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及保护的思考——云南历史文化论坛2017年第七讲举行
11月24日下午,云南历史文化论坛2017年第七讲在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举行。昆明理工大学何俊萍教授作了“存物•存人•存神——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及保护思考”的专题讲座。
何俊萍教授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负责人、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云南建筑与堪舆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城镇与旅游目的地评审专家、云南省省级文物评审专家、昆明市市级文物评审专家,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人才津贴。主持参与多项规划设计,长期从事历史城镇、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出版专著《门与窗》《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谱系》《摩梭人的断想》《大理白族建筑》和《the idea of Culture heritage between Asia and Europen 》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何俊萍教授回溯了自己关注传统村落的缘起,通过对已开发、保护村落、古镇前后的对比,触发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落、一种陌生,从而引发了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追寻、研究,产生了探索如何在保护中实现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考。她认为,首先要正确地认知传统村落这个主体的文化价值,从体现传统村落意义的形式和内核出发,明确传统村落的表现形态,强调村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依然还在上演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蕴藏于村落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种意义的本质,就是文化,它不仅要以“容器”作为有形载体,更要有丰富内容存在。她提出村落的保护在于:一是存物,物的层面的保护,即容器;二是存人,是心物衔接的保护;三是存神,是心的层面的保护,是对村落原有存在状态保持的自信,其实质也就是文化的自信。只有留住物,留住人,留住神,才能真正实现村落文化价值的保护。
何俊萍教授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负责人、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云南建筑与堪舆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城镇与旅游目的地评审专家、云南省省级文物评审专家、昆明市市级文物评审专家,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人才津贴。主持参与多项规划设计,长期从事历史城镇、传统村落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出版专著《门与窗》《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谱系》《摩梭人的断想》《大理白族建筑》和《the idea of Culture heritage between Asia and Europen 》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何俊萍教授回溯了自己关注传统村落的缘起,通过对已开发、保护村落、古镇前后的对比,触发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落、一种陌生,从而引发了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追寻、研究,产生了探索如何在保护中实现传统村落发展的思考。她认为,首先要正确地认知传统村落这个主体的文化价值,从体现传统村落意义的形式和内核出发,明确传统村落的表现形态,强调村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依然还在上演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蕴藏于村落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种意义的本质,就是文化,它不仅要以“容器”作为有形载体,更要有丰富内容存在。她提出村落的保护在于:一是存物,物的层面的保护,即容器;二是存人,是心物衔接的保护;三是存神,是心的层面的保护,是对村落原有存在状态保持的自信,其实质也就是文化的自信。只有留住物,留住人,留住神,才能真正实现村落文化价值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