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馆员风采

馆员风采

资中筠:青海行三思

信息来源:作者:资中筠
发表时间:2009-10-23
字号:/

    6月29日至7月5日,有幸第一次到青海一游,虽然只有短短5天,但印象深刻,收获不小。增加了许多知识,弥补过去的无知,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同时也受到很多启发。归纳起来有两方面:到青海最大的惊喜是此处还有这样一方净土,青海湖之清澈,连岸边沙滩都未污染,大概中国境内很少见了。更重要是 了解到从中央到当地领导都下定决心以保护环境为最高原则,经济、旅游等等,都服从这一前提,而且有切实的措施,颇见成效。走遍中国,尽管人人都在大谈而特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等,而在全省的范围内,真心诚意把GDP放在环保之下的,至少就我所见,这是独一家。所以主人要求我们在签名簿上题词时,我写下了:“为人类保持一篇净土,功德无量,利在子孙”。这是肺腑之言。
    但是,在兴奋之余,对这一美好事物的可持续性,我还是有担心:首先,青海的优越条件恰恰在于其为偏远高原,发展滞后。“养在深闺无人识”,一旦繁荣起来,名声日隆,外人纷至沓来,必然使保护的任务变得复杂而艰巨。旅游业虽然号称为“无污染产业”,但这是双刃剑,“人”本身既有创造性,又有破坏性,单是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就不可小看,需要未雨绸缪。多少名山胜景,甚至一些原来的“世外仙境”式的景点,开放以后变得面目全非(不仅是风貌,而且是人文)的教训值得研究吸取。这样才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而不蹈他处的覆辙。
    另一方面,尽管经济效益不放在第一位,但如果当地广大人民长期得不到实惠,生活水平总是落后于其他地区,为环保做贡献成为一种“牺牲”,也是难以为继的。所以从长远计,必须找到自己特色的繁荣经济的道路。中央政府自然会加大支持的力度,不可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支持也应是可持续的、投资型的,而不是单纯补助型的。我想研发新的清洁能源应属于符合本地特色而大有可为的一项产业。不仅涉及青海一地,而且是今后全世界发展的方向。以美国为例,从奥巴马在一系列演讲和出台的法律,大体可以看出,美国这一次解救经济危机的一项重要的积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甚至把今后几年内削减财政赤字的希望也寄托在新能源的收益上。如果说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开创了“数字化”新经济,把人类带进“信息时代”的话,那么可以预见,今后几十年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将是又一轮新经济。实际上就实验室的研究而言,发达国家多年前早已开始。以美国已有的科技储备,这一次危机提供了下决心大规模投产的契机,恐怕在下一轮竞赛中又要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新型产业在今后的战略意义。这是一个大题目,此处无法详述,只是从青海的发展前景想到这一点,把目光再放大一些,也许可以从这里做出大文章。
    关于财力资源问题,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另一条途径是从社会、民间和境外取得,吉狄马加副省长在饭桌上也谈到了这一选择,说明省领导思路是比较开阔的。民间集资有两种类型:一是政府或官办主持某个项目或活动,向企业、企业家或其他人“拉赞助”,这种类型的出资方是被动的(即使表面上是主动,实际上也是有所图),因此往往要求回报,例如打广告,甚至其他特殊优惠待遇,只要是在合法、公平范围内,这也无可厚非。不过在多数情况下是短期合作,而且容易流于钱权交易的流弊。另一种类型是出资方主动,拿着钱寻找合乎自己宗旨的项目,这是真正的自愿,不求回报。现在国际、国内都存在大量公益组织、企业与个体志愿者,在有一定的余财后,有志为社会做些贡献。他们的关注点是各式各样的,但最多的重点还是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这在国际上以及境外(港、台)已经司空见惯,在我国,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家中这种“社会公民”意识和实践也在加速增长。例如据我所知,有的私人基金会在青海有专门项目,资助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治疗,自己找联系点,已经坚持多年;又如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甘肃与当地有关企业合作,在农村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建设,也成绩斐然。这些都是纯粹出于自愿,是出资方本身的一种事业。现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以此为主要宗旨的公益基金会不在少数。还有一种新概念是“社会企业”,亦即选择社会公益所需的行业进行投资办企业,与一切企业一样,按市场规律获取利润,不同之处在于以符合所致力的公益目标为前提,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民间蕴藏着这方面很大的意愿和潜力,相信在青海的建设中打开思路,注意发掘,是可以找到丰沛的财源与两厢情愿的合作者的。
    (这里顺便澄清一点:国人提到境外,特别是美国的公益金会,往往联系到“颜色革命”,或其他对现政权的敌对意图。这是严重的以偏概全。从事此类政治活动的基金会是极少数,而且是公开的,是“阳谋”。例如美国“全国民主捐赠基金(National Democratic Endowment)就以在其他国家推进所谓“民主”、“人权”为宗旨,支持一些政治组织。他们也公开支持我国新疆的分裂势力。但是美国绝大多数公益基金会与政府和政治无关,而且小心翼翼避免与政治发生关系。我们所熟悉的如卡耐基、洛克菲勒、盖茨等等都是如此。这是公益基金会的主流,数量以万计。其中的哲学理念和社会意义,本人已有专著详论,此处不赘。)
    青海之行使我增加的知识之一是此地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这里藏族及其宗教有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以前了解很不够的。特别是亲眼见到这么多虔诚的藏民实行“五体投地”的拜跪,要磕满十万个头,颇令人震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的力量!对我辈无神论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且会认为愚不可及。但是这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赖以支撑的精神依托。也许有些人在某种时候,某种环境中会有所改变,但是一定是通过自身内省的顿悟,而不是通过外力的压服甚至说服。这进一步加强了我原来的想法:心灵信仰的领域是最坚韧的,并且超越生命,外界任何力量无法强迫。所以不论哪一种宗教,古今中外有那么多殉道者,有那么多宗教战争。这些藏民有了余钱就捐给寺庙,劳动之余就来磕长头,单纯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如何给他们地区带来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从而让他们感谢党,感谢政府,恐怕效果不大。当然,提高生活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惠,感受到与汉族平等的待遇是必要的,只是不能代替对信仰的尊重。他们修的是来世,心中自有“救世主”,不可能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改造”而改变。也难以通过“杀一儆百”威慑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对信仰问题需要慎之又慎,应与世俗生活严格分开。让上帝的事归上帝,凯撒的事归凯撒。只要在世俗生活中能与政府合作,是守法公民,不寻衅闹事,其他不加干涉,听其自然,是最明智的做法。涉及精神层面的问题“纵”比“擒”更能争取人心。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问题,我对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都没有深入研究。对具体的政策如何改革,不便置喙,此次见到的只是藏族,加深了长久郁积于心的一些感想,如实记下。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