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阳春白雪诗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9年11月6日至7日,我随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组成的“文化安全”调研组到安徽省宿州市的萧县调查书画创作的有关情况。老实说,要不是有人事先告诉这是“书画之乡”,我对它真是一无所知,但亲见之后所得到的感受,正像课题组组长郭瑞参事所说的那样:“震惊”。
首先是萧县的群众书画普及之广,水平之高令人“震惊”。萧县地处皖北,经济并不很发达,但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他们竟有30多个书画团体,经常参加书画创作的人竟达30000人之多,其中小有名气的已有3000多人,省级以上的书画协会会员200多人。从1992年起,他们举办了4次艺术节, 1999年还把艺术展办到了北京,并在全国各地、以至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书画展。他们可以在一周之内征集到2000-3000幅新作品,办一个像模像样的书画展。他们主要是在村镇一级的文化站开展活动,如刘套镇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拿出20万元办起书画社,能书善画的退休老干部郑正先生在这里就培养了30来名有相当水平的农民书画人才。萧县书画还特别重视从娃娃抓起。我们参观了萧县实验小学,那里不但特别重视所有孩子的书画教学,还设有书画班,看着他们手持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悬肘悬腕书写出一首首颇具功力的唐宋诗词,我们无不啧啧称赞。此外萧县还有很多的书画培训班,我们就看到在一间只有20多平米的房间内有20多名学生正在学习油画。我们还参观了萧县的群众书画展,大多数展品都出自这些平常百姓之手,有的就是普通的农民和妇孺,而水平却相当可观,较之北京的一般画廊绝不逊色。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农民画”,而是重笔墨、重意趣、重师承的传统写意,布局严谨,笔墨精湛,意境高雅。不但像我这样的一般欣赏者连连被“震惊”,就连同行的著名国画家郭怡孮先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都不断地称赞画得好,有韵味,有功力。他们的书法作品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习作,而是训练有素的艺术品。就拿十二岁的小女孩张紫薇为她学校所题写的“安徽省萧县实验小学”的匾额来说,用笔之老到精微、结字之端庄秀美,都堪称无懈可击,真令那些满大街乱题的所谓书法家汗颜。我在激动之余口占了两首小绝句:
翰墨淋漓挂满堂,俱怀神采意飞扬。农家亦有钟王笔,续我国光瓣瓣香。
人杰地灵伴物华,千年沃土自萌芽。阳春白雪诗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这里有“千年沃土”是有根据的。这里曾出土160多方精美的汉画像石,之后白居易、蔡襄、苏轼都在这里播撒过艺术的种子,明末清初又产生了著名的“龙城画派”,近现代又出现了王子云、刘开渠、萧龙士、朱德群等著名的书画大师,从而培育了大量的书画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萧县之所以能成为“书画之乡”,是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
其次是萧县群众热爱书画艺术的自觉性、纯洁性令人“震惊”。他们学习、创作书画完全出于由衷的热爱,并形成了长久不衰的时尚风气。在他们看来,能写会画是光荣,是本事,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反之,则是一种欠缺。因此许多人家在聘闺女时,必备的嫁妆是书画作品,在举办婚礼时,讲究的不是大吃大喝,而是请当地著名的书画家举行笔会。难怪薛永年先生感叹“装堂嫁女”的唐宋古风在这里历久犹存。这种普遍的风气,这种潜在的意识更促进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自觉地学习书画。这里的很多学生,第一志愿是考书画类的艺术院校,并且每年都能考上四五十名。考不上的也不后悔,因为他们学书画本来就是出于热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没有更多的功利目的。这里也有书画一条街,和栉次鳞比的画廊,也有人以卖字画为生,但他们大多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情来经营,价钱多少并不太在意,所以决没有假画赝品,也没有故意的炒作和过多的商业恶习,顾客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相当不错的作品。而很多书画爱好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宁愿省吃俭用,自费到著名的艺术院校进修,对艺术的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动。试想,当人们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艺术时,他所产生的效应必定会大于艺术本身,因为在人们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升的同时,必定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定会随之提升。
而他的社会意义还不仅于此。众所周知,要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产业或文化市场,最重要的是聚拢足够的、良好的“人气”。而这种“人气”决不能靠硬性的捏合而要靠自然的形成。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很多自然形成的“画家村”,如北京的“798”和宋庄等,这无疑是好事。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当地业主与画家之间的经济纠纷,很多初出茅庐的画家因负担不起当地较高的费用而被迫撤出,使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人气有所消弱。但萧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人气”不用聚拢,他们天然地、历史地聚在一起,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这是多么难得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千万不要浪费了这样宝贵的地域资源,埋没了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人才。所以建设一批像萧县这样高水平的“书画之乡”,包括与萧县同属宿州市、具有同等水平的埇桥、砀山、灵璧、泗县等地,对开拓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而加大扶植力度除了政府行为外,还有赖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与培育。郭怡孮馆员称自己的此次之行像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才是艺术的圣地,这里藏龙卧虎,高手如云,有很多千里马,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真不比盛名难副的所谓大师差,我们需要更多的朝圣者和伯乐去发现他们。白少帆馆员表示只要有条件,自己愿意以义工的身份到这里教授古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确实,这里有很多的“天生丽质”,一旦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培养,就不会“养在深闺人未识”地被埋没了。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有识之士,文化界、书画界的同仁们都到萧县去看看吧!
首先是萧县的群众书画普及之广,水平之高令人“震惊”。萧县地处皖北,经济并不很发达,但据当地有关部门介绍,他们竟有30多个书画团体,经常参加书画创作的人竟达30000人之多,其中小有名气的已有3000多人,省级以上的书画协会会员200多人。从1992年起,他们举办了4次艺术节, 1999年还把艺术展办到了北京,并在全国各地、以至世界各地举办了多次书画展。他们可以在一周之内征集到2000-3000幅新作品,办一个像模像样的书画展。他们主要是在村镇一级的文化站开展活动,如刘套镇在经济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拿出20万元办起书画社,能书善画的退休老干部郑正先生在这里就培养了30来名有相当水平的农民书画人才。萧县书画还特别重视从娃娃抓起。我们参观了萧县实验小学,那里不但特别重视所有孩子的书画教学,还设有书画班,看着他们手持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悬肘悬腕书写出一首首颇具功力的唐宋诗词,我们无不啧啧称赞。此外萧县还有很多的书画培训班,我们就看到在一间只有20多平米的房间内有20多名学生正在学习油画。我们还参观了萧县的群众书画展,大多数展品都出自这些平常百姓之手,有的就是普通的农民和妇孺,而水平却相当可观,较之北京的一般画廊绝不逊色。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农民画”,而是重笔墨、重意趣、重师承的传统写意,布局严谨,笔墨精湛,意境高雅。不但像我这样的一般欣赏者连连被“震惊”,就连同行的著名国画家郭怡孮先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先生都不断地称赞画得好,有韵味,有功力。他们的书法作品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习作,而是训练有素的艺术品。就拿十二岁的小女孩张紫薇为她学校所题写的“安徽省萧县实验小学”的匾额来说,用笔之老到精微、结字之端庄秀美,都堪称无懈可击,真令那些满大街乱题的所谓书法家汗颜。我在激动之余口占了两首小绝句:
翰墨淋漓挂满堂,俱怀神采意飞扬。农家亦有钟王笔,续我国光瓣瓣香。
人杰地灵伴物华,千年沃土自萌芽。阳春白雪诗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这里有“千年沃土”是有根据的。这里曾出土160多方精美的汉画像石,之后白居易、蔡襄、苏轼都在这里播撒过艺术的种子,明末清初又产生了著名的“龙城画派”,近现代又出现了王子云、刘开渠、萧龙士、朱德群等著名的书画大师,从而培育了大量的书画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萧县之所以能成为“书画之乡”,是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
其次是萧县群众热爱书画艺术的自觉性、纯洁性令人“震惊”。他们学习、创作书画完全出于由衷的热爱,并形成了长久不衰的时尚风气。在他们看来,能写会画是光荣,是本事,能得到人们的尊敬,反之,则是一种欠缺。因此许多人家在聘闺女时,必备的嫁妆是书画作品,在举办婚礼时,讲究的不是大吃大喝,而是请当地著名的书画家举行笔会。难怪薛永年先生感叹“装堂嫁女”的唐宋古风在这里历久犹存。这种普遍的风气,这种潜在的意识更促进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自觉地学习书画。这里的很多学生,第一志愿是考书画类的艺术院校,并且每年都能考上四五十名。考不上的也不后悔,因为他们学书画本来就是出于热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没有更多的功利目的。这里也有书画一条街,和栉次鳞比的画廊,也有人以卖字画为生,但他们大多抱着自娱自乐的心情来经营,价钱多少并不太在意,所以决没有假画赝品,也没有故意的炒作和过多的商业恶习,顾客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相当不错的作品。而很多书画爱好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宁愿省吃俭用,自费到著名的艺术院校进修,对艺术的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动。试想,当人们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到艺术时,他所产生的效应必定会大于艺术本身,因为在人们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提升的同时,必定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定会随之提升。
而他的社会意义还不仅于此。众所周知,要建设一个健康的文化产业或文化市场,最重要的是聚拢足够的、良好的“人气”。而这种“人气”决不能靠硬性的捏合而要靠自然的形成。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很多自然形成的“画家村”,如北京的“798”和宋庄等,这无疑是好事。但他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当地业主与画家之间的经济纠纷,很多初出茅庐的画家因负担不起当地较高的费用而被迫撤出,使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人气有所消弱。但萧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人气”不用聚拢,他们天然地、历史地聚在一起,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这是多么难得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我们千万不要浪费了这样宝贵的地域资源,埋没了这些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人才。所以建设一批像萧县这样高水平的“书画之乡”,包括与萧县同属宿州市、具有同等水平的埇桥、砀山、灵璧、泗县等地,对开拓我们的文化产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扶植力度,而加大扶植力度除了政府行为外,还有赖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与培育。郭怡孮馆员称自己的此次之行像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才是艺术的圣地,这里藏龙卧虎,高手如云,有很多千里马,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人真不比盛名难副的所谓大师差,我们需要更多的朝圣者和伯乐去发现他们。白少帆馆员表示只要有条件,自己愿意以义工的身份到这里教授古典诗词,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确实,这里有很多的“天生丽质”,一旦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培养,就不会“养在深闺人未识”地被埋没了。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有识之士,文化界、书画界的同仁们都到萧县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