一副挽联来表达对他的纪念:
格物致知,自有文章惊海外;
    散财兴学,长留希望在人间。
            
 
 
附:读王世襄先生《锦灰堆》书感(2005,10)
斗鸡走马少年行,盛唐气象现燕京。王老十五二十时,豪气如虹追鲲鹏。冬夏读书春秋猎,右牵黄耳左臂鹰。葫芦就范成珍品,蟋蟀神勇百战赢。赏心乐事非丧志,格物致知绝学兴。追回国宝收赃物,敌寇手中夺百城。先生老去童心在,著书立说有定评。锦绣成堆志未灰,精光四射烂日星。国际知名获重奬,巨匠挥斤大器成。九十老翁何所求,华夏文明有继承。宝藏精品乐与众,行有余力续鸽经。愿见珍禽四海飞,人人爱护、年年传信报和平。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