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白少帆:这天上午,我在西观礼台上
当军乐奏起,“标兵就位!”一声令下,在西观礼台四区一身正装的我和标兵相一致,自始至终肃立着。
作为参加共和国六十大典的一名公民代表,同时也是一名归自海外的台湾同胞的我,自当以如此方式来表达对受阅方回礼与致敬。
我生何幸。从巴黎高校回国执教的二十七年间,第三度受邀列席国庆阅兵观礼。 这回,台湾岛内几家电视台也同步全程播出盛况。台北老家的亲友认真地在屏幕上搜寻我的镜头。三十年了,我未过家门。我早已告诉他们:“台湾回来,我才回去。”
同样十月艳阳下的台北,学生时代曾多次在“总统府” 广场上排列参加“双十国庆”,末了对蒋齐呼“万岁,万万岁”。一幕幕虚妄的场景、不堪的记忆,终于在我绕过半个地球回到北京之后,尤其在国庆阅兵场面上,一次次地内心得以平复,进而升华。
观礼台上的每一触思,旋被受阅方队撼动山岳的步声、轮声唤回眼前。
读史犹记,清季一湘军名将立马于长江要塞高地时,望见水面有英国机动炮艇正进退自如地游弋示威,恨极而当场呕血。
俱往矣。这一甲子,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宏图,从唤起民众,组织队伍,改造旧社会到强大国防、发展经济,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皆落实处,是不争的解放者、救亡者和缔造者。谁都承认,是这支红色队伍,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并跻身于强国之列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返抵国门。每当到访北京的外客抱怨起“中国迷死人、气死人”时,我都会对之表示惋惜地说,因为你们不是中国人,所以除了“迷死人、气死人”,却享不到“急死人”的主人翁心情。而现如今,外国来客的啧言无非是“挤死人”,原因大多在于他们各个旅游团的人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禧,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六秩华诞之庆。际兹震世绝伦的北京盛典,于我个人而言,既是一场具象的国力报告会,又是一堂无形的心灵净化课。
少年中国。少年的你和我。
十·一 夜,海梦山房日记
白少帆(1941- )
白少帆,台北人,汉语史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员。
巴黎大学博士生。早年执教台湾岛内,其后应聘海外讲学而侨寓法国。1982年作为来华定居专家,经由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引进,供职于中央民族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至1998年,被借调到华侨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兼艺术系主任,并膺选为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是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欧美同学会会员。1998年9月,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来京前,曾长期与国际汉学界合作开发课题。在台北及巴黎,指导外籍研究生完成汉语史和文化学领域的学位论文多篇。
1984年起,带领华北、西北和东北18所高校合作攻关,主编两岸史上首部《现代台湾文学史》,1987年沈阳出版,凡千万言,被两岸学界公认为开拓之作,且迅速被两岸高校普遍采用为教材。1995年,受聘为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华文学通史》古代卷编委,并为该卷撰写南明至清季的台湾章节,填补了一向以来的空白。至此,从传统期到现代期的中国文学史编,因有这四百年全程连贯的台湾组成部分而臻于完备。
1998年入馆以来,在梳理传统期台湾文史方面,撰有《台湾近现代文学史程年表》、《海东文史丛稿》、《清季台民内渡诗作辑注》等。 此外,以馀事写作的格律诗歌篇什,渐次结集于《沧海月明楼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