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风采
赵仁珪:青海采风日记六则
2009年6月29日至7月5日,我随中央文史研究馆到青海省采风,主要内容是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族宗教政策和环保情况。现以日记的形式将主要感想辑成几段诗文,作为这次采风的总结。
6月30日
上午参拜青海最大的寺庙塔尔寺。塔尔寺依山 而建,规模宏伟,风格古朴,除大小金瓦殿的屋顶以黄金为饰外,其余皆以砖木构建,并不像中原和江南的很多寺庙那样富丽堂皇。但它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历来被视为黄教的圣地,且有近600年的历史,所以信徒云集,香客众多。寺庙所在的莲花坳,到处扎满各族信众献上的金幡,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很多虔诚的信徒特意从很远的地方三步一叩地拜到此地,然后再以五体投地的最严格的礼仪祭拜十万次,以祈来生的幸福。而一般的香客和游人,不管是汉族还是藏族,则可手执酥油灯或小转经筒绕大殿三圈,以表敬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金瓦殿内的银塔和殿外的一棵菩提树。相传宗喀巴即诞生在银塔的塔基处,他的母亲在这里剪断了脐带,所流下的血日后变成了一棵菩提树。宗喀巴长大后到印度学法,母亲非常想念他,曾写信让他回来,但他为了弘扬佛法,不肯放弃事业,便让母亲建一座塔,以便母亲见塔如见人。母亲开始只能堆石为塔,后来僧众不断捐资,才修成这座十几米高的银塔,再在周围盖建了寺宇,故称“塔尔寺”。而那棵菩提树的树根竟神奇般地延伸到殿外,继续生长,如今已长成枝干结纠的参天大树。时值盛夏,花开正繁,形似丁香,香气四溢。也许这富于人情味的传说正是塔尔寺最神奇之处。我在树下徘徊良久,看到周围祥和的场面,遂构诗一首,面对这原始而古朴的气息,自觉当以五律为宜:
古寺虽原始,依山气自华。
虔心投五体,随喜绕三匝。
慈爱一脐血,菩提满树花。
金幡连汉藏,和睦化丹霞。
下午参观青海博物馆和马步芳公馆,继续了解有关青海的历史情况。
7月1日
上午驰往青海湖。途经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入藏所经过的日月山,因此这条路亦称唐蕃古路。相传文成公主途经此地时,将自己从长安带来的日月宝镜丢下,以示义无反顾决心,于是两面宝镜化成日月山。而此山也确实成为青海的地标,它的东侧是农耕区,西侧是畜牧区。我对青海湖的印象始自老杜的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那是一片荒凉的古战场。但如今却是旧貌换新颜:高速公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稍微平缓的地带,是成片待收的春小麦和鲜黄的油菜花,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渐渐地,在草原的远端出现了一条海岸线,那就是我向往已久的青海湖。当汽车终于停在海边的青海湖宾馆时,我几乎是狂奔到湖边,去欣赏这造物主创造的奇迹和美丽:它居然能将4500多平方公里的湖泊飞置到3700米的高山雪域之上。此时我感受到的只有海风扑面的爽快,而没有丝毫高原反应的不适。当乘船劈波斩浪于浩渺无际的湖水之上,我不禁想到了曹孟德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来到“二郎剑”祭海神坛,远眺海中若隐若现的小岛和天边朦胧隐约的雪山时,我感受到身处仙境般的神秘和宗教般的神圣,一首七律在我的心中慢慢酿成:
造物神工岂可侔?飞来碧海雪山头。
洨鳐出没鲸波涌,日月沉浮星汉流。
远岭千重增肃穆,长风万里送轻柔。
古来白骨哭荒野,今日黄花满绿洲。
当晚,又在青海湖畔欣赏当地藏族青年歌舞团的表演,虽然都是业余演员,但颇具专业水平,使人领略到藏族同胞的歌舞天才,不愧是刚会走路就会跳舞,刚会说话就会唱歌。再加之以蓝天作幕,以大海为台,更增加了一种粗犷豪迈的原始之美。演出后年轻的演员们又升起篝火,邀请我们这些古稀老人共舞,我们也忘记了不要在高原地区剧烈活动的警告,欣然加入了这激动人心、终生难忘的狂欢。为记录此时的情感,便依《长相思》曲牌填制了一首小词:
天也宽,海也宽。大幕舞台何壮观。歌飞长袖旋。
少也欢,老也欢。携手翩跹篝火燃。不知夜已阑。
7月2日
游览鸟岛。鸟岛之所以闻名,主要得益于生态之保护。青海湖的管理者从来不轻易地提开发利用的口号,始终坚持把原生态的保护放在首位,更不允许渔民下湖捕鱼。所以这里没有任何污染,水蓝湛湛的,绝不亚于深海的水质。湖里肥鱼成群,湖岸水草丰茂,自然成为本地鸟类和“流动居民”——候鸟栖息的最佳选择,数以万计的黑鸬鹚、斑头雁、棕头鸥、赤麻鸭等轮流到这里休假,不断地为游人提供眼福。听到鸟儿在沙洲上此起彼伏地鸣叫,不禁使人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描写;看到成群成群的鸟儿在蓝天大海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不禁产生“羽化而登仙”的遐想,乃成七律一首:
飞鸟逍遥越五洲,相约共爱此湖优。
风平浪静渔舟少,山曲坡平芦苇稠。
渺渺海云穿鸥鹭,滩滩沙暖闻雎鸠。
来生愿作一只鸟,与尔颉颃自在游。
7月3日
到金银滩采风。金银滩位于青海湖的东北部,是青海著名的大草原,因一边盛开金色的金露梅,一边盛开银色的银露梅,故称金银滩。 这里毡房成片,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小河流淌。 放眼眺望,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暮色渐起,炊烟袅袅,牧人悠闲地骑着老马驱赶着牛羊回家,到处是一派祥和的气象,又使人想起“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描写田园风光的著名诗句。但不要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正是制造“两弹”的地方,原子城的遗址和纪念馆就在附近。当我走进纪念馆,看到“两弹”的功勋们如何在极恶劣的环境下,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甚至在冰天雪地中,只能蜷缩在单薄而狭窄的帐篷中坚持工作时,我不能不为之动容——他们是共和国的英雄,没有他们当年的奋斗牺牲,就不会有今日的和平安宁。激动之余,填《水调歌头》一首以抒怀:
青海湖边美,最美金银滩。
绿茵铺到何处?莽莽染天边。
水美草深林茂,牛壮羊肥马健,淌淌小河欢。
日暮炊烟起,人畜共悠闲。
同此地,歌今日,记从前。
十年两弹,群英荟萃战荒烟。
一展宏图才智,耗尽青春岁月,铁血铸宣言:
只有长矛利,才会盾牌坚!
7月4日至5日
到坎布拉采风。4日先到李家峡水库观赏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水平沉积岩构成的地貌,极具观赏性。但老实讲,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丹霞地貌本身,而是登上丹霞岩顶回头眺望水库的那一刹那。只见水库的上下游,各有一抹淡蓝色的水线,当地人告诉我,那就是黄河。我几乎惊叫了起来。我原来只见过黄河的中下游,那里不是浊流滚滚,就是干涸见底,我被这种景象蒙蔽了一生,所以反倒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了,有诗为证:
穿云破雾绕山行,油菜花黄小麦青。
登上丹霞惊确首,黄河怎是这般清?
如果说白天的登高远眺,已使我惊讶不已,那么傍晚到黄河边,与它零距离地接触就更使我激动万分。我们来到了循化撒拉族自 的积石黄河大桥。这里水面宽阔湍急,但清澈透底,水下的块块黄河石清晰可见。迎着扑面的清风,我深情地捧起一掬黄河水喝了下去,清爽甜美,就像婴儿喝到了母亲的乳汁。5日,我们又来到观赏黄河的著名景点——清水湾,再次近距离地领略她的美:清澈的黄河水,半环形地绕过一片红色的丹霞山岩,水中的倒影就像一幅山水画卷,而这湾清水就像年青的母亲张开温暖的手臂,拥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啊,这才是我们可爱的母亲河!我不知怎样向这久违的母亲表达自己的赤子之情,只能写下这样苍白的诗句:
九曲巉岩十八湾,黄河原本碧如蓝。
晴光波影映长卷,夜色涛声催好眠。
两岸和风梳鬓发,一掬*清水润心田。
从今倍感慈怀暖,更祝青春亿万年。
(*掬,依今音,平读)
我不忍心去联想黄河中下游的情景,那虽然也是我们的母亲,但岁月的风霜使她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这里虽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作为儿女,我们有没有应该自责的地方,我们该不该为自己没有尽到儿女的义务而羞愧?既然母亲本来是这样的年轻美丽,我们是否应该早日恢复她的本来容颜,不再使海晏河清只是一种遥远的愿望?
7月5日
上午瞻仰位于循化的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和街子清真大寺,后者珍藏着世界现存三部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总的感觉是,不管是藏族、回族还是撒拉族,都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怡然自得地生活着,彼此之间,包括与汉族之间,相处得都很和睦,如果没有别有用心的人挑拨利用,他们会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傍晚乘飞机回京。透过舷窗,俯瞰九曲黄河渐渐远去,我产生了一种既留恋又欣慰的感觉。昔日西北歌王王洛宾曾在我游览过的金银滩创作了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如今那地方又渐渐地遥远而去,但它已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那浩渺的青海湖、清澈的黄河水、高耸的雪山、成片成片金色的油菜花,还有那豪放的藏族小伙,漂亮的撒拉族姑娘,以及各族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对我来说都不再会是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了。
(补记:在回京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乌鲁木齐市少数疆独分子制造的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有了这次采风的经历,我更坚信这种行径是绝对不得人心的。)
2009年7月8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