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室馆动态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召开“汲古慧今:中华文化的根脉与传承——2017年沪台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高峰论坛”

信息来源: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作者:
发表时间:2017-07-03
字号:/

  2017年6月15日,“汲古慧今:中华文化的根脉与传承——2017年沪台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高峰论坛”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上海图书馆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上海东亚研究所、台湾古籍保护学会协办,上海教育电视台、台湾《旺报》社支持。

  

图像

  

图像

  两岸知名专家学者150人参会。本次会议聚焦中华典籍和文化传承,通过两岸学者共同研讨,通力合作,进一步促进沪台城市间的文化交流。

  

图像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致词。他表示,传承、传播中华文化需要建立文化自信,重新激发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图像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致词。他认为古籍文化的传播、保护、传承是增进两岸文化的认同的基础。

  

图像

  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会长林登昱致词。他认为古籍中有中华的核心价值,衷心期盼两岸一起实践,眺高望远,走向世界。

  

图像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通过详实的数据,向与会成员讲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古籍保护领域所作的大量工作和努力。

  

图像

  主持人吴建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原上海图书馆馆长)

  沪台研讨会始于2011年,至今已举办六届,历届主题均与政治、经济有关。两岸古籍高峰论坛从2015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两届。本次会议通过两岸交流、跨界合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携手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并着力激发两岸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普及和传播中华文化知识。

  

图像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董金裕做主题演讲。他讲述了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演变的四个阶段,并表示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文化的经典,传承先人智慧的结晶。

  

图像

  复旦大学教授、原市政府参事葛剑雄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中国古代,典籍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历代因天灾人祸古籍流散,所幸获先贤及各地民众保护,不少珍贵典籍得以幸存。时至今日,古籍的保存已有保证,但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还需要人来传承,特别有赖于青年。故在继续做好古籍研究的同时,应重视向公众和青年的普及。

  

图像

  台湾佛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教授张宝三以古籍整理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为题,讲述了古籍整理新视野的开拓,以及古籍现代价值的阐发与利用。

  

图像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通过讲述追寻西方最早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国的智慧》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中国藏书文化以及上海图书馆为之所做的努力。

  在下午两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华经典的传承”主题论坛上,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会长林登昱,台北市议员“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博士秦慧珠,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中国文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严佐之;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黄忠天,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兼高师大附中校长郑卜五,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苏颂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毛时安,上海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

国务院参事室

主任:王仲伟
副主任:王卫民赵冰张彦通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长:袁行霈 馆长致辞
副馆长:冯远

参事 馆员 特约研究员

所属单位