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务院参事室领导 > 王卫民 > 重要讲话

重要讲话

西海固的巨变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9月14日 13 版)作者:王卫民
发表时间:2013-10-10
字号:/

    我的家乡西海固,素以苦瘠著称。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召集专题会议,研究

解决西海固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问题。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乡亲们都是“穿

着黄军装、吃着救济粮”。上世纪80年代,为彻底解决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河西地区

的贫困问题,中央成立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从此以后,大量资金、物资、

人力投向西海固。

  我1983年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学并就业,此后经常回乡,目睹了家乡的不断变化,但总

的来说发展一直缓慢,直到本世纪初才勉强解决了吃饭问题,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改

变。每次回乡,都会遇到乡亲们的很多愁肠事。

  最近几年,听闻家乡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快。今年暑期,我利用休假时间重回家乡,一

周时间,所见所闻令我激动不已,我的家乡已经彻底变了模样。

  黄土高原成了“绿色高原”

  西海固地区干旱少雨,印象中即使在夏天,眼中的土地要么是稀疏的庄稼,要么是黄

褐色的山丘。遇到严重干旱,则是赤地千里。这次回乡盘桓几日,几乎没有见到裸露的黄

土。丘陵平川是草地,高山峡谷是森林。诗人们常常吟唱的裸露的大地、满目的荒凉已经

荡然无存。近些年来,宁夏实施了最为严格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措施,几年下来,生态

效益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显著进步,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结果是,

种的地少了,粮食多了;禁止放牧了,牛羊多了。我一路看到,密密匝匝的玉米长势凶

猛,足有3米高,农民说,现在种一亩地,能收过去5亩地的粮。一些农民利用玉米秸秆搞

养殖,也发了不小的“羊”财。

  西海固地区贫穷的根本原因,是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环境超载,生

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专家称之为低层次平面垦殖,“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西海固

要拔掉穷根,最根本的是扭转这种状况。这几年,以退耕还林政策为保障,人们不再为了

口粮耕种陡坡地;以“少生快富”和生态移民工程为手段,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以遏制;

以农业科技和水利建设为推力,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西海固人的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都有了根本转变。这块沉重的土地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今非昔比的村庄

  查阅相关统计数据,西海固的各项指标依然很低,比如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地区产

值,等等,在全国都属最后行列。西海固依然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但在西海固的实际感

受,却完全不同。我的孩子在北京出生,带她回乡本是为感受贫困,因此特意带她走了一

些乡下的亲戚,还到偏远的山里访贫问苦。但她最后的结论是:“这儿一点也不穷”。

  以我生长的彭堡乡河东村为例。我1978年在村里上完小学后,到县城上中学,当时到

县城只能靠自行车,坎坷土路要骑3个多小时。冬天西北风中的凛冽,给我留下深刻记

忆。现在柏油路从村里穿过,乡亲们只要在家门口等着,花两块钱,用半个小时就可以坐

中巴到县城。现在固原市(地区)大部分村庄已经通了柏油路。我在村里时,还没有妇女

到医院生孩子的概念,经常有因难产死亡的妇婴。这种状况一直到最近10年来才陆续改

变。这次回乡了解到,现在农村妇女生产无一例外到医院。我上小学时的教室都是泥土

房,课桌是土坯砌的,凳子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现在的村小是整齐的砖瓦房,还有很多

文体设施。教师也是正规院校毕业的。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放弃这里,把孩子转到

县城上学。这已经是西海固的普遍现象:县城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大量闲置。让孩子

到县城上学,曾经只是个别人的特权,现在普通农民一边在县城打工,一边租房供孩子上

学,这也反映出农民地位的上升。西海固农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我的村庄每年都有考上

大学的。前些年,乡亲们经常为孩子上大学辗转向我借钱,最近几年没有了。一是上学的

费用大大降低了,再是来钱的门路多了。上学、就医,这个曾经困扰农民最甚的问题已经

基本解决了。

  最使我欣慰的是,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在西海固,吃水问题曾经比吃饭问题还严重。

遇到旱灾,家家要到很远的地方拉水,一路上还有干渴的小鸟紧紧追随,目标是大水桶不

时漏出的水。这次回到村里,惊奇地发现家家有自来水,每家的小院里都有小花园,栽种

着鲜艳的花朵或者郁郁葱葱的蔬菜。曾经为一顿饭、一口水奔波辛劳的西海固人,现在也

开始用鲜花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目前固原市正在实施“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这一工

程结束后,将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

  西海固人变得“值钱”了

  普通人、最底层人价值的提升,是最近1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回乡几

日,对此深有感受。一个少时朋友在村里搞规模化苗木栽种。他现在最难的事是请工人。

我到村里时,他正在组织给苗木锄草,地里只有稀稀拉拉的老人妇女在干活。他说,村里

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他们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一天最少120元,还要当天结账拿现

金。现在村里只有这些老人妇女,管吃管喝,一天要70元,有些人还是看面子给他干活。

他感慨地对我说:“我以前跑出去找活干,求爷爷告奶奶找到工作,住的是没有封顶的半

截楼,吃的连城里人的狗都不如,一个月挣几百块钱,还经常要不到。现在一过完年,就

有很多外地老板开着大轿子车来招工。开出的条件特别好,大家还要挑挑拣拣。这些半劳

力就在家门口干活,当天拿七八十,还不好好干。现在这农民也太值钱了。”

  的确,农民是越来越值钱了。不仅是劳动力价格提高带来普通劳动者的价值提升。农

民分享到的国家福利也大幅度提高。我在村里了解到,现在小孩子上学全免费,还有免费

午餐;上大学有名目繁多的助学金、贷学金,因为缺钱上不了大学的事情基本没有了;农

民看病绝大多数可以报销;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可以拿到每月50块钱的养老金。这些在十

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座城市的兴起

  30年前我离开固原县城时,这里还是只有3万来人的闭塞小镇,最近几年,一个繁华

的城市吹气球似的成长起来,目前固原县城(已改为固原市)已有常住人口20多万,马路

街道、楼房广场不亚于中部地区的地级市。20年前,固原通了铁路;10年前,高速公路从

境内穿过;5年前,固原机场通航,昔日描述西海固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已然不再。目

前聚集在固原市区的主要是公务人员和商业人口,还有就是大量的学生。西海固重教,周

边几个县、乡稍有能力的人,都把孩子转到市里上学。固原市没有什么工业。学校俨然是

固原的一个个人力加工厂。从这里毕业,有去外地上大学的,有上技校的,有出去打工

的。这些人的命运,都将与祖辈截然不同。

  就在我回乡期间,中国铝业集团公司在固原签署协议,正式启动投资200多亿元的中

铝固原扶贫开发一体化项目。这是固原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工业项目。项目建成后,固原自

身的造血功能将大大增强,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市区。随着工业、农业等经济行业的

全面发展,西海固贫甲天下的故事将真正成为传说。

  西海固的巨变是一个贫困地区、一个社会底层群落变迁进步的缩影。这个变迁的主要

动力是党的政策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首先是30年前的“三西”建设,一系列优惠政

策使得西海固得以休养生息;其次是20年前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使得西海固的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最近10年来西海固地区的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

发展的推动。在此推动下,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都大大加快。农民福利的增长,显

著得益于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惠民措施。

  目睹我的家乡西海固的变化,使我欣慰,也产生颇多思考。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步

伐明显加快,社会分化也在加剧。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这些诉求有些是显性的,

有些是隐性的。总体上说,强势群体的意见是显性的,弱势群体的意见是隐性的。我们日

常接触到的舆论,往往反映问题的多,特别是网上言论,不满的声音很大,个别网站甚至

有今不如昔的声音。但我知道,类似西海固地区的人,有两亿之多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家

庭,过去他们是苦难的沉默一群,今天他们“值钱”了,日子过好了,依然是沉默一群。

他们很少在网上发声。所以网上舆论值得重视,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民意。

  一个执政党、一届政府,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根本上是要提升国民的价值,特别是

普通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倡导的“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

体制下,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而由于竞争能力的先天差异,一部分弱势群体很容

易被发展“甩出”。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责,就是要解决发展成果如何被国民共享的问题。

最近10年,不仅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社会财富迅猛增加,而且很好地解决

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问题。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最大成就,值得大书特书。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