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杨延文:以时代感开拓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之路
“人的形象不是上帝造的,上帝的形象却是人造的。”
作为艺术家的杨延文,相信这个真理,他说,没有人的形象,再高明的宗教艺术家也不能凭空画出一个谁也看不见的“上帝”来;只有通过人的形象,由艺术家的心灵(根据人的意志)给予再加工,才能创造出“上帝”的完美形象。
面 对一片美丽的风景,你不觉引用古人一句成语,叹气说“江山如画”,这又是一条真理。画,决不是江山的重复,它必须在真实江山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抉择取舍,把真实江山去芜存精,去饰存真地表达出来,使图案画江山更美。离开了江山,就没有画,但一成不变地“如实反映”江山,也不能算画。画需表现江山最集中的美,本质的美,然后美的江山才能“如画”,这是自然真实与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
杨延文,河北农村的一个穷孩子,从小就爱东涂西抹,给人家画炕围,画灶披间。父亲为了培养他成才,送他到北京门头沟52中念书,石景山的郊野景色,永定河边的水际风光,吸引和陶醉了这个年轻人。老师又是一个爱好美术的人,常在假日领着孩子画风景。杨延文就从中学时代打下了画画的基础,后来他考进了艺术学院,有幸在吴冠中老师的指导下,受到老师刻苦追求艺术的感召,从此,他便一心一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艺术的道路上迈进。
杨延文现在已经是北京颇有成就的中年画家,他谦虚朴实,他常常想:作画格调要高,但感情却应当和广大人民接近。他记着吴冠中的话:“要开辟自己的境界。”他有很好的技巧,但他并不玩弄技巧。这次展出的70件作品,像《中流激水》、《小放牛》、《对弈》、《两水汇合》等,都使人感到朴实厚重,不事雕饰。但是他在块面切割的讲究上,却十分注意,每一幅作品都在确立了“骨架”之后,环环紧扣,着意刻画,使人享受到构图、色彩、笔触的愉悦舒适,无论是白洋淀风光或是天平山色,既是写实,又是通过画家头脑整理过的真实。看了这些作品使我领会到“江山如画”、“人造上帝”的道理。
作为吴冠中的弟子,又是有油画———静物、风景、人体的基本功的杨延文,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十分广阔道路。延文有充分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李白有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事艺术的人都能领会:雕饰容易,“去雕饰”的境界比较难。大家喜欢杨延文的作品,我想主要是因为它质朴天然的风格。
2008年3月30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山水有情——杨延文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著名画家杨延文时隔20年后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画家艺术生涯中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水墨画展。
“山水有情——杨延文作品展”共展出杨延文先生以山水为题材的水墨精品70幅。杨延文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年前为他这样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画家举办展览是对他的鼓励和关爱。时隔20年,杨延文先生度过了创作的摸索期,进入成熟期,展出的这些作品中,他选择的几乎都是进入21世纪这5年来的新作。“我今年67岁,生命在一天一天减少,和其他老年人一样都习惯去回顾这一生的经历,怀旧和回顾成为画展的主题。但是我很有信心,我的作品可以吸引年轻人,因为我能跟上时代的脉搏。”
杨延文现任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当代中国画坛中公认成就卓著的代表画家之一。他向记者坦言,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是当工程师或作家,走上专业画家道路完全是被中学老师“逼”着开始的。“中学时我学习很好,是北京市三好学生,数理化成绩优秀,学业没有什么负担,课余时间无处打发,就去学校附近的永定河边写生。美术老师看到我画的画,觉得我有天赋,于是‘逼’着我向艺术方向发展。”可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家里人包括他自己都没觉得学艺术是“正道”,后来杨延文考上了提前录取的北京艺术学院预科班,一学就是7年,他这才反应过来,这辈子大概都要和画画打交道了。
据了解,杨延文作品近几年在拍卖会上的成交率在90%以上,其中一些专门收藏他作品的收藏家只有30多岁。
在记者看来,杨先生的作品节奏明快,看起来并不沉闷,每幅作品题材都不重复。这与他永远追求新鲜事物的心态有关。有了绝佳的心态,从不失眠,总是一觉到天明。游泳、打高尔夫、参加社会活动、带学生……什么都不耽误。早上开着车到高尔夫球练习场,挥几百杆,累了,回家画画。当他关起门来,谁也无法找到他,专心、忘我地画画。对他来说,每天画画的最佳状态就是两小时。
杨延文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任何知识领域都不却步。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当网络还是个新生事物时,他去一个拍卖公司成立仪式上讲话,他就讲,希望中国的绘画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和西方的绘画作品平起平坐,站在时代的网络列车上,通向大洋彼岸。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他会对网络这么熟悉。在画香港维多利亚港华灯初上的夜色那幅画时,用了《东方之珠》的歌词:“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杨延文最擅长山水题材,记者看他的画却总是一眼被画面中一两个色彩明快、灵动的人物所吸引。人物与宏大、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人是山中景”的意境,生活情趣跃然纸上。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喜欢画一些有沧桑感的老城门、老城墙等老的题材,但不愿拘泥于传统山水风景画的画法,即使有人物,人也不能夺景。于是用全部心血自创了一种独立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之外的山水人物画。例如他画贵州的老城门,整个画面用浓墨表现饱经风霜的城门,在门洞内一对身着红色衣服的青年恋人吹着当地传统乐器笙,城门边上一个老妇人手里拎着菜篮沿着台阶拾阶而上。历史的沧桑和生活的情境完美地融合。《老城墙》同样画的是古城,画里虽然没人,但是城头上的几盆仙人掌却是附近居民摆的,几点翠绿表述人们的生活感受。
杨延文认为,山水人物的组合更加符合东方文化境界的抒发。这个绘画品种在将来发展会很快。人们绝对不会满足纯粹的山水,也绝对不愿意看说教式的单纯人物表达。
上大学时学的是油画,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杨延文却毅然改画中国画。他说油画和中国画的区别,只是工具变了、材质变了,但艺术是相通的。其实早在上大学期间,杨延文已经开始尝试用油画的技巧来画中国画,可那时却是迫不得已。“画油画的画布比较贵,那时条件艰苦,而除了课堂上学校可以提供外,自己买不起。课余想练习只好用普通白纸。”后来在画了20年油画后,杨延文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达·芬奇等西方艺术大师创造的巅峰。他坦言,他的性格使他做事就得拔尖儿。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而自己对诗词、历史、书法都具有一定修养,使他对驾驭中国画很有信心。
和杨延文一样转向中国画的画家不在少数,而像他一样成功的就凤毛麟角,杨延文的观点是选择比用功更重要。他并没有完全抛弃油画功底从头学起,而是将油画技巧、国画的意境融为一体,不露痕迹。数十年的油画的功底就像掌握了一门外语,中国人既会中文又会英文,把东西方两种语汇加在一起,大大加强了他的创造力。“实际上我是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抒发对时代的理解,而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更舒展,更能体现东方文化的情调。”
1983年,他创作的山水画《江村疏雨》一举在意大利曼齐亚诺国际美展上夺魁,就是中西画结合的成功典范。他常以文化的视角来观景、取景、现景。他的江南水乡系列,如《枫桥夜泊》、《燕子声声里》等,画中的古桥、小镇、水巷、小舟……更能使人触物生情,诗兴勃发。这些画像散文诗一样,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情调和东方文化气息,而画面结构、色彩的运用还是油画的原理。
《江村疏雨》在意大利曼齐亚诺国际荣获金奖。国内画坛为之兴奋,其业师吴冠中先生热情撰文称“一枝红杏出墙来”,“杨延文的画,像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头,惹人注目。墙里呢?春色满园、群芳争艳、人才济济”,“金质奖确乎是奖给了新品种的诞生”。1987年他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延文画展,向社会全面地展示了他的潜力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此后,平和而富于激情、敏锐且善于思辨的杨延文可以说得上叱咤当代画坛20年,在20世纪末纷纭多变、泥沙俱下的艺术大潮中,他植根生活与艺术传统的沃土,成为稳定画坛飘摇军心的中流砥柱;在新世纪,面对种种以坚守传统为名的食古不化、形式主义的画坛保守倾向,杨延文以他不受传统笔墨章法桎梏融合中西的形式语言,以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朴素的民间情怀,以他的勇猛精进和时代的审美敏感开拓了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之路。
杨延文山水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